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纪录片交流周:前言
作为电影形态中的最有力的形式之一,独立纪录片在中国本土上的发展也许确实是正处在一个迅速上升的阶段。
完全依靠国外的电影节作为传播平台的依赖性正在下降,在良莠不齐的市场和播映渠道方面,部分跟中国现实息息相关的优秀独立纪录片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掘,虽然我们不得承认,跟最高水平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和播映平台相比,国内还有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也许又与我们的“国情”密切相关。
不管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与本土紧密结合的、推动国内独立纪录片良性运作的平台,无论是作为电影节、发行渠道、播映平台,都是最迫切需要去做的事情。作为独立纪录片每年作品数量最多的国度之一,在中国这个辽阔的大地上没有一个有分量的年度活动与之对应是不可思议的。
对于我们来说,判断一个纪录片的“好”与“坏”,还不仅仅看其是否有多高的艺术品质或者说足够的电影技术含量,或者是可能在国际电影节上能获得多大的奖,而应该是有没有利用纪录片这种形式进行一个可能是静悄悄的个人的独立思考,以及把这种思考反馈给观众。在“知识分子”这个词已经作为反义使用的今天,或许还需要某种微弱的声音去呼唤一种新的阐释,重新塑造这个词语应有的纯洁、独立、傲然自在的形象。当部分获益阶层变为所谓的主流然后动辄把诸如边缘、晦涩、阴暗、地下等帽子扣在其他人身上以便他们可以随意抡起大棒的时候,当“底层”和“弱势群体”连同关注他们的作品一起被“主流”扫到无人问津的一边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站起来说:我们就是!
每年我们可以看到的国内的独立纪录片可能有数百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能看到的也许不过是其中的十分之一或者更有可能是百分之一。许多独立纪录片人在一种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生活和创作。我们有幸能够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作品缘于他们的坚忍不拔。我们为能在这个时代依然有这么多用镜头进行观察、纪录和独立思考的纪录片工作者而感到骄傲,回阅数千年历史,只有类似这些零碎、个体、悄然盛开的作品才经久不衰。
经过前两届
感谢安徽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领导和师生们的努力,使第三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