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下一站内地市场
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走进第25个年头。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香港电影历经了沉浮坎坷,也走过了辉煌岁月。不管怎样,正如本届金像奖主席文隽所言:“那都是香港电影最美好的时光,而25岁的金像奖,正是风度翩翩美少年。”金像奖就像是香港电影的温度计,可以说,港片兴则金像兴,港片衰则金像衰。文隽说:“回顾和总结,承前再启后,是今日金像奖必须肩负的责任”。记者采访众多香港影人时了解到,香港电影金像奖接下来将会更多地和内地合作。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萌芽期是1982年~1990年。
香港金像奖最初是由香港资深的专业杂志《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届金像奖《
1988年,香港影业协会成立,第二年,香港电影导演协会成立。
起伏期 类型片大行其道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起伏期是1990年~1997年。
直到今天,《
这段时间,香港电影出现一批有个人风格的导演和作品,类型片大行其道。香港电影也从这个时期开始真正在世界影坛有了地位,有了王家卫、有了许鞍华。金像奖在这段时间也有了自己的改变,从得奖名单上可以看出,当时的香港电影百家争鸣的特点,没有谁可以一手遮天。当然,王家卫是个特殊的例子。不过从大众的角度来看,那几年香港最大的奇迹是:周星驰的横空出世。
出了得奖名单上的改变之外,金像奖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最为本质的改变,那便是在1994年注册成为香港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进入了企业化的时代。金像奖从这个时期开始,自负盈亏,财政独立。随后,不断有新的电影工作者协会加入到金像奖成为属会会员,直到现在,一共有13个协会,每个协会派出一名代表作为金像奖协会的董事。陈柏生说,也是从成立公司开始,金像奖有了自己固定的资源,也有利于扩大颁奖典礼的规模。他举例说:“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成立公司以前,每年金像奖颁奖典礼的转播电视台都只付给金像奖1块港币的费用!”
不过这段时间的金像奖仍然和香港电影一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低潮期。
成熟期 与内地合作成为一种趋势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成熟期应该从1998年算起到现在。
1998的香港电影,被认为走入低谷。香港电影三分之二的票房在香港之外,在金融危机和好莱坞的冲击下,香港电影开机数目大量减少???因为没人买。这期间用数码机拍摄的影片大量出现,走的是内地VCD市场。这样,大银幕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观众不愿到电影院花那么多钱看烂片,喜欢租影碟。
死寂的电影市场并不妨碍盛大的电影节和颁奖礼如期举行。在2000年两部重头影片《
非典时期的香港电影众志成城,但决不是昙花一现。作为一个亲历者,经历过24届金像奖的董事陈柏生认为,金像奖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香港电影人的顽强和齐心始终在作为动力。
舆论普遍认为,最近两年的香港电影将进入最为关键的时期,也就是电影工业突破瓶颈、实现飞跃的一个阶段,而其中最大的出路便是与内地的合作。去年和今年的金像影后章子怡和周迅都是内地的演员,连王家卫都表示“香港电影的第二春在内地”。2002年,金像奖加设了“最佳亚洲电影奖”,而今年则突破性地拥有了四名提名表演奖项的内地演员。这些迹象仿佛在表达一种信号:金像奖也将进行一次大的融合。不过陈柏生肯定地表示,目前金像奖协会还没有打算增加关于内地电影的奖项,入选影片的范围还是港产片(包括与内地合拍片)。
1982年,第一届。2006年,第25届。回味金像奖的历史,便是回味香港电影的历史,同时也便是回味香港电影人的奋斗史。本届金像奖特刊上,文隽这样写着:“25年了,金像奖已经茁壮成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从孕育、摸索、成长到稳定,到今天,已风度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