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浅说纪录片声音

2006-7-26 16:33  来源:www.fanhall.com 作者:一凡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讨论声音是一件如此艰难的事情。


声音有多少种,纪录片的声音有多少种,看似混沌和无趣的问题。


纪录片,视听综合类型的影像代表,具备平面影像未有的声画采集和处理系统,声音的采集是两个独立、高精的技术领域,尽管树业于此,但我并不试图从录音声学的立场上讨论纪录片的声音采集工程,只想试着元素化的分析纪录片中的声音。


今天完整的纪录影像中有多少声音元素?


现场采集声、旁白和独立的音乐与声效。、


而在操作和应用中现场采集声存在两类,音画对位和非对位型:所谓音画对位型,意指影像记载之声音与空间内事态同步,而非对位型则可以区分为可由前者分离提取的声音元素和独立采集的声音元素。


毋庸质疑的是,对于纪录片的构成而言,现场与现场同期声致关重要,然而一个现场,由多少个声音元素构成?一个采音队伍如何准确的在现场择取音群?之所以提出音群的概念在于,针对纪录而言,我们无法全然提取某一独立的声音元素,更无从全部采取一个事态现场的所有声音元素,进而在后期进行宽裕的声音重组,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以设备方向和采音范围来过滤和选择性纪录现场声音元素的部分,我们需要一种音画的最佳关系来再现‘现场’


一个理想化的状态是纪录者在现场纪录之前即能明了‘何一事态之何种画面与哪一音群结合能够产生最佳的综合效应’,然而纪录片非剧情片,因此这决不可能。首先我们无从预知现场声的变化,不确定性是与时空同步的同期声的基本属性之一,其次,鉴于声音采集的技术含量和操作形态的差异,技术和意识很难在一个行为时间内完全同步。


对于相当的纪录片作者而言,由于受到制作条件的制约,其前期纪录队伍往往压缩而又压缩,单兵作战的局面并不罕见,当音画两项采集工程由一组甚至一个人完成时,表面上是达成了一个意识统一的过程,也满足了‘开机,明确收音方向,录下合格声音’的目的,然而这样就够了吗?请接受一个现实:多数全然忠实于现场的纪录影像声画同期共建的效果无法与剧情片比拟;另一个事实是:剧情片模拟的目标之一即是靠近生活之真实,包括声音。这绝不是音质的清晰度和音量的简单问题,作为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效果落差,作为相当中国纪录片与国外优秀纪录片的效果落差,声音元素的处理显然是各种原因之一,不止是技术上的,更是意识上的。


作为采音系统,无论其级别高低,无疑都要解决距离和范围的问题,众所周知,距离会改变同一独立音源的强度和音质,何况对于纪录采音来说,在于开放的空间下,声音元素是会不间断的进入和退出的。面对这个现实,相信每一纪录作者都有体会,绝大部分现场并非为单纯的聆听有机组合的声音而设立和存在的:假设我须聆听和采集某一单一声音元素,我会选择可以滤除其它元素的环境并置用相对应设备,而假设需要采集一个综合的现场声音集团(比如合奏),则我必须足够了解音源发生地及作用过程,并在采集过程中进行人工合成。但是无论我们如何汲取,声音的记载和合成效果均不能与现场约等于,为什么——我的意见在于,当受众置身于一个事态现场(也即存在于一个复杂声场)的时候,尽管理论上坚持固定的声音采集区完全可以规律化这个声场的效果,但是受众的心理在发生作用:每一受众(包括作者)皆凭借自身逻辑对事态中的声音元素发生不同的关注程度,因而产生对于个体元素的放大和缩小,而且往往在同一时间内筛选多个声音元素,明确的说,每个受众耳中所听与眼中所见都不尽相同,所以,现场无可复制,影像的声音绝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清晰’,那只是一种变相的复制,纪录采音的意义在于目的化和层次化的收集和过滤声音元素,以方便未来的编辑中有机的建立声音工程,为靠近作者意识中的现场效应提供最大可能。


所谓层次化采集的底限,是以被纪录主体为圆心,以不同距离半径和采音范围设立的至少两个声音采集点,如果从功用上划分即指事件中心音群采集和环境音群采集,这即是采音工程设备中必须准备至少两支不同指向范围MIC的原因。


当然,孤立的考虑纪录片的声音元素,尤其是现场同期声是片面的,如果能够将一应元素逐一和共同分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抛开影像画面与声音的互补关系,如同人的呼吸,现场声是存在‘情绪’并受控制于中心事件进程的,越偏离事件中心,现场声的‘情绪’越趋向规律和逻辑化,这个过程和纪录画面在距离影响下的变化同样微妙,但大部分纪录作者在强调镜头语言的落差冲突和对比的同时,往往忽略和淡化了同为影像元素的声音的作用,恰是这种心态,容易导致前期采音的仓促和后期制作时的局促。


即便拥有最优秀的采音系统和人员,纪录的属性还是会导致有时无法满足作者对声场效果的采集要求,于是很多熟练的纪录作者会选择性的采集某些典型性或者独立性的声音元素,包括寻找必要的声音效果。


然而,在于前期纪录中达成无缺漏的采音几乎没有可能,作为影像的份子,声音和画面都是主观选择的产物,既是说,作者已经进行了初选,并且会进行再次的选择和重建后才会呈现于受众,作者有义务给予自己创造性处理声音的机会,同时给予受众意会画面一样理解声音的权力。


纪录片是存在于少受作者控制的时空跨度下的产物,无论作者还是受众都必须接受将时间之碎片重建和逻辑化的过程,不同的是作者重建在先,而逻辑化影像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后期剪辑中的声音工程:声音工程之一,是尽量层次化声画同步影像的现场感;之二,在于提供能够产生足够外延于画面的空间感;之三,是协同画面生产作者需要的足够的张力和粘合力,正是基于这一点,多数作者又会选择音乐和旁白两种声音元素。


链条!各个声音元素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无可分割——就像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无可分割。当然声音和画面之间存在着一个比例的问题,通常当我们评价“这个片子很MTV”即是音乐的比例超重,而“这个解说如何如何”就是旁白说明文化的症状,以上的现象,往往是作者苍白于手段的体现,因为事实上声画的作用是促发新的影像意义而不是互相制约削弱影像的作用,试想一部不用看的影像作品或者一部由音乐电视联成的影像作品——无论它是什么,它不是纪录片。


声音是一种奇妙的元素,在于纪录的前期,我认为作者不止要发现可见,亦需要发现可听,而在于后期,声音的可塑性赋予作者权力去意义和作用它。


声音,应该尝试,应该重视。


相关链接: 呼吸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JacoriusPonto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