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为谁拍电影
“中国导演在为谁拍电影?”“当然是为观众。”其实不然。中国大牌导演都在为冲击奥斯卡拍电影,知名导演在为柏林、东京、嘎纳等各个电影节拍电影,年轻导演为艺术拍电影,只有一小部分没钱没门路的导演为中国观众拍电影。
粗看这话有些偏颇,难道冲击奥斯卡的影片中国观众就不能看?答曰:不是不能看,是不爱看,是看了泄气。用西方人的视角解构中国的武侠片,有一个李安也就够了。后来的《
最近一个是冯小刚,这位自称“把宝押在了人民这边”的导演也捣鼓了一个《
不知片子能否超过以往的武侠大片水准,但是《
所以中国大牌导演都去为奥斯卡拍电影了。拿过了各个电影节的奖、让国外同行知道了自己在中国电影中的分量之后,剩下的就是美国那座“小金人”和北美市场了,这是实力的象征,更是今后地位的保障。
除去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几个大牌导演,第二类导演属于那种在国内电影节拿过奖、找到投资方也不那么困难的一类。他们专门为各大电影节拍片。君不见但凡有足够资金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的电影,除了隆重介绍片子如何了得外都要加上一句该片即将参加某某电影节。如有获奖更是不得了,这位导演就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一大跳跃。远的不说,就说《
青年导演陆川对此直言不讳:“拍片获奖,获奖可以提高知名度,更容易找到投资方,再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这种怪异的导演成才模式不知是否中国特有,只是这种为获奖拍的片子要么太沉闷,要么太煽情,要让中国观众喜欢太难了。幸好张艺谋当年获奖的影片前有《
还有一些导演是最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的片子可能永远只能在网络上或者盗版DVD上看到,即使看到也看不懂,属于那种“见光死”的影片。先锋青年和锐气学生的追捧成为他们拍片的唯一动力,也逐渐因此而积累了一定人气和知名度。而他们的最终目标也不是拍一辈子所谓的“艺术影片”,而是能找到更好的机会一鸣惊人,他们所缺的只是机会和时间而已,“艺术片”不过是片子进不了影院或进了影院而没有票房的借口。
剩下的一些导演没有名没有钱,所拥有的只有对电影的热爱,观众爱看的好电影可能正由此产生。比如最近流行的《
其实,各大电影节包括奥斯卡金像奖设立的初衷都是为了鼓励拍好电影。中国电影导演不管有名的没名的、有名到什么程度的,什么时候不为那些外在的因素拍电影了,真正为自己、为观众拍电影了,中国电影才有得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