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银幕伦敦: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2006-6-29 13:26  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石川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引领着工业革命的潮头。作为这一社会变革衍生物的电影,也自然成为视觉伦敦的最早载体之一。这一时期,伦敦街景很快成为电影摄影机迷恋的对象。从保存至今的早期电影影像中,我们仍能看到,伦敦雷瑟斯广场宽阔的碎石路上,人流如织、汽车繁忙穿梭的场景。在高耸的烟囱和巨大的厂房阴影下,各种机械齿轮和纺机也在欢快地高速运转。人们在这些默不作声的影像中,看到了自己熟悉并爱恨交织的城市。这种感受就如同一个婴儿在镜像中看到了自己。于是,一种自我认同和视觉满足的快感便成为银幕上的伦敦提供给观众最早的观影体验。这些原始而粗朴的影像,大多出自电影史上以“布莱顿学派”命名的欧洲第一个电影流派。那是一群精通照相术的年轻摄影师,秉承“我把世界摆在你眼前”的口号,用一种忠实于历史的质朴美学态度,用胶片把那些业已消失了的历史陈迹留给今天的人们。

  从那以后,人们便能经常在银幕上看到泰晤士河畔的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桥,以及在英国王室神秘而辉煌光环笼罩下熠熠生辉的白金汉宫。在这些庞然大物一侧,还有着喧闹而繁复的世俗生活场景,正如我们在影片《诺丁山》中看到的那样。诺丁山位于伦敦西部,因为每年8月举办的狂欢节而举世闻名。这里的市井生活充斥着庸碌而悠闲的气息,常常被人们用来隐喻一个没落帝国未死方生的现实生态。


  在此之前,伦敦也经历过前工业时代的贫困和混乱。街市上充斥着嘈杂的马蹄声和带有各种地方口音的叫卖声。道路几乎被破败不堪的摊点堵塞殆尽,拐角处常常冒出让人作呕的烟雾,路边则蜷缩着流浪儿童和吉普赛女巫。这些场景,会让那些熟悉英国艺术的观众立刻想起狄更斯小说和《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等众多英国遗产电影。这些影片为人们记录下前工业时代伦敦的迷失和隐痛,那是一种贫困与渴望彼此交织的生存体验,也是一份冷峻与激愤相互重叠的历史记忆。与此相关的还有人们对物欲主义与金钱崇拜的反思和批判。在这些影片中,作者总是把阴谋、杀机、犯罪与过度的物欲联系在一起,用一种雾霭、潮湿而阴沉的城市景观,隐喻人性的扭曲和阳光下悄然滋生的邪恶。这一点在福尔摩斯系列侦探片或希区柯克犯罪电影中多有体现。


  《伦敦上空的鹰》、《希望与荣誉》堪称战争电影史上的经典制作。在这些影片中,满目疮痍的伦敦几乎被法西斯残暴的轰炸夷为废墟,然而它依然为善良而弱小的人性提供着最后的避难所。同时,它也为那些残存的童贞辟出了一块游乐场。这些影片仿佛在告诉人们,战争并非仅仅意味着流离失所和家破人亡,废墟中依旧孕育着生的意志,精神由此获得重生。


  事实上,银幕上的伦敦不仅仅被呈现为一个阴郁和破败的都市,有的时候,它甚至还显得极度的肮脏。90年代英国新锐导演丹尼尔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