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值得玩味的刻意

2006-4-19 17:5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LY884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彭浩翔由于相对特殊的从业经历,对于电影反而有着清醒、冷静的思考。他总会花很长的时间,进行剧本创作,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而万事俱备之后,真正用于拍摄的时间控制得非常短。他对于香港电影曾经非常流行的“飞纸仔”模式,即现场无剧本,是编剧、导演和明星当场想、当场写、当场拍的做法,很反感,而且对于不少香港电影制作人持有的观众只喜欢看喜剧的理论,不以为然。但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彭本人也是靠被称为黑色幽默的电影起家,之后拍摄的电影,在风格上虽有一定的变化,但是观众对于《买凶拍人》的印象实在过于深刻,以至于彭浩翔之后的作品,即便电影宣传时,就声称走的不是喜剧路线,观众也会拿来和《》作比较。另外在喜剧模式上,他反对处理笑点时,只是靠对白、谐音笑话,而忽视整体结构的喜剧冲突制造。所以看彭浩翔的电影,你会发觉整体的结构很严谨,影像、音乐、搞笑的方式都很统一,不会很游离,也不像其他港产喜剧笑料很零碎,只是一些拼接起来的脑筋急转弯。

  当彭浩翔进入电影圈的时候,正是香港电影的低潮期,所以在他的电影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落寞与悲凉,他习惯于在过往黄金时期的港产片中,加入这种元素,而造成一种风格上的错位,这种方式在他的《买凶拍人》、《大丈夫》中都取得了成功。但彭浩翔显然不是一个喜欢重复自己的人,而他的电影,由于需要整体结构的统一,所以微调的可能性不大,不像周星驰的电影,有着很多可以单独抽离,并反复运用的喜剧元素。

  于是,我们看到了现在这部“不很彭浩翔”的《伊莎贝拉》。周星驰因为刘镇伟的关系,在电影里与王家卫也产生了一种不解之缘。而刘镇伟处理这种戏仿,仅仅是搬用细节、片断,放在错位的环境下产生笑果,这种方式,并不是彭浩翔所热衷的。对他来说,如何以自己一直以来“快准狠”的电影制作模式,同样产生一个“王家卫”式的电影空间,从而证明王家卫那种自恋、冗长的创作思维并非独一无二,相信这对于彭浩翔来说,更有挑战性。

  当然,在电影宣传的公开场合,我相信他是绝不会承认这一点的。伍迪艾伦认为,Tragedy(悲剧)+Time(时间)=Comedy(喜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比如香港电影的节奏则是,Comedy(喜剧)+Time(时间)=Tragedy(悲剧)。

  在《伊莎贝拉》中,男主角杜汶泽的表演,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你会发现,其实杜的谈吐、节奏与他在之前喜剧影片中的表现,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有喜有忧,有自嘲与嘲人,只是电影整体的节奏改变了,时间加长了,而这些“多”出来的时间空当,又顺理成章地由金培达的音乐来做填补,甚至强势到可以驱逐对白的地步。

  即使仅仅从影片开始到中间时,打出字幕的排列,色彩等方面,就能清晰地看出王家卫的影子,而对于《伊莎贝拉》电影故事本身,也变得可以从伦理、政治、情感等方面做不同的解读,这一切应该都在导演的设计之中。而其中呼之欲出的一份刻意,在我看来,才是影片真正值得玩味的地方。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