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石头,胡乱疯狂
2006-7-23 13:08 来源:网易 作者:感性蒙太奇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该说的都说了,我也没什么好说,这片子可能先前炒的太火了,以至于预期太高,我看的时候总也提不起什么精神来了,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可以写入中国电影历史的电影,尽管它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胶片拍的。
中国电影就像是个老处女,一生都在向别人献媚,可结果往往并非事先所想,于是现在走到了逼己为淫的地步,当真有了这么一个带有清新活力的少女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时候,大家憋了很久的气全撒了出来,于是铺天盖地的叫好与激赏不绝于耳,中国最牛X的电影、划时代的里程碑、经典之作……一时间全部呈喷井状似的涌射出来,一时间闹的全城不得安宁。说到这,你可能是说我是来给人上课的,是来进行批判的,不,你错了,俺也是来射一把,出口恶气的,呵呵。憋久了总不是好事,就如中国电影,处女时间做长了,再纯的女人都受不了,除非她入了佛门,清净为尼,可咱中国电影没这魄力,大家都开始干着贱卖的活儿,一个二个地大张旗鼓地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扒出来供人赏玩,把那些风流野史全拿出来说事儿,目的呢,就是为了把自己身体那仅有的一点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摆在世人面前,再加一个魅眼——来,操我!
石头,标新立异无从谈起,毕竟有太多前车之鉴,这部电影应该是将各种零件加以组装合成。但宁浩的好在于他会组织协调好各个元素的搭配及运用,而且他真的属于新派的导演行列,这新其实放眼世界范围并不新,但在咱们处女情结深重的中国,那就够新够TM青纯的了。整个电影在我看来是小聪明和大智慧,如果把电影拆分出来,似乎每个段落搭配上一种品派就可以构成一则广告,而广告往往就是掺杂着诸多小聪明的元素在里面,《石头 》亦是各式各样的小聪明分布在各个点上面,并且,这些小聪明有自我创造也有模仿借鉴,但不管怎么说,小聪明是值得人们寻味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聪明。所谓大智慧在于将这些小聪明整理、结构,在一定的逻辑序列中形成一个大的体系。说句实话,《石头 》的大智慧是缺乏的,看到最后仍是小聪明的整合,因为这样的电影,各个点都是平均铺展在电影的时间段当中,真正的大智慧是将各个点有机融合到一起,并引起观众情绪和心理上强烈认同及共鸣。不过,《石头 》还是智慧型的,点与点之间在一定的局部整体中是有关联并层叠复加的,前一个点与后一个点前后可能相互间隔十分钟左右,在这十分钟里面是其它的点的分布,在十分钟时,前后的两个点合并在一块儿,形成一次冲击,在一分钟之后,另一个点与可能是五分钟也可能是十五分钟前的另一个点又相撞,产生一个新的刺激,整个影片就是这样点与点的撞击,但最终这些点没有汇合,因此观众的心理感受是在笑、轻松这样相对较平静的氛围中,偶尔还会产生一些意外的感觉。与此同样,《两只大烟枪 》、《低俗小说 》也都是如此,点与点的平均分布,点与点又在中间相互撞击消磨,最后剩下某一个残留点,而《两只大烟枪 》在设计上更显高明是最后又由原先设计的点的叠加而引出的一个上升点,使得观众看完之后心里有点不平静。
这里说的有些玄乎、什么点与点,象绕口令,俺自个儿其实也说不太清楚,这得具体地分析一下或者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才说好,这里点到为止吧。说下这片视听,内景、夜景好象从感官上居多,这都是出气氛的环境,对光线、调度的要求比较高吧,而高清拍出来的东西对白天层次及色彩的把握和胶片比还是差了,至少从偶个人的视觉经验上看是如此,但在大银幕上看过高清拍的。但是俺还错以为是16MM拍出来的。
《石头 》的视听也是现在年龄在30上下的导演所惯长的,包括以前看到近几年电影学院摄影系的作品,你不难发现,他们拍东西已经越来越美式化,讲究的是MV的节奏效果,分镜直接采摘自大片的效果,这大片当然包括好莱坞的,然后是香港和欧洲导演的,比如三个贼从别人家出来碰上警察那个段落,两个推镜头的连接,让我想到老杜的风格。并且,此类型导演讲求实用,已经不再关注具体镜头内的东西,而是更在乎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联系组织,哪怕是单镜头内也要搞出花花心思来,想着法儿变着方地捣鼓着,什么多画面、抽格等等,绝对的实用主义做法,而这似乎也是21世纪以来世界电影的趋势和潮流,不仅是象《罗拉快跑 》这样,包括象《亲切的金子 》那样将大量的数字技术运用在转场和切换以及镜头内的时空转换当中,也就是技术的东西已经占领潮流,并且朝向越来越细小化的方向发展,甚至包括美国电影,自《黑客 》之后这样的技术倾向也日益明显。总的概括起来,就是电影潮流开始朝着纯影象化的道路发展,至于其纯度有多高,这就不一而定论了。
另外影片几次闪回段落用的还算利落,要是再迟钝一点儿,恐怕就要显得毛躁了,好在导演多年的MV及广告拍摄经验,镜头段落的处理还是比较顺手的。影片最吸引观众的大概就是那三组人的斗,正的与反的斗,反的还有反的和他斗,最后正的和反的也有关系,三组不相同的人各自为阵,彼此又互相有联系,这是比较讨巧的做法,关键就在于如何协调好三个关系又不出大的原则纰漏,那基本上就成了。最后香港贼到老板那里,几个人互相撕杀,出现了一点血腥意味偶觉得不是太好,给片子整体的欢乐气氛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样的《买凶拍人 》里的血气更加浓重,但整个片子把血都以卡通化的方式给处理了,而在《石头 》里,最后那点段落出现比较显眼。影片整体的组织算是比较舒畅了,如果按行内人或者是看得很多此类型片的人的眼光,那应该是很好了,但普通的观者还是会迷糊,毕竟几条线的穿插叙事往往会令那些传统的,看惯了以对白和场景为主导的电影的观众们,智力及精力上都会跟不上。
并且,这片与《天下无贼 》一比,利弊马上就出来了,《石头 》就是以运动中的视听在讲话,而《无贼 》呢,视听承担一半不到的话,另一半交给对白、表演和场景,即便是这一半不到的视听,也还是幼稚的,甚至只比国产电视剧高了那么一点点。
影片在细节的上面也做足了那股子聪明劲,光就厕所那块儿就够费神了,马桶上那总是污七八糟的东西,墙壁上的斑点痕迹(我觉得应该是导演故意涂上去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视觉效果,或者说是导演贴上的影象及风格标签,郭涛那憋不出的尿是一个具有大智慧成分的小聪明,最后他憋出尿的那个点与之前的点由于剧情的发展,呈现出了合并上升的感觉,也就是茅塞顿开,也是全片唯一能让观众在轻松之余可能会发出会心一笑的地方吧。
《石头 》的出现是个偶然也是个必然,偶然是他发生在2006年,必然的话是,所有国家都有此类电影,惟中国缺乏,大家都赶着去考古了,就没有人从当代开发我们的商业潜力?至于模仿,这根本扯淡,自古电影谁不模仿,尤其是在21世纪的电影,模仿/解构/重组——已经是大势所趋,《石头 》作为试金石先下手为强,博得了观众的喝彩,也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这类电影想拍得比古装的好其实是更容易,因为它有更多可以展现影象的东西,并且更加的商业化,试想你把一古装玩意儿弄得这么花哨一般观众还不一定接受的了吧,尤其是在大众的商业市场中,除非你是作为一种自娱自乐或是实验。
中国电影就像是个老处女,一生都在向别人献媚,可结果往往并非事先所想,于是现在走到了逼己为淫的地步,当真有了这么一个带有清新活力的少女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时候,大家憋了很久的气全撒了出来,于是铺天盖地的叫好与激赏不绝于耳,中国最牛X的电影、划时代的里程碑、经典之作……一时间全部呈喷井状似的涌射出来,一时间闹的全城不得安宁。说到这,你可能是说我是来给人上课的,是来进行批判的,不,你错了,俺也是来射一把,出口恶气的,呵呵。憋久了总不是好事,就如中国电影,处女时间做长了,再纯的女人都受不了,除非她入了佛门,清净为尼,可咱中国电影没这魄力,大家都开始干着贱卖的活儿,一个二个地大张旗鼓地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扒出来供人赏玩,把那些风流野史全拿出来说事儿,目的呢,就是为了把自己身体那仅有的一点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摆在世人面前,再加一个魅眼——来,操我!
石头,标新立异无从谈起,毕竟有太多前车之鉴,这部电影应该是将各种零件加以组装合成。但宁浩的好在于他会组织协调好各个元素的搭配及运用,而且他真的属于新派的导演行列,这新其实放眼世界范围并不新,但在咱们处女情结深重的中国,那就够新够TM青纯的了。整个电影在我看来是小聪明和大智慧,如果把电影拆分出来,似乎每个段落搭配上一种品派就可以构成一则广告,而广告往往就是掺杂着诸多小聪明的元素在里面,《
这里说的有些玄乎、什么点与点,象绕口令,俺自个儿其实也说不太清楚,这得具体地分析一下或者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才说好,这里点到为止吧。说下这片视听,内景、夜景好象从感官上居多,这都是出气氛的环境,对光线、调度的要求比较高吧,而高清拍出来的东西对白天层次及色彩的把握和胶片比还是差了,至少从偶个人的视觉经验上看是如此,但在大银幕上看过高清拍的。但是俺还错以为是16MM拍出来的。
《
另外影片几次闪回段落用的还算利落,要是再迟钝一点儿,恐怕就要显得毛躁了,好在导演多年的MV及广告拍摄经验,镜头段落的处理还是比较顺手的。影片最吸引观众的大概就是那三组人的斗,正的与反的斗,反的还有反的和他斗,最后正的和反的也有关系,三组不相同的人各自为阵,彼此又互相有联系,这是比较讨巧的做法,关键就在于如何协调好三个关系又不出大的原则纰漏,那基本上就成了。最后香港贼到老板那里,几个人互相撕杀,出现了一点血腥意味偶觉得不是太好,给片子整体的欢乐气氛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样的《
并且,这片与《
影片在细节的上面也做足了那股子聪明劲,光就厕所那块儿就够费神了,马桶上那总是污七八糟的东西,墙壁上的斑点痕迹(我觉得应该是导演故意涂上去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视觉效果,或者说是导演贴上的影象及风格标签,郭涛那憋不出的尿是一个具有大智慧成分的小聪明,最后他憋出尿的那个点与之前的点由于剧情的发展,呈现出了合并上升的感觉,也就是茅塞顿开,也是全片唯一能让观众在轻松之余可能会发出会心一笑的地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