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一头杀不死的猪

2006-5-12 14:31  来源:网易 作者:废园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一、起势
我承认我这个人不是那种很阳光的人。曾经有过一个很可以阳光的年代,遗憾的是我没有把握住。如果非要找一个参照的标准来描述自己的个性,我愿意选择梁朝伟,如果让我选一个时间,我希望是一万年。呵呵。
有些人看见我近两年来所烧的砖头,有相当一部分都扔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牌导演张艺谋先生,于是认定我是一个心理阴暗的倒张派,说我是想拍名人的脑袋出名。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反驳,因为已反驳太多,而且费去我不少不合格的砖头,再反驳的话,我只能违心地在我的生产线上再生产一些次品砖头。无论是从感情还是从理智上,我都不愿意这么干。更重要的是,那些只会扣帽子的对手并不高明,他们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招,但恰恰忘记了最厉害的一招是电影的品质,而他们恰恰不能从《英雄》和《十面埋伏》身上找出这些东西来。那你说,对这种人还有反驳的必要吗?
所以,我一般情况下不会反驳。如果我心情不错的话,我会跟他们简单地讲一点道理。如果他们不喜欢听道理,而喜欢拍砖头的话,那我就尽量能闪就闪,实在闪不了,就一边护着脑袋,一边抄起半截砖头自卫还击。
“出来混的,迟早都要还。”出来拍人家砖头的,肯定要挨砖头拍,这是BBS准能量守恒定律。你拍一,我拍一,拍你老木笑西西……拍下去就是了。这是网络时代最有趣的娱乐方式之一,大家要珍惜啊。

二、倒卷肱
记得《英雄》准备上映时,我比张艺谋和张伟平都兴奋——敢情!那时新浪弄了一个《英雄》官方网站,那场面那气势那色彩是相当的牛13。我在办公室电脑下载了一张几个主人公叠成金字塔造型的剧照(就是后来疯迷全国的那张)作桌面壁纸,只要一有空就瞄一眼,只要瞄一眼就热血沸腾,只要热血沸腾就在心里念佛:感谢佛主保佑,咱中国电影再不济,好歹还有个张艺谋啊!除了自己陶醉,我还想让别人也分享我的陶醉,只要同事走过来闲扯,我就故意侧开身,让他或者她看我的电脑,如果这个他或者她没有这方面的艺术敏感,没注意到我的电脑屏幕上的壁纸,我就故意找一张纸巾擦拭屏幕,以引起该人的注意。如此反复几次之后,我的电脑屏幕变得油光可鉴,一位女同事终于注意到了:“哟,想不到你还这么崇拜张艺谋啊?”那口气有点不可思议的成分。我不是很高兴。后来,上网聊天,一个MM被我粘住了,我就问她:“《英雄》准备上映了,你打算去看吗?”MM敲出的一串汉字让我冷到极点:“OMG,张艺谋的破电影也值得你这么兴奋啊?老天,你别跟我说你跟我爸是同龄人哦!”
再后来,我手里攥着一张电影票,提前一个小时来到电影院,在北风里吸溜着鼻涕慷慨激昂地等待电影开映……再后来,那个人再次用他的名声他的埋伏把我的崇拜我的智力彻底羞辱了一番,于是我从一个比较阳光的人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再后来的后来,只要看见那个名字,我就想起那年冬天被那个人夺走的馒头。我的耳边就会响起菜市场里那熟悉而亲切的吆喝声:“馒头,山东馒头——”

三、上步七星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意思是说,你没读过《哈姆雷特》,但知道有莎士比亚知道有这么个戏剧也算是知识分子了。“没杀过猪,总见过猪跑吧。”意思是说,你没有研究过《哈姆雷特》,但知道有莎士比亚知道有这么个戏剧而且看过这个戏剧也算是知识分子了。在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俗语中,人和猪成为一个矛盾的对立物和借喻物,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不玩一点概念和术语你们老说我没文化知识,呵呵)。那么,在这个俗语构成的超稳定叙事结构中(我瞎扯的,你们不要考证,呵呵),假定我是这个主体,我不但吃了猪肉,而且还杀了猪,可是吊诡的是,那只猪居然还在我的面前奔跑,这一幕是不是相当“咒怨”呢?
请设想这一幕:一个屠夫杀了一头盖着“英雄”二字印章的猪后,提刀四顾,志满意得,众人围上去道贺:“好刀法好刀法!”屠夫笑曰:“无他,惟技熟而已!”话音未落,那头猪已从地上爬起来,嗷嗷叫着望人群里冲过来。众人惊见,那猪身上的字已然变成四个字“十面埋伏”。屠夫大吼一声,上前一刀将猪放翻。大家正望猪身上浇开水褪毛,那猪再次腾地翻身跃起,望猪圈跑去,众人惊愕不已,分明看见那猪被褪毛的皮上印着“无极”二字……
你大概不太喜欢这种粗俗的比喻。我也一直在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文雅的绅士,呵呵。

四、退步跨虎
一个致命的问题是:这头猪既然已经被我们杀了几次,怎么到现在还不死呢?
我觉得李安先生要负一定的责任。自从他拍的《卧虎藏龙》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奖之后,中国几个名导就患了“间歇性武侠古装问鼎奥斯卡不得到决不甘休综合症”,结果拍出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堪,最后竟至遭人退片的地步。李安先生,你应该好好反省,你不但播下了馋虫,也播下了那什么“间歇性综合症”。
当然,中国严格的审片制度和全面阳痿的电影市场,也是一个相当不可忽视的原因。这是老问题了。
但这不应该成为一两个名导接连拍出烂片的理由吧?中国并不禁止你拍武侠电影,你为什么拍不出李安的水平?
昨天又看了一回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眼泪婆娑之余,感叹拍电影委实不容易——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场景应该有上百个吧?需要调动的人、器物累千上万,清点遇害犹太人遗物那一段,需要多少箱子、珠宝、照片?杀人魔王晨起在阳台用狙击步枪射杀犹太人那段,需要调动多少群众演员?当然这需要几个亿几个亿的钱。但是在《十面埋伏》、《无极》这类投资数亿元的大制作里,我们能看见多少像样的场景,多少象样的器物?《十面埋伏》居然看不见房子的外观,场景除了牡丹坊、监狱、破庙、飞刀帮巢穴,净是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出现在电影里的演员,撑死了也不会超过两百人。《无极》就不说了,质量差遭人骂已经够心烦的了,现在又摊上破坏自然景观的罪名。
“我要的是色彩!”是的,你最擅长的就是在电影里开染坊。记得我在评论《红高粱》时曾经说过,只要抽掉色彩和形式,这部电影就会坍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辛德勒名单》和《鬼子来了》会因为不是彩色电影而减少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吗?我倒是想尝试一下看看,在色彩降到黑白色度的电视上看一看《英雄》和《红高粱》会是什么效果。
“我要的是三分钟精彩!”你可以坚持你自己鼓捣出来的电影理论。但是既然你只能在一部电影里表现三分钟的精彩,为什么要拍成一两个小时的长度呢?干脆拍MTV好了。
“我要把人类最经典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你就有了古今中外著名戏剧寓言桥段一锅烩的超强胃口。事实是,世界上还没有哪个人敢于这么吃东西,你是第一个这么吃的人,你太强了,强到老外一看见这个非正常膨胀的胃,就赶紧退片。

五、转身摆莲
“审美疲劳”这个词似乎是冯小刚先生创造的。这说明他还是一个头脑相当清醒的人。不过奇怪的是,在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杀了那头不死的猪后,他似乎又想把“夜宴”这两个字印到这头猪身上了。
我曾经说过,冯先生最擅长的是把玩小市民的幽默智慧,顺带创造几个诸如“做人要厚道”、“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之类的流行语。在别人都装13或者装大师的时候,他穿着解放鞋操着铁铲站在人民群众一边,显得相当聪明。所以当他在《天下无贼》里玩起另一种花样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关于这部电影,我也有过一个帖子,说是“有贼光”,“留有手指印的馒头”。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至今几乎没有改变。
其实我想说的是,装13这类电影并一定适合他,而《夜宴》恰恰是装13的,所以我为捏一把汗。
满城尽带黄金甲》我是彻底不抱任何幻想的。“凡所有当红明星,我皆网罗之;凡所有可用之旧闻绯闻,我皆刨之掘之利用之;凡所有可以提高我之身价的国际大腕,我皆笼络之借光之;凡所有可营造黄金色彩的真菊花假菊花,我皆不惜财力购买之铺张之。”类似的制作手段我们已领略多了,剩下的相当疲劳的疑问是:还有更高超的炒作方法么?如果有,我们喜欢看你们的表演。
诸位“大砖”们如果记忆还行的话,应该记得,近年来国际电影节上许多获奖电影几乎都是“现实”的,“小制作”的,如《撞车》,如《断背山》,如《百万美元宝贝 》……惟中国名导演敢于乐于继续“古装”“大片”下去。“GDP提高而知烧钱而知逃世”,实在是强啊!
相关链接: 梁朝伟 张艺谋 李安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Leom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