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戛纳电影节闲记(3)

2006-6-4 13:54  来源:www.fanhall.com 作者:老猪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三)《颐和园》:尊严与荣耀


Ken Loach的影片《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保守平板规矩的电影能得到金棕榈的大奖。不过,欧洲人对爱尔兰的历史的感觉,肯定是会比我们这些异乡的中国人更强烈。在我看的那场放映里,观众的反映还是不错,掌声比较热烈。但是经常掌声跟得奖并没有什么关系。


然后,518日我看的第二场电影,就是中国的电影《颐和园》。


后来我想,如果把《颐和园》的放映日期推后,比如放到戛纳影展的最后一两天,会不会是很有趣的事情?一方面国内的媒体的大肆炒作,审查通过与否、娄烨能登上金棕榈宝座否、既然评委里面有王家卫和章子怡在,这个影片是否起码能得一个安慰奖?如果这样,那么这个事件就会是比一个电影更戏剧化,如同一个众人全力推着的高速列车,在飞驰中,突然前面是一个断桥,而这列车马上就到这个跟前。。。。。。可惜,电影节组委会没有跟大家玩这个惊险的游戏,然后这个游戏的高潮在放映后的第一天就基本过去。第二天晚上,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媒体收到了中宣部的一个通知:国内媒体一律不许报道《颐和园》,已经报道的网络新闻全部删除,甚至不允许提“戛纳”两个字;媒体必须撤回在戛纳的记者。


插一句话,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我想如果在我有生之年,要是能把秦始皇以来的中国的各种禁令,从皇帝的诏书到现代的红头文件,摆在一起做一个陈列馆,那应该是很有成就的事情。我不知道我能否完成这个工作,不过如果有人去做的话,我想应该要比目前中国的那群口袋里塞满了银子的艺术家做的要漂亮的多。


其实,这次《颐和园》影片里面的故事情节,跟多年以来一直在一些“圈子”内流传的故事版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线索可以从许多地方寻找到,这个也不需要在这里说明。影片放映完后,就我观看的那一场来说,观众的反应平平。掌声稀落的很。不过,就我接触到的几个也看过这个影片的中国人来说,不管他们是否完全认可这个影片的艺术水准,但是几乎还是大家一致的赞赏娄烨的勇气和方向,不少人还是很感动的表示了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应该说,这个是一个有尊严的作品。


荣耀是否授予这个作品或者娄烨已经不太重要,但是尊严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有些可笑之极的事情不断在我们身边发生,这已经让我们无法容忍。地球上很少有这样的现象,有这样一个十多亿人民、上千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她的人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竟然连提起“八”和“九”两个在商业和民间里被抢破头的吉祥数字的勇气都没有,而一旦谈即及“六”和“四”,更是噤若寒蝉。我们可以不对一个事情定性的来评论,也可以完全对一个事件抱忽视和鄙夷的态度,但是,如果尊严被如此的践踏,奴性被不断的培养和增长,懦弱和无知在这个民族中蔓延,那这就是人类的悲哀和可耻。仅仅因为一些官僚的飞扬跋扈,这么多人就俯首称臣;仅仅因为主人给了一块肉,得到肉的人转身就狂吠好处,而丝毫不顾其他饥寒交迫的人群的悲哀,这就是目前所谓电影圈里面的奴性。这种风气,在近两年内因为部分人的鼓吹和欢呼而更加肆意,所以电影如一的失去——或者从来就没有过——锐气、独立和思考。部分利益获得者的所谓第五代摇身成为了中国电影的脊梁,几个所谓有票房的电影在政治背景下侵蚀着电影的基础而不管获利,事实上这个电影的产业从来没有好转过;部分所谓的第六代导演在个人的无病呻吟中爬行,但是更多的作品停留在艺术陈旧、题材老化、献媚讨好的阶段,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许多形形色色的变化就不会感到丝毫的奇怪。独立、坚定等词不过是一些人的麻纱,实际上这都是对尊严的亵渎。


一个民族连谈论自身民族的一个事件的权力都没有,那么这个民族会是怎么样的民族?一个民族的所谓知识阶层连谈论一个事件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这些所谓的知识人士是什么样的人士?虽然许多有识之士或者官员的知心朋友都告诉我:我们的可爱的官僚并不是不是不知道这样的现实,只是他们也无能为力啊,他们也不能不考虑他们的位置啊,他们也需要养家啊,他们也需要有孩子啊。。。。。。他们他们有太多太多的理由。所以我知道了,为什么科波拉的乖乖女会拍摄那样的一个关于路易十六的老婆的电影: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女人啊,这个家庭有着多么可爱的一个女儿啊,法国的老百姓是多么的不厚道竟然把这样的一个家庭给杀害了啊。这是忠厚的人民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中国的电影人都一直在为中国的审查制度叫好:放松了,一刀未剪了,支持拍片了,票房增长了,国外的资本都进来了。。。。。。


说到敏感,竞赛单元里面的法国影片《Flanders》够敏感的:法国的乡下青年到了前线(应该是伊拉克),马上成了兽,强奸杀戮,人性尽失;等他们回到了乡下,他们才像一个人,情欲俱盛。说到揭法国人的短,《Indigenes》(英文名为《光荣的日子Days of Glory)更是气势逼人:1943年,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当地的人民在“解放我们的祖国——法国”的口号下,加入了法国的军队,为这个统治他们的另外一个国家的自由而战。在一个小镇上,几个士兵为了抵抗一大队的德国军队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一共十三万当地人民加入了这个残酷的战争。而这些英雄,在战后一长段时间里,被历史以往,被光荣的法国人民有意无意的遗忘,现在已经成为了许多法国人的不愿意提的往事,是政府的一个大伤疤。。。。。虽然许多法国人并不怎么喜欢这个电影,但是这个影片依然在戛纳的竞赛单元里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这也是戛纳本身真正精神的体现。


什么时候,所谓的“敏感”变成了一致懦弱的借口。什么时候开始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上一个最渺小的官僚都可以肆意的侮辱百姓的尊严?什么时候影像狱开始跟文字狱一样盛行而且不用动刑只是用一点利益的苗头作诱饵就一大群人逐利而去?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个民族应有的性格。我们曾经有有过孟子、司马迁、有竹林七贤、有陶渊明、有蔡元培和鲁迅,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只是有了懦夫和逐利而不顾义的所谓文化人士了呢?



颐和园》在戛纳的奖项上毫无所获,这可以想象娄烨的沮丧。不过,相对于一个电影人的荣耀来说,个体的尊严在我看来更加重要。记得多年前有一场体育界的官司,一个机构在报纸上花钱做了一条大广告,那让我印象深刻:“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十个世界冠军,也没有中国的民主往前迈进了一步更重要。”那似乎是有关马骏仁的一个官司,马先生在体育界获得了大荣誉,似乎盛气凌驾一切,所以另外一个公司不知道为何与其有了纠葛。不管谁是谁非,我都非常赞赏那一句话。就像我认为,不管中国电影有多少票房、不管中国电影获得多少世界荣耀,都没有比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废除更为重要!但是,这个重要性,被张先生陈先生的所谓票房所蒙蔽,被所谓地下转地上的所谓明智投机分子所蒙蔽,以至我们以为什么是更重要的。这是很可笑的事实,就跟皇帝的新装一样。只是,这里没有率真的孩子,只有暮气沉沉老年人。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