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章子怡获厚爱因受高人指点?

2006-6-4 18:56  来源:新京报 作者:列孚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章子怡获这般厚爱,是因为她已“变”为渠道,是输出尽可能同步的当代中国通俗文化的渠道。


日前,某卫视清谈节目的一位嘉宾提到,章子怡得“高人”指点:一,千万不要去参加电视剧的演出;二,学好英文,只有学好英文才会让你的视野和知识面扩大,知道更多比常人所知道的事物,云云。


这“高人”是谁?有人说是李安,也有人说是王家卫。


章子怡果然很听话,君不见章小姐前段时间在国际电影节上担任评委已表现出应对自如的英文吗?至于在电视剧方面,章子怡当年曾经拒绝了武侠大戏《笑傲江湖》,此后更是几乎绝迹于电视剧新闻。


为什么章子怡好像特别得到“高人”的厚爱?甚至偏爱?而此等“爱”却没能洒到更多其他人身上?这也就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北大张颐武教授曾经一语惊人地表示章小姐“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真正要与国际接轨的中国,能够与国际文化起沟通作用而又是以最低成本的文化产品,可能就是电影。


而这些电影又不可能是抽象的,具象者便是人。


如果说巩俐、章子怡们的前辈白杨、张瑞芳、秦怡、谢芳等因为时代所限失去了机会,甚至稍晚的一辈如陈冲、张瑜、潘虹、斯琴高娃亦没能享受到今日文化交流的频繁,历史的机遇就落在章子怡她们身上。“当巩俐也成怀旧对象”时,更年轻的章子怡无疑(也无需)难掩饰她的光彩,走向世界。因此,对华语电影“高人”来说,既然已经眼见着章子怡在欧美受捧,机遇难得,于是对她格外地珍而视之,也就毫无疑问了。特别是强调学好英语这一点,其实就是希望她具备承担文化输出的能力。


其实,说穿了,章子怡获这般厚爱,是因为她已“变”为渠道,是输出尽可能同步的当代中国通俗文化的渠道。“高人”看到的也是这一点。类似例子是成龙。成龙作为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打仔”,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经理人将他很好地“经营”,通俗一些说就是“包装”,他便难以有今日般成就———他不仅是香港电影代言人,更成为大学的荣誉博士、慈善大使、香港文化对外宣传的形象(还包括他所拍摄的影片并不会有色情、血腥等影响其形象的内容、画面出现)等等,较好地整体“推销”了香港和香港文化。成龙就是香港与世界接轨的渠道。因此,其中的“包装”手段之一,便是必须掌握好英语。


而为何章子怡不能录制电视剧?成龙也从不去录电视剧?应以专业性视之。演艺明星也应该以专业形象出现,只可以是该行业专业人士,而非什么都会的“万能佬倌”、“多面手”。严格地将电影与电视做区别而非混为一谈,方显专业。


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当中产阶层成为社会栋梁的时候,以专业人士为表征的中产阶层就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最重要的主导力量,他们所认同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所肯定的。


这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了社会各方面。那么,当你成为该行业的杰出代表时,你永远就只会有一个聚焦点,那就是专业。所以,成龙只有一个聚焦点,人们看到他时绝不会将视线突然从大银幕飘移至小荧光屏上。故此,章子怡必须像成龙那样,只有一个聚焦点。


“高人”是不可有随意性的。因为他们是专业人士。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