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说起,喜欢的歌好象大都是八九年、十来年前的东西了,而喜欢的大陆港台的歌手,好象大部分也是八九年、十来年前就喜欢上的,像王菲阿姨。不过喜欢了这么久,还没表过忠心,闲着没事,写点粉丝文章孝敬一下。其实表忠心的同志们太多,俺就挑十首喜欢的歌说说:
一、《冷战》
对《十万个为什么》之前的王菲提不起兴趣,美式流行风和大路唱腔实在不好恭维。这张唱片则是众所周知的分水岭,蜕变的肇始。《冷战》的编曲沿用了Tori Amos原作的编配,一架钢琴,十分冷清。词作有林夕擅长的刁钻细致。演唱也几乎照搬原唱者的低回隐忍,但王菲的处理更用情,欲哭非哭之间,加之声线较Tori Amos更柔和,流行歌曲的听众如我无疑更容易触动。
二、《千言万语》
圣诞快乐演唱会上,王菲用这次致敬聊表心意,之后又出了整张唱片,不过却没收这支《千言万语》,多是不太有名的作品。大概是邓丽君盛名在前,要鼓起勇气和自己偶像PK也要用点心思。唱这歌的时候,感觉她在演唱的拿捏上小心翼翼,处处是要和邓的韵味切合,心情可能和我们这些普通人K歌时的心情差不多吧。编配上还是钢琴为主,比原作要清雅,整体听下来很有时代感,我这样的八零年代的人,自然觉得比原作好。
一直以来菲迷和所谓专业人士之间的掐架,也就是个模仿还是抄袭的问题。其实,我觉得,王菲学谁谁学得再象,也大概不会学到Elizabeth Fraser那样鬼魅,学到Dolores那样乖张,相反,她们也学不到王菲身上东方的、人间的韵味(这韵味,恐怕也不仅是来自邓丽君)。技巧上的偷师,气质上的独立,造成折中的冷艳,于我而言,这就是好的。《浮躁》我所欲,《暧昧》亦我所欲。当然,《红豆》非我所欲(觉得这歌好的人,大概也觉得《至少还有你》是林忆莲的代表作:)
P.S. 王菲介绍这首歌的时候连说两个“my”,然后语塞,赶紧换成“我偶像”,不知是真的太激动,还是英语一时失灵。
三、《雪中莲》
买到《但愿人长久》时听她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听A面第一首和B面第一首,那歌声一起,都是瞬间惊艳。锦辞丽字的描绘就免了,要说,真的可以用“雪中莲”来形容。当时都在想把她的专辑收齐,受了这刺激,更是火上烹油。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听这张唱片,已经没多少感觉,甚至还听不下去。这个,大概,美人依旧,但我的眼睛早花了。
四、《假期》
听《迷路》是正式听王菲的开始,之前对于她歌的印象,无非就是《执迷不悔》、《我愿意》和《天空》,都没多大感觉,连《容易受伤的女人》记住的都是梁雁翎和邝美云的版本。这个人,也是不怎么漂亮,倒还够出位,板寸头和透明裙装是记住的。买下《迷路》,实际多半还是因为封套漂亮,封底那只斑斓的蝴蝶吸引了我这个形式主义者。当然,结果发现了比蝴蝶更美丽的东西,一头栽了进去。而《流星》或Di-Dar听得多了,才又觉得《假期》的确不错,阴暗沉实、接近Post Punk的吉他曲,声音的处理也与之前之后的种种有所不同,地下味道颇浓。可惜,她终究不是在音乐上有多少想法的人,这样的东西再见也难了。
五、《堕落》
买到《浮躁》的时候,打开一看,傻了,没词能叫做歌么?一听当然更傻,什么东西啊?但一直听下去,却发现再没听厌烦之类的事情发生。现在想,连同九六年早些时候买的也是听得一头雾水的《艳阳天》,这两张前夫妻的情投意合之作倒成了我的非主流音乐启蒙。开始觉得《无常》、《扫兴》和《分裂》最好,慢慢觉得这首标准的Cocteau Twins式作品(据说还是抄的),“堕落”得最够味。词作的颓废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P.S.突然想起《色情男女》里舒淇和徐锦江最后那场戏就是配的《浮躁》里面的一段。
六、《敷衍》
《玩具》这张EP虽然短,但足够精彩,更可能成为王菲粤语唱片的最后记忆之一。比起《敷衍》,另外两首歌无疑有名的多:一首《暗涌》,之后经黄耀明翻唱,效果和影响都盖过了原作,但王菲这个版本的编曲却是极好,流泻的琴声和沉暗的鼓点,与词意甚为贴和;另一首《约定》,陈小霞的曲有一贯的淡雅,林夕的词自是颠峰时期的工整,而王菲的情感拿捏也恰到好处。听过这个粤语版本的人,之后恐怕都被周惠那个软体动物混合过期奶油的国语版倒了胃口。而听来听去,最喜欢的还是这首《敷衍》,似乎没有出挑之处,但整体呈现出一种懒散颓靡的氛围,迷人得很。
七、《守时》
这首歌,其实不能算陈小霞的好作品,其实不能算林夕的好作品,其实不能算Adrian Chan或Alex San的好作品(是其中哪位?),其实,还是不能算王菲的好作品。但聚拢来形成的那种温柔和妩媚,低到尘埃,也低到人心里。
八、《怀念》
九七年转签EMI推出的这张同名专辑里,比起《怀念》,《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和《闷》也有名的多,但我的这杯茶却非《怀念》莫属。不象Cocteau Twins那个版本典型的Dream Pop风格,《怀念》祭出了Less is more的法宝,一把吉他,一把低音吉他,就把她声线的澄亮和慵懒托了出来,加之旋律婉转,一路舒服地听下去,再过渡到最后那段“滑”丽空灵的吟唱,简直爽惨。听到这里,会觉得歌手聪明与否的确要紧,动不动抽筋一般地转音,或者唐突地学两声XX叫,只会让人看低。
九、《只爱陌生人》
新艺宝时期的专辑往往整张都会笑纳,EMI时期的几张可能就只能挑得出两三首,《只爱陌生人》里就这首,还有《催眠》。电子化的、明丽的Bossa Nova,间奏里采样的欢快童声,和王菲故作天真实则淡漠的演唱形成强烈的反差,八卦地说,大概真的透露了她当时的心绪。
至于为什么EMI时期的作品不受我待见,一是作品本身的质量,二是,这时期她的演唱技巧日益精练,里面的情感浓度却只能换个字叫做情感淡度,的确“字字珠玑”,然而象是已位列仙班,凡人勿近了。
十、MV
《将爱》会不会是王菲的告别之作,现在似乎未可知。管它,反正MV是首好歌。有人则说她抽烟把嗓子都抽坏了,这首歌的高音唱得那么干涩。可惜,我倒喜欢这样的干涩,就象喜欢听人哽咽而不是号啕大哭一样。说实话一听这首歌,我立即想起了《冷战》,好象就不过是钢琴换成了吉他,那种欲哭非哭的感觉,十年之后又回来了,新艺宝时期那个在人间的王菲又回来了。只不过,这次似乎要彻底回到人间,连歌手也不干,相夫教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