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纪录片交流周影片《美美》
高天是中国年轻的电影导演之一,于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在2005年成立了天辉电影工作室,并于同年8月完成了第一部独立制作的纪录片电影《
代表作:
《
- 2005年8月,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荣获“评委会大奖”。
- 2005年10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展映。
- 2005年11月,全球华裔首部电影节展映。
- 2006年2月,柏林电影节展映
- 2006年5月,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
- 2006年6月,多伦多INSIDOUT 国际电影节。
导演访谈
问:你本人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
高天:是的,我是03年毕业的,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做纪录片。其实刚毕业的时候很迷茫 。
问:那后来怎么做起纪录片的?
高天:可能是因为纪录片能真正实现我当导演的梦想吧!我喜欢做真实,动人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另类或者边缘题材。上学时也做过副导演或者别的工作,但是在剧组的时候总感觉像浪费时间,因为有些人真的在糟蹋胶片。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作品刚毕业的学生来讲,没有人会去找你拍戏。所以,为了使自己能有自己的作品,可以在片中有自己观点,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选择做纪录片,因为他不收到别人的限制,我可以自由发挥
问:你是不是对纪录片这种一个人的工作方式特别迷恋?觉得与别人合作有不可避免的人际上的麻烦
高天:其实我还是比较善于交流的,只是拍纪录片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问:杜海滨也有一个关于反窜艺人的纪录片叫《
高天:我听说过,但是没有看过。其实刚开始拍摄的题材不是美美。我不知道你听说过“罗琦”吗?
问:我就知道指南针乐队那个
高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罗琦,就是指南针乐队的主唱。我先拍摄她,拍了一个月。 回来后觉得没有我想要的东西,那时我做她的片子,名字叫《
问:其实这个题材也可以,肯定有不少摇滚迷比较好奇,那这个片子后期做出来了么?
高天:也是想拍摄一个曾经受到打击的女孩,通过六年的努力,战胜自己。从新回到舞台的故事。片子现在还在做。没有做好。这算是我第一个片子,但是没有完成。因为不是特别能打动我,所以索性我就先放下来。
问:不能打动自己,那观众恐怕也很难。那后来是怎样发现美美这个题材的?
高天:美美是我在上学的时候,和我们学校一个马来西亚的女孩一起去酒吧看到的。当时看到他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感觉,后来知道他是一个男人我才觉得有意思的,那时只是有拍摄动机,但是并没有实施,因为还在上学,也没有精力和时间。但是在那次演出后,我问美美要了电话,说回头有机会想采访他,给他做东西,但是时间一过就是两年。我开始慢慢的淡忘这件事情。就在拍摄罗琦回来不久,当我看到素材,心里,不满意的时候,美美打来电话,说“你不是要给我做纪录片吗?”还做吗?这个时候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我问他今晚我能采访你吗?他说可以!我们约在一个后海的酒吧,我和我的制片拿着机器就去了。没想到出奇的顺利,一开始的创作动机我觉得是有点猎奇。
问:恩,这个能理解,就和观看的人最初是一样的。
高天:可是在拍摄过程中,慢慢的,我对他们的生活表示同情和悲哀,就这样一拍就是一年半。和美美的交往,后来就像是很好的朋友。
问:她这么主动想让你做她的纪录片,你觉得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高天:他那时说在北京的反串演员太多,3个人加起来一晚上200块钱。他想通过片子能使自己有更多的演出机会。再一个我当时也刚刚毕业。我也希望他能给我这个拍摄他的机会。因为拍摄的第一天,回来看素材,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所以就坚持拍下去了,当时看素材的还有几个同学,都说有戏。后来还征求了田壮壮老师的意见,他也觉得不错
问:第一天都拍到什么了,在片子里最后保留了么
高天:都是一些采访,在片子里有一些,但是都是打乱的。他在说自己的感情,说自己的生活。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我不用太多的去询问,他就能说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问:那美美的周围的人对你拍摄美美这件事情本身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会有怀疑和误解么?或者说是抵制
高天:可能是因为美美在这个圈子里比较有名,和他在一起演出的人,很多人看到有人拍摄美美,他们都有点羡慕。在后来的拍摄中美美把他们都拉到我的身边让我拍摄。没有什么抵制,他们都有很强的表演欲。在我采访的一个孩子里,16岁。我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演员。他们在舞台上是光彩夺目的,在镜头前也一样很有表现欲
问:在镜头里她们是很活跃,可能跟本身的职业有关吧,但是美美的家人呢?他们相对来说是不是就有些犹豫
高天:对。拍摄美美的家庭,在第一次采访过程中,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基本上没有拍摄到任何有用的东西,那次光是花费就花了3000多。第一次没有拍摄成功,我们就转变的思路。毕竟是和他们家里人是第一次见面。在后来,我们通过电话,慢慢取得了他们家里人的信任。
问:打电话为什么能取得信任
高天:美美在回北京的时候病了,我们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们家里人也觉得我们算是在北京最关心他的朋友,通过美美给家里人电话,我们取得了他们家里人的信任
问:观看这个片子时,感觉美美和她家人的关系非常复杂,这种复杂远远超过了她和“丈夫”之间的 那种单纯的爱恨、欺骗和伤害等等,不知道你在拍摄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一种感觉?
高天:感觉到了,但是每个在想问题,做事情都有自己的出发点。面对他们自己孩子是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只能是顺其自然了
问:她的父母还是在最大限度上在接受她,包括她弟弟也是,在中国的现实环境里这个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高天:他的父母带他去过医院,也做过治疗。但是没有结果
问:关于美美那段不成功的“婚姻”,观众只能通过观点完全不同的两段访谈来了解其中的原因,当初为什么没有到上海去拍摄一些相关的素材呢?
高天:其实当时没有想到。美美的婚姻会不幸福。我们开始的拍摄思路是由几个人的故事组成。美美在开晚演唱会就结束了。没想到发生了后来那么多事情。再一个那时也没有更多的拍摄经费,而且他们去了上海,那也是一个消费很高的城市。一开始的拍片的情况也很困难,首先面对我的一样是资金的问题。刚开始拍摄,机器是借同学的,那时的机器要2万多,对于我来说,买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是总不能老是拿同学的机器,后来就租同学的,一天50块钱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没有钱。要是有,我一定会拍摄他们在上海的生活。美美是一个特别坚强开朗的人,在我的镜头前,他遇到再大的事情,他也没有哭过。
问:恩,那接触美美的“丈夫”时有什么问题感觉,片子里他的脸打上了马赛克,这个是他本人的要求么?
高天:他的丈夫是后来才补的。因为毕竟要尊重别的的权利。美美的丈夫在上海也是有正常工作,而且是结了婚的男人。假如在国内放映,没有马赛克,对他本人是不好的,这是一个做纪录片人职业操守的问题。保护你所有的拍摄对象,不能因为我的影片而干涉了他人的正常生活。
问:片中美美在谈到丈夫时也反复的提到钱的问题,那么就你的理解,金钱对于她走上反串艺人的道路是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高天:不是,是个人爱好和快乐的问题。可能有,但是不是重点。因为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所以他们选择这条路。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想法
问:整个作品对美美都是饱含着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某些段落甚至不乏渲染,比如慢镜头和背景音乐的运用 ,那你是如何理解有关纪录片客观性问题的?也就是说你不觉得自己这种方式有些过于主观了么?
电影学院 23:09:41
高天:我觉得有些东西是导演对待影片的态度问题。也没有说纪录片就不可以用慢镜头,我是学故事片导演的,所以在做纪录片时,我是有意把他做的像故事片。
问:影片最后美美去浴室那个场景十分感人,她一件件脱去自己的衣服,然后转头回望。其实我们观 看影片的过程也就恰恰就是她不断向我们坦露自己的过程,不知道你用这个镜头结尾是不是也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在里面?
高天:也许吧。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他想要的答案吧
问:最后一个问题,《
高天:感觉有点遗憾吧
(访谈者: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