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十诫之五

2006-5-6 13:01  来源:后窗看电影 作者:SydneyCarton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Thou Shalt Not Kill."
十诫之五 你不可杀人
这是十诫中间比较有名的一部,和先前几部有些不同,首先它的情节并不像前面的几部一样在简单的角色之间设置复杂的关系,而是非常简洁,一个男孩杀了人,然后他又被另外一群人以法律的名义杀了,和前面几部在情节的设置中间暗藏玄机比,这次因为事件本身的震撼性,使导演更多倾向于事件本体,而不是用复杂化的方法来作深入讨论。其次,和前面相联系,尽管导演一贯关于命运和人的主题在这一部中间仍然可以找到痕迹(第一集里烤火的男人又出现了,他站在道路中央的标尺前,在男孩杀人以前,眼中依旧悲悯,若有若无地摇头。死刑执行前那个扛着梯子的人似乎也是他。),但导演这一次的子题——谁有权力去终结另一个人的生命,几乎和他的母题可以分庭抗礼,而前面几部的子主题几乎都和母题粘得比较厉害,很难分清楚,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这一部后来被单独拉出来又拍一次短片的原因。确实,它太独特了。
首先是独特的影像风格。如果大家还记得,前面的四部基本都是在冷淡偏白色的基调下进行的,但这一部,一开始是泛黄带有回忆的意味,一旦画面中出现那个后来将要杀人的男孩的时候,镜头中男孩身边空旷的一侧就会模糊成黑色,除了给人一种对男孩的突出,有些四周模糊的镜头,甚至给人一种眯着眼睛窥探的感觉。但当第一次杀人结束,第二次杀人开始的时候,镜头完全回到过去那种白色的冷硬风格,特别是在死刑时,几乎有了余华《现实一种》最后解剖尸体的味道,仿佛镜头自己就是个面无表情的现场的检查官。但这一幕结束后,但结尾看见了痛苦而愤懑的律师时,镜头反而又回复了一种暖意,似乎是对那个痛苦者的安慰。
独特的第二点是和其他几部比,这部电影不仅有一贯的哲学意味,还有一重现实层面的批判。比如影片一开始律师通过资格考试的独白,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基氏自己的呼声:

“法律不应该仿效人的天性,法律应该改良它,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作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者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没有一个字涉及到了宗教,涉及到了神,一系列的诘难全是直指现实的法律本身。然而,问题是当这些问题提出来回归到终极后,人们还是要问为什么法律会和人产生矛盾?为什么法律不是预防犯罪而是报复犯罪?这法律本身是不是犯罪?于是,一直没有说出口的神,还是要现身作为仲裁。
前段时间的王斌余案件就死刑的存废问题已经讨论得很凶了,这里就不专门谈死刑了,只是就电影论电影。导演一贯的冷峻着,但却安排了那个律师出场作为他的代言——很难想象,基也会沉不住气,但话又说回来了,在生命的问题上如果还沉着气泛着冷光的话,那恐怕不是圣人而是非人了。而理性化身的律师,偏偏又是个感性的人,法官评价他说,你太敏感,不适合做律师。当时身上一冷,难道律师必须是机器?
男孩几乎没有杀人的动机,只能理解为人情冷漠后的痛苦宣泄,他爱孩子,无论是广场上给人作模特的小女孩,还是咖啡馆前放学的小学生,他看到她们的时候,都是带着难得的微笑的,但其他时候,连广场上的老太太都无端地骂他,当他恶作剧地扔下石头,当他赶跑那些鸽子,将厕所里的男人打倒在地的时候,终于得到关注的目光使他产生了快感,至于杀人,不过另一个更大的恶作剧,和前面的没什么区别,他没有多少紧张,准备绳索时候几乎和系鞋带一样平静。杀人的时候,他异常残忍,人性恶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导演对他的死抱同情态度,还是对他杀戮的每个残忍的细节毫不回避——值得同情,不代表他没有罪。到死前,他向律师透露,自己想见他,只是因为他喊的是他的名字杰基,这让他感觉不那么疏离。
影片中的司机很平庸,甚至还带有一点小小的坏,色咪咪地看着邻居风骚的女孩,不理财等待的乘客,用喇叭吓走别人的狗,但当他扔奶酪给一条狗,在斑马线前等待小朋友过马路的时候,你又觉得这个人还是有那么一点可爱。杀他有两重考虑,第一,每个人身上都有点小缺点和可贵之处,没有人有因此终极裁决别人的权力。第二,当司机早上还在为一块砸到自己身上的破布抱怨的时候,很快就变成了一宗谋杀的受害者,对,又回到母题,命运的无常。
同样是杀人,为什么导演同情前者而批判后者呢?因为前者的犯罪是在人性蒙蔽情况下进行的,是恶的显现,犯罪者本身并没有知道他罪恶的可怖。而后一起,当法庭判处男孩死刑的时候,说明他们知道杀人的罪责有多大,但是在明明知道杀人有罪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持要去杀人,甚至理由是要以杀人来维护人不被杀!当基氏揭示了这一事实的荒谬后,还有什么理由不另眼看待?
影片最后的暖意中,绝望的律师大声喊着:我恨你们!他恨的是谁?是制度?还是执行制度的人?比如那个死刑执行者,看到他敬业而又熟练地检查绞刑仪器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阿道夫艾希曼,那个沾着无数犹太人鲜血的纳粹军官,其实在同事眼中,他们都是优秀而合格的公务员,办事效率高,只是他们冷漠地面对着数字和仪器,好象仅仅是无关紧要的数据或者工厂设备,看不见背后的人命。斯大林说杀一个人是悲剧,杀一百万个人是统计。在亡魂背后,正是一台台人们异化构筑的机器,它们运转都很正常,只是,不是人。
影片中不只一次提到了孩子,杰基的妹妹,玻璃窗外的笑的女孩,广场上的女孩,照相馆里的照片上,还有那个年轻的律师,从对话中可以得知,他也刚刚做了父亲。结尾的那一线光,是希望吗?是孩子吗?


相关链接: 石头 明明 余华 咖啡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mAgIVvPETdZbtF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