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天堂离幸福有多远《天堂此时》

2006-4-26 10:15  来源:后窗看电影 作者:湖边的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巴以冲突可谓历史悠久,二战之后,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便成为地区热点,中东战争、种族清洗、定点清除、人体炸弹,层出不穷的暴力事件让双方的仇恨不断升级,到现在再来评价究竟谁对谁错或许显得有些迂腐了。因为牵扯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方面敏感问题,数十年来影视创作者皆避之不及。斯皮尔伯格在去年拍了一部反映以色列特工暗杀活动的《慕尼黑》,影片如惊涛险滩之上行舟,一路上战战兢兢地试图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影片最后以当时还健在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告诉观众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冤冤相报何时了。道理好讲事难办,从现在巴以局势来看,他的一番苦心恐怕要付之东流了。斯氏是以犹太人的身份来拍以色列特工,而《天堂此时》的导演是哈尼.阿布-阿萨德却以色列人的身份来拍巴勒斯坦自杀人弹的故事,从拍摄难度来讲明显要高于前者。
 
影片一开始过哨卡接受盘查,苏哈强自镇定的神情让观众误以为她是自杀人弹,荷枪实弹的哨兵高度戒备地检验她的证件、翻查她的提包,双方几乎没有语言的交流。静谧中,传递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期待。后来才知道她是巴勒斯坦英雄阿萨的女儿,她生在法国,长在摩洛哥,同胞们以她的父亲为荣,而她却情愿他还活着。她只是影片的一个配角,真正的主角是一对巴勒斯基小伙萨德与克汉雷。他俩被选中充当自杀人弹,在翻越边界时,意外遭遇以色列巡逻队,萨德与组织失去联系。巴方担心萨德被捕招供,取消了此次行动,并组织转移。克汉雷力保萨德清白,四处找寻萨德,早对萨德暗生情愫的苏哈也在寻找萨德。最后两人找到他,自杀计划也如期进行。克汉雷在寻找萨德的过程中对自杀行为产生怀疑,他力劝萨德跟他一起退出,最后萨德将好友骗上车,只身前往特拉维夫完成任务。
 
影片没有刻意塑造两位视死如归的英雄,而是通过他们在自杀行动发生意外后经历的一系列事件,来反映各自的观念产生转变的心路历程。萨德开始对行动产生疑义,他第一次来到以色列,与组织失去联络,茫然地站在特拉维夫市郊的汽车站上,司机示意他上车,他拒绝了。而当他回到巴勒斯坦,看到满目疮痍的城市,他又来到父亲的墓前,他父亲以间谍罪名被巴方枪毙的,他最后自愿再次充当自杀人弹,一半也是为了替父亲赎罪。克汉雷正好相反,他刚接受任务时乐观认为自己牺牲成为英雄后就能升上天堂,在寻找萨德的过程他与苏哈发生激烈的争执,苏哈直言根本没有天堂,只不过脑子里幻想而已。他听了大为惊讶,既而惊恐不已,但随后通过与苏哈的长谈,他渐渐认可了她的看法:自杀行为不是争取和平自由的唯一途经。苏哈生长在国外,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即使她回到巴勒斯坦便注定无法置身事外,却能以相对客观理性的角度来审视巴以矛盾。影片穿插了她与萨德一段隐约的恋情,她不愿萨德步父亲的后尘,千方百计阻止萨德参与自杀行动,但两人不仅在文化背景、信仰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异,即使在各自的身份也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她是英雄的女儿,而他则是叛徒的儿子。她的失败仿佛是天生注定的,就像他们微弱的爱情火花注定要熄灭在这个疯狂的时代。
 
如果影片仅此而已,或许就不值一提了。巴以双方旷日持久的对抗,冤冤相报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原本关系到尊严、自由、正义等等严肃而悲壮的思想与行为渐渐滑向了荒诞不经的边缘,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黑色幽默让人啼笑皆非,因此也更发人深思,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亮点。汉克雷执行自杀任务前照例要拍一段临终录像,他手执冲锋枪宣读慷慨激昂的誓言。不料,当他正说到兴头上,摄影师告诉他摄像机坏了,停一会儿继续拍,摄像机又出问题了。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他第三次宣读时就有些心不在焉了,看到边上的战友在吃临行时母亲送的烙饼,他突然想到忘了告诉母亲另一家商店的过滤器卖得比较便宜,自己此去必死无疑,如果现在不说将永远不可能有机会说了。于是,他便脱口而出。摄影师疑惑地问:这也要录下来?更荒唐的是当地的音像店里同时有烈士临终录像与叛徒临终录像出售,而且因为后者的品种比较稀有,所以价格卖得比前者高。又比如,萨德身上绑着炸弹回到巴勒斯坦,衣冠楚楚的他如一颗随时引爆的活动炸弹穿行在同胞们中间。回到起点,早已人去屋空,无法联系到战友,自己又不敢贸然拆除炸弹,如无头苍蝇似的四处乱撞,最后只得躺在父亲的墓前听天由命。悲壮的慷慨赴死因一个小小的意外演变成了滑稽的仓皇乱窜,上天就这样跟人类开了一个近乎恶毒的玩笑。影片最后萨德平静地坐在以色列的公共汽车上,周围坐着以色列的军人与平民,其中一位年轻的士兵正与一位女孩交谈,或许两人相识不久,都笑得那么腼腆。在巴勒斯坦,他的母亲、女友、好友及战友都在静候他的消息,我们无从了解他们此刻的心情,却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一帧帧沉静凝重的画面带给心灵的强烈震撼。在这一刻,人类的愚蠢与尊严同时得到了升华。
 
影片拒绝提供黑白分明的观点,引发了一些以色列激进组织的非议。奥斯卡也在最后一刻舍弃了它,但它却是笔者看到过的最好一部巴以题材的电影,因为它最终超越了具体的意识形态之争,直指人性的最深处,让我们无路可逃。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