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影像思考的哲人

2006-7-21 18:32  来源:西祠 作者:云起弟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十年前,也就是1996年的3月13日,法国籍波兰电影大师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于巴黎病逝。这位留下不多作品的电影大师逝世的消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开。在他的母国波兰,这条消息占据了大小报刊的头版,波兰国家电视台决定于次日播放《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和部分《十诫》。波兰的电影评论家和制作者也举行了悼念活动,追忆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人及其作品。

基耶斯洛夫斯基1969年毕业于波兰的洛兹电影学院。毕业后,他来到波兰的首都华沙并在华沙纪录片厂任导演。在华沙,他先后拍摄了《工厂》、《小孩》、《初恋》、《生活故事》、《医院》、《年龄不同的七女子》等13部记录片。这些记录片只有两个主题——战争和政治——他们记录了战后波兰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意识形态也非常明显。可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人却非常忌讳谈政治,他曾经说“政治不解决任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规定了我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是它无力回答一些基本的、必要的、人类的和人性的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政治绝对不能回答。”

在随后的几年中,他执导了《人员》、《》、《影迷》、《无止无休》等故事片。1987年他终于凭借《杀人短片》蜚声全球,这部影片及次年拍摄的《爱情短片》蝉联了两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杀人短片》的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在无意中杀了一个出租汽车司机。而同一天一个法律系的学生通过了司法考试,拿到了律师执照。他要为这个年轻的谋杀者雅克辩护。被告没有什么证据——没有任何动机。雅克在法庭上被判处绞刑——被法律以人民的名义谋杀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里问了所有人一个问题:以人民为名义的法律系统有权蓄意谋杀么?《爱情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偷窥与被偷窥的故事。男孩汤马克迷恋上了住在对街公寓大厦里的女人玛格达。他每晚都用望远镜窥视她,并用自己在邮局工作的便利找机会接近她。最后对她示爱。而她则用女人的生理反应给他上了人生第一课——世上没有爱情,只有性!对爱与人生的信念一下子崩溃了的汤马克企图自杀,但没有成功。得知汤马克自杀时,玛格达非常愧疚。她觉得汤马克是真心诚意地爱着她的。她跑去找他,希望和他重归于好。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里讨论了爱情的真实性和纯洁性。

于1988年拍摄的那部探讨当代人道德困惑而蜚声国际影坛的鸿篇巨制《十诫》系列标志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导演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十部影片中的每一部都根据《莫西十诫》中的一篇改编而来。他重新思考古老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意念,并加以诠释和演绎。基耶斯洛夫斯基用独具的导演才华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经济急剧动荡的波兰乃至整个东欧社会的独特思考。《十诫》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给波兰国家电视一台拍摄的电视电影。上文介绍的《杀人短片》和《爱情短片》是这十部电视电影的第五部和第六部的影院版。当时写出《十诫》剧本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一口气拍出这十部影片,只好先拍了两个影院版本,以便凑足足够的资金。在《十诫》中,基耶斯洛夫斯基揣摩了很多的问题,一如他本人所说:“我在拍摄《十诫》的时候想了很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谎言,什么又是实话?什么是诚实,什么又不是诚实?应该对此抱什么样的态度?” 《十诫》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显得坚决而强大。他总是使人想到《旧约》中的上帝而不是《新约》中的上帝。《旧约》中的上帝非常威严与残忍,他从不宽恕别人,并总是无情地要求人们对他制定的规矩无条件的服从。《新约》中的上帝则是一为留着花白胡子的老人。他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并同情、宽恕一切。但是《旧约》中的上帝留给人民许多自由与责任,他在观察人们如何利用这些自由,然后做出奖励或是惩罚。没有哀求和宽恕。这是一个长久的、明确的、绝对的东西。正是因为他的这些贯穿于其后续所有影片的哲学的思考,这些对道德饥荒的焦虑,逐渐奠定了他具有哲学意蕴的导演风格。他个人也成了战后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代表人物。透过这些作品,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表达出他的心中对于自己祖国——波兰的感情以及对于波兰未来的忧虑。他曾经公开宣称自己对所有的政治都不感兴趣,但是对于波兰的爱,却“跟老夫老妻有点像,两口子彼此都很了解,也有点厌烦对方,但只要其中一个人去世了,另一个也立即随之而去。”处于美苏冷战的夹缝中的波兰,国内的政治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内心亦迷茫而脆弱,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用上帝般的视角审视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民众。

此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前往西欧(主要是法国)拍片。1991年,他在法国执导了影片《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该片讲述的是两个叫薇洛妮卡的女孩的故事。这两个女孩从肤色到习惯都一模一样。波兰的薇洛妮卡是个女高音,一次她在表演时心脏病发作,死在了舞台上。此时在法国和男友做爱的薇洛妮卡突然感到心痛。虽然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她觉得孤独。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生命的孤独和心灵的归宿。人总会屈服于情感。无论这种情感是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带给你的。片中的两个薇洛妮卡都屈服于这种来自心灵的纯粹的情感。有很多人将这部影片的主题归结在“宿命论”上。对此,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曾经说道“宿命是一种没有力量的东西,我不会去表达这些。我喜欢那些神秘的,那些可以接近但是无法达到的事情。”。我觉得《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说的就是那些“可以接近但是无法达到的事情”。

这部成功的影片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一鼓作气完成了轰动国际影坛的《》《》《》三部曲,影片立意源自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它们分别了代表“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欧洲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三部影片依次阐述了这三个主题。在这三部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依然发扬着《十诫》以来的一贯宗旨,用包蕴着宗教哲学的精神内涵的戏剧性故事情节表达了自己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的故事很简单。在一次车祸中,很有威望的作曲家帕切斯和女儿安娜不幸丧生。只有他的妻子朱莉侥幸活了下来。不久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一个情人,这个情人并且有了三个月的身孕。朱莉试图忘记这一切,和过去断绝一切联系。开始新的生活。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中考量的是自由——一个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朱莉搬到了巴黎,自以为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她没有办法逃避所有的陷阱——情感、报复、欺骗——所有的这些都在威胁着她的自由。她自己也离不开她的过去——她丈夫的,或者说是他自己的——音乐。《》讲的是一个波兰的理发师卡罗尔在受了刺激后变成了性无能。他在被自己的妻子羞辱了之后偷渡回了祖国波兰。在家乡,卡罗尔试图比所有人更平等,并计划对妻子进行报复。在敲诈了一笔钱之后他假装死亡,并诬陷是自己的妻子害了他。可是当他看到妻子在自己的葬礼上流泪时,他又幡然悔悟,觉得自己做错了。《》诉说的是平等。平等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么?还是冤冤相报没有了结?基耶斯洛夫斯基给的答案是心灵的平等。唯有心灵上平等了,在生活中才有可能平等。《》是“三色系列”的结尾之作。讲一个叫瓦伦丁的模特在开车时撞到了一条狗。她查出了这条狗的主人的住址,并找到了他。狗的主人是一位退休法官,住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窃听着别人的电话。瓦伦丁看到这一幕非常气愤,可是随后她也被拖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关系中。当这位法官开始向她吐露心声时,他们的友谊也开始了。在影片的结尾,“三色系列”的几个主人翁依次出现,三部影片在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探讨了博爱。那个没有人关心的退休法官是不被“博爱”的对象。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没有“爱”或者是这个社会不够“博爱”是产生犯罪的主要原因。

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导演,他的作品没有紧凑的情节和令人窒息的桥段。以娱乐和消遣为目的的观众对他的影片肯定会失望至极,昏昏欲睡。而靠打造动人的故事赢得观众也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强项。他所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爱情中男女互动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个用电影语言讲述个人存在状态的哲人。因而被哲学教授刘小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vohagLyFPIcwGS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