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成于爱情,矢于政治《不朽的园丁》

2006-8-13 15:18  来源:后窗 作者:linvie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不朽的园丁》曾一度被哄传为文学改编电影的最佳典范,影海无垠,这种太过盖棺的评价未免失于偏颇。然而,作为一部电影,影片表现出集合真实性和生活化的高度艺术水准,即便笔者不曾看过原著,仍能从那流畅的光影品味出浓厚的文学气息——对生活的精确描绘以及人物的层次性的刻画。还未看过该片的朋友不妨挑一个静谧的午夜——最好是雨夜——带点凉意地冻结在电视机前,伴着影片的节奏呼吸,思考。



    其实影片的故事主线很简单,亦非新鲜题材。而赋予这部影片脱俗气质的便是对简单故事叙述上的苦心经营。一个英国绅士,一个谦和温雅的援非外交人员,在妻子暴死异地后,只身踏上妻子未竟之路,去揭发妻子死亡背后的阴谋。然而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并未一味地把影片打造成为同类题材的悬疑惊悚片。导演通过贯穿影片的回忆场景巩固了游弋于影片之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成分,于是全片脱离了传统类似题材的毫无波澜的低级解谜路线,却一路扶摇直上,将揭谜的远行升华为男主人公探索妻子心灵世界并获得救赎的艰难旅程,直至最后,男主人公的灵魂似乎完全与妻子合二为一,他的举手投足和眼神中无不透出属于妻子的那一部分特质。最为可贵的是,导演在交织回忆与现实,亦即时空跳跃的叙述中保留了高度的逻辑,让每一段回忆都显得自然流露,毫无突兀与生涩之感。这首先就给人一气呵成又千回百转的观影感受,丝毫不会产生观看诸如《21克》等影片时产生思维不断调转的疲劳感。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这一次又用他招牌式的记录片摄影方式,说服了观众。将一个遍受疾病困饶的非洲角落几乎不偏尺寸地还原上了荧幕。其捕捉事件体现出来的思维的精确让人叹为观止。在饱尝了《上帝之城》镜头前浓浓的血腥滋味后,费尔南多.梅里尔斯这一次向我们展示了相同手法在爱情表现中居功至伟的作用。这首先就表现在描绘感情生活中极富生活化的镜头处理。适度的镜头摇晃抖现出浓厚的真实感,而频繁出现的平移则赋予其文学描写独特的善于选择和定位的观察视角,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使画面充满了灵性。这段爱情在镜头前显得匆匆,而不断出现的回忆借尸还魂般地为这如同空壳的爱情关系填充了血肉,观众方能在不断的回首环顾中被这段旷世奇缘深深震撼。影片男主人公与妻子邂逅当日的亲热,经过费尔南多.梅里尔斯非凡的处理,在全白的背景下,宛若天籁美景,朦胧中透出强烈的美,这种过滤掉一切不和谐的杂质的场面只存在于回忆,影片的回忆亦将此段使用得乐此不疲。



    在表现政治阴谋方面,最显见的手段是色调的灰郁处理。只要一到官僚政客阴谋家出现的场合,色彩立刻从展现非洲土地时的饱满多姿一度跌到暗谷。建议诸位在雨夜观看本片理由便在此,惟有在清冷带来的警醒和画面色彩带来的压抑的双重逼迫下,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为政治阴谋凌驾于弱势的非洲人民的苦难与血泪感到刺痛和耻辱。然而,影片在此处凸显出弊端,由于后半部分男主人公的揭露政治黑幕与感情追寻的结合太过有机,以致最终两者再难分离。这里体现出了导演在爱情和政治题材分别处理上的矛盾。他本该在政治方面进行更深刻的谴责和更有高度的批判,使黑幕下的贪婪的阴谋和野心更为触目惊心,然而由于爱情因素的缓冲,这个伤口没法揭得更深更大。在结尾处,导演安排了男主人公宿命似的死亡,由于是这段爱情的完美终极,手法显得过于浪漫,虽然为影片留下余味,但是相较而言,前面揭发野心政客的那一段,则显得后劲不足敷衍了事。这也许是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对爱情的倾向性的表现。然而,这种做法确是道德上的败笔,所有的政治场面一并流于煽情,为爱情服务,有点拿非洲人民的苦难作冠冕堂皇的爱情炼场的味道。笔者个人认为这两段应该做有对调。我这里无意指责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所有的一切也并不能说明他毫不深明大义。作为一个导演,这是完全合格的做法,但作为一个通过电影制造舆论的宣传家,这点似乎有失可取。



    总体而言,《不朽的园丁》是一部非凡的影片。能在爱情和政治之间走得如此不急不缓步履安稳,仅此可为之。


相关链接: 21克 呼吸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JacoriusPonto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