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千里走单骑
专门和父亲一起去看《
父亲不是文艺爱好者,他道出的只是一个很久没进电影院的普通老人突然看了一场电影后心里的几句实在话。
不单是父亲,我自己也不喜欢这部电影。不喜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电影没有给我真感动。当然,我既没上过电影学院,也不曾深研过戏剧理论,更无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所以对央视都在高赞的《
电影讲述日本一位同儿子有多年感情隔阂父亲为了病危的儿子未完成的心愿,千里只身赶赴云南,在他乡邂逅了另一对父子,并因此引起共鸣的故事。电影中的日本父子和中国父子,都是问题父子。他们的共鸣,也可以说是父子问题所引发的共鸣。导演花了很大篇幅让演员痛哭,以此突出血浓于水这一主题。
这样的故事,可挖掘的东西很多。而张导也确实在情节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自己为什么就感动不起来呢?这个问题在看完电影后一直困绕着我。
经过仔细思考,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部电影缺少直接反映父子生活的具体细节,我以为通过具体生活细节反映真切的情感,对于一部亲情题材的影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惜的是整部电影没有一个这样的细节。有人会说这是电影故事结构的限制。当然这是有道理的,但我想花点功夫穿插一些高田父子的生活片段这一点是很容易做到的,这样做应该不会影响故事的整体结构。而且我认为向观众具体交待一下父子隔阂产生的原因也是很必要的。这样老高田千里走单骑的动机就会显得更合理。
对于生活细节的表现,中外很多优秀亲情作品都非常重视。在美国电影《
第二,影片中的中国父亲和儿子并没有真正生活在一起,父亲对于儿子的深情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血缘。导演着力表达的更多是血缘的重要,血浓于水这一主题。赞颂血缘本身无可厚非,但我认为:人类亲情的伟大不仅仅在于血缘,更重要在于心灵上的相通与共鸣。封建时代的很多皇帝有上百的亲生子女,但我几乎从未被他们的亲情所感动。维系他们关系的与其说是亲情,不如说是权势。而很多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父子却因为有心灵的相通而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日本电影《
第三,非专业演员的生硬表演和文艺语言的匮乏。张艺谋喜欢用非专业演员,台词也喜欢用方言。这一点用得好,对真实的表现生活是很有益的。但电影毕竟是艺术,艺术需要对生活本身高度提炼,精细加工。对于《
第四,部分情节高度失真。这一点最明显表现在高田和中国孩子扬扬的沟通过程上。高田和扬扬素昧平生,且语言不通,仅仅依靠短短的一夜之间几个手势的交流就产生了情同亲生父子般的深情。这种情节设置显然不近情理,而且大有无病煽情之嫌。另外片末监狱中的囚犯集体痛哭这一情节显得太过突兀,与《
第五,缺乏对劳动这一深刻母题的关注,劳动是美的真正创造者,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最后一点,逃避现实问题。张导作为中国艺术电影的导演代表。对当代中国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甚嚣尘上的拜金主义,江河日下的社会道德,饮鸩止渴的浮躁心态只字不提,对压在底层民众身上昂贵的医疗收费,住房收费,教育收费三座大山视而不见。而把目光投到一个私生子的身上,实在令人叹息。我相信这不是广大的中国父子正在面对的真实生活,也相信而只有把目光投向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才会产生令观众感动的真情。从这一点上讲,《
一部电影要真正感人,同创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不可分开的。如果一心只顾着保名声,赚票房,永远也拍摄不出震撼人心的东西。其作品也永远只会是虚有华丽外观的空壳,经不起岁月的摔打,风霜的磨砺,即使以艺术至上为口号,真情回归为遮掩,也只会枉费心力,于事无补。在这里,我想高声呼唤我们的导演们,走进平凡大众的生活中来吧,去经验他们的酸甜苦辣,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用爱呼唤爱,以心发现心。生活,永远是创作的第一源泉,永远是创作者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