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一一》生命的背面

2006-7-2 12:47  来源:后窗 作者:男人伊格纳斯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下午我毫无准备的看了《一一》,然后彻底折服了,实在没想到台湾的文艺片可以达到这种水平。整部电影将近三小时,故事结构很复杂,线索众多,可以看出杨德昌极强的控制力。甚至主题也是极为多样的——这正是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征。你好像觉得从中涌现出许多东西牢牢把人抓住,但又不能一件一件明确的列举出来。于是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诱人不断深入,处处隐藏着令人惊喜的发现。

 

电影由婚礼开始,葬礼结束,色彩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浓后素,正好代表了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从充满欲望的追求到空无一物的归宿。简南俊一家五口是全片的关注焦点,在零碎的线索和穿插的人物关系中我们逐渐能得出关于他们的整体印象: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误入商场的知识分子,内敛、含蓄、不善言辞,总不能适应尔虞我诈的环境,总不能放下某种对生命的思索;花在母亲身上的笔墨不多,不过她也是那种在忙碌的工作中倍感空虚的中年女性;继承了父亲的许多性格的女儿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是那种气质文静的女生;最小的儿子简洋洋只有八岁,但继承了父亲最多的性格,常常会问出大人也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年迈的婆婆一开始就因为脑淤血陷入昏迷,家人每日都会跟她说话希望苏醒,但片尾的葬礼就是她的。其实最精妙之处在于,杨德昌把一个人的成长阶段分别具体化为四个家庭成员的角色,这样就能在不断裂的时间中完整的讲一个故事。这就是为什么父亲简南俊在日本与初恋情人约会的时候,女儿在同一时间和她自己的初恋情人约会。这个平行的结构把自己的声音和画面打混,有时父亲那边的对话会配以女儿这边的镜头,而且两次约会的同时性还获得了专门的强调:日本的十点正好是台湾的九点。随后,当简南俊继续提到自己年轻时没有勇气上前表白,只是在远处偷看的情节之后,剧情立即切入简洋洋的类似行为。母亲不止一次在片中提到自己和婆婆的角色互换:在上山修行之前对生活感到绝望,担心自己会变得和婆婆一样;下山之后却相反因为领悟到自己和婆婆的相似之处而归于平静。所以,这一整个复杂设计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究竟包含了哪些东西,而死亡又意味着什么。

 

这个话题看起来是过于形而上了,它曾经催生过像《樱桃的滋味》那样的电影。实际上《一一》的思辨意义也确实大于它的感性意义,这和一般的台湾文艺片很不相同。另外,《樱桃的滋味》拥有一个极为简单甚至可以说乏味的故事,片中人物的对白占主要分量,思想隐于对白之间;而《一一》则完全是靠故事撑起来的,主题藏于故事之内。在我看来后者的难度更大一些。《樱桃的滋味》不乏大师风范和冷静的表达思考,但却没有天才的灵气和闪光,而《一一》两者兼而有之。

 

在《樱桃的滋味》中,阿巴斯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只是把生命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呈现给我们,但杨德昌的态度极为鲜明,整部电影就是在表达他自己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而且很难看到把道家思想表现的这样好的作品。在电影末尾,经历了人世纷扰的简家分别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每个都可以引申为一个主题。先说女儿,在由于自己的失误而造成的婆婆的昏迷和失败的初恋之后,简婷婷对婆婆说出她的疑问:“我没有做什么坏事情,为什么你不肯原谅我?”以及“为什么这个世界和我们想的都不一样呢?”这不仅代表了年轻人对世界诸多烦恼和痛苦的不解,也表达出对总是富有攻击性的人际关系的困惑。和男朋友分手后,简婷婷曾经安慰他说,做不成恋人也可以做朋友,却遭来强烈的责备,随后居然又在电视上看到对方为了他的另一个女友杀人的消息。电视新闻被替代成电子游戏画面,呼应了前面日本人提到的看法。其次是父母二人,在用各自的方式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后,重新聚到一起讨论人生的简单和复杂,有了相同的感悟。许多事情,初看似乎纷繁多变,到头来却发现其实都差不多。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新的一笔和旧的一笔又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片名的含义之一:开始的“一一”是一上一下先后出现的,也就是先划一,再加一笔变成二,这个过程本身就意味深长,让人联想到当年“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过程,万物都将由这简单的两笔生出,那万物本身是简单还是复杂?走过红尘才能发现其中的无聊,尝尽百态才能体会其下的简单,杨德昌把一个很出世的态度融入了一个很入世的故事里,然后超然其上。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终生碌碌寻觅追求?正是因为不能看清整个局面,陷入自己的视角中执迷不悟。最终能看清的就是早熟的简洋洋,他常常作为冷静的旁观者,以照相机拍下人物的背面。用胖子的话说,电影把我们的生命延长了三倍,能从中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实。而杨德昌同学正是想把生命的背面,也就是死亡,展示在我们面前。只有当人们真正明白了自己死后什么也带不走的时候,才能明白在生命中也没有去追求、争取的必要。技术上表现这一点的时候,玻璃充当了重要角色。我们既能透过玻璃看到前面,又可以同时看到摄影机的背面,这样的视角曾多次出现。这里有点思考电影本身的苗头。在片中,简洋洋一直没有对婆婆说话,但最后的一段独白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尤其当他说“我老了”的时候)。其实,真正看清一切的倒是昏迷中的婆婆,倾听所有人的话语却不回答(当然这样也就引出了许多点题的对白了),正如老子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当然正如开头所言,好电影的主题总是多样的,我只谈我的理解,可能会偏离导演的本意很多。比如,简婷婷的那盆植物也象征了关于生命的很多重要的东西。只是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个角度,那些在我背面的东西,就暂时忽略好了。


相关链接: 一一 杨德昌 文章 葬礼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