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终究无法成为鱼
2006-5-19 13:17 来源:网易 作者:湖边的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叙述了一对叫泥鳅的男女来到北京打工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试图通过他们的辛酸经历折射出这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民工们的生活困境。影片一开始,在进城的火车上,民工们与牲口同居于一个车厢,似乎就暗示了他们卑微的社会地位。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影片却就此点到为止,始终未能深刻地切入到民工们的真实生活之中。从表面看影片涉及了民工生活的许多敏感话题,比如欠款、性苦闷、城乡对立等等,其中还贯穿了男女泥鳅的爱情线,但实际上大都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根本没有进行深入细致地描绘,更不要奢望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影片对民工生活避重就轻的描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所谓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中国的尴尬处境。
影片中主要场景发生在两个地方:故宫与谢家。前者以故宫的特殊意思来暗喻数目庞大的民工们默默无闻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后者则以女泥鳅服侍中风在床的谢父来反映城乡对立在个体之间产生尖锐矛盾。
在修缮故宫的工地上表现的是民工们声势浩大的集体劳作,影片使用了许多全景式的镜头,这在同类题材影片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劳动场景在低成本运作的国产电影中简直接近奢侈。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影片无可奈何的妥协,也许在影片创作者看来做出部分的牺牲来成全整部电影是必要的。导演杨亚洲选择类似前作《没事偷着乐 》的处理手法:将生活的艰辛进行喜剧化处理。当然,影片还是保持正剧风格,只是在部分剧情与台词方面作了幽默表达。但是,当苦难化作一阵阵笑声,抵达人物心灵深处的道路也就彻底被堵上了。影片只能以浮光掠影的互骂荤话、傻话、偷逃车票、偶然的冲动来表现民工的日常生活与苦闷心理,尤其是集体淋浴的那一段“狂欢大合唱”,精心修饰的痕迹已经完全显山露水,影片离真实也就渐行渐远。
在修缮故宫的过程中,女泥鳅疑惑地问:庙啊,你都造得到天上去了,我怎么还嫌低呢?其实理由极简单,她自身的形象实在过于高大完美了,连故宫都自觉庙小容不下她的金身。影片选择倪萍作为女泥鳅的扮演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那端庄娴淑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正符合女泥鳅的角色要求。片中她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道德品质方面却可以令所有人高山仰止,简直就是一尊活菩萨。一向猥琐的男泥鳅在她的光辉形象感召下也变得高尚起来,连带他们的关系也纯洁到无懈可击。影片开始男泥鳅只要求两人“晚上一起睡觉做个伴,年节时各自回家”,到后来剧情的需要两人真的产生了感情,赶紧声明他的老婆早死了,这样一来,孤男寡女在外辛苦地讨生活,拥在一起互相取暖也就名正言顺了。最失败的莫过于男泥鳅的去世,手里还握着一把药,本意要通过悲剧的最终发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将故事引向高潮,但无论剧情发展、情绪积累还是场面调度都差强人意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程度,遑论令人感动了。
谢林林的角色也是影片一大败笔,她代表编导心目中的冷漠、无情的现代都市人形象,目的自然是为了衬托泥鳅的纯朴、善良与真诚。在片中她的言行举止完全脱离生活常理,丝毫没有说服力,最多只是一个苍白、抽象的负面符号而已。她对泥鳅说:父亲是一个精神境界很高的人,不需要低层次的逗乐。在大众娱乐蓬勃发展的今天,她的言论势必会让某些人嗤之以鼻。影片试图借此塑造一位自视甚高、人情淡漠的知识分子形象,可惜编导们忘了某些人固然有追求低俗的权利,但也不能排除其他人享有追求高雅的权利,两者的权利同样需要尊重。影片通过对谢林林言行的不断质疑来提升泥鳅的光辉形象,这种一厢情愿的简单对立实在值得商榷。
影片名为《泥鳅也是鱼 》,本意唤起都市大众对挣扎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工的同情与尊重。综观全片,我们发现泥鳅与鱼根本就是无法相容的两类动物,泥鳅决不是鱼,也无法经过努力蜕变成鱼。在《少林足球 》中周星驰诚恳地对光头赵薇说:回火星去吧,地球太危险了。从某些方面来看,泥鳅与鱼的差别甚至要胜过不同星球的生物。影片明白无误地向观众揭示了这一客观现实,比起那些虚情假意地制造大团圆结局的影片无疑要真诚得多了。
影片中主要场景发生在两个地方:故宫与谢家。前者以故宫的特殊意思来暗喻数目庞大的民工们默默无闻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后者则以女泥鳅服侍中风在床的谢父来反映城乡对立在个体之间产生尖锐矛盾。
在修缮故宫的工地上表现的是民工们声势浩大的集体劳作,影片使用了许多全景式的镜头,这在同类题材影片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劳动场景在低成本运作的国产电影中简直接近奢侈。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影片无可奈何的妥协,也许在影片创作者看来做出部分的牺牲来成全整部电影是必要的。导演杨亚洲选择类似前作《
在修缮故宫的过程中,女泥鳅疑惑地问:庙啊,你都造得到天上去了,我怎么还嫌低呢?其实理由极简单,她自身的形象实在过于高大完美了,连故宫都自觉庙小容不下她的金身。影片选择倪萍作为女泥鳅的扮演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那端庄娴淑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正符合女泥鳅的角色要求。片中她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道德品质方面却可以令所有人高山仰止,简直就是一尊活菩萨。一向猥琐的男泥鳅在她的光辉形象感召下也变得高尚起来,连带他们的关系也纯洁到无懈可击。影片开始男泥鳅只要求两人“晚上一起睡觉做个伴,年节时各自回家”,到后来剧情的需要两人真的产生了感情,赶紧声明他的老婆早死了,这样一来,孤男寡女在外辛苦地讨生活,拥在一起互相取暖也就名正言顺了。最失败的莫过于男泥鳅的去世,手里还握着一把药,本意要通过悲剧的最终发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将故事引向高潮,但无论剧情发展、情绪积累还是场面调度都差强人意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程度,遑论令人感动了。
谢林林的角色也是影片一大败笔,她代表编导心目中的冷漠、无情的现代都市人形象,目的自然是为了衬托泥鳅的纯朴、善良与真诚。在片中她的言行举止完全脱离生活常理,丝毫没有说服力,最多只是一个苍白、抽象的负面符号而已。她对泥鳅说:父亲是一个精神境界很高的人,不需要低层次的逗乐。在大众娱乐蓬勃发展的今天,她的言论势必会让某些人嗤之以鼻。影片试图借此塑造一位自视甚高、人情淡漠的知识分子形象,可惜编导们忘了某些人固然有追求低俗的权利,但也不能排除其他人享有追求高雅的权利,两者的权利同样需要尊重。影片通过对谢林林言行的不断质疑来提升泥鳅的光辉形象,这种一厢情愿的简单对立实在值得商榷。
影片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