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电影之路,风格起步

2006-4-1 18:36  来源:后窗看电影 作者:书亚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电影是一种大型的群体创作,它一般围绕着导演中心制而逐步展开。特别是知名导演的影像风格,创作规律等个人因素常常驱使着整个影片的发展方向。



   
导演是影片以及整个剧组的灵魂人物,每一个导演会根据其对世界、价值观、美学的不同认识,加上他个人的偏好,常常会形成一系列习惯性的作风,普通观众称之为“风格”的东西。(不强调好莱坞的主流电影)


而这种所谓“风格”的持续维持依靠的是“导演主观习惯”和“观众视觉习惯”两者相辅相成。

导演主观习惯,特指主要创作者在制作影片同时,根据价值观、美学的不同,刻意或者无意的加上其个人标志性的影像符号(诸如王家卫的音乐、慢镜头摄影、老上海背景;周星驰的李小龙功夫、夸张的形体语言;马丁.斯克塞斯后车箱特殊的镜头视角等)。世界上的现实主义电影、意识流电影,超现实主义,叙事电影这些主要创作流派,均是根据创作者的主观偏好,致使影片趋于同类型,风格化。

观众视觉习惯,它主要依附的是三类元素:

其一、视听元素的强烈个人化,大凡创作力旺盛、艺术感强烈的创作者,必会在视听元素中力突自我个性,展现创作者的思想,从而让观众轻而易举的辨别创作者的属性;

其二、剧作类型化,一般导演均有自己最驾轻就熟的影片类型,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第一部影片基本上能判断出未来此导演的类型风格(特别是编导一体的创作者,第一次指导的成功对个人会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香港导演的故事风格显得更为强烈(王晶的赌片;彭浩翔的黑色幽默;黄精普的黑帮艺术化;刘伟强的蛊惑仔情节;陈果的艺术片;关景鹏的人物传奇;王家卫的意识流美学;周星驰的无厘头故事等等全部刻上了类型片的记号),观众在欣赏一个熟悉的故事时,也能习惯性的判断出导演;

其三、班底固定化,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元素,班底分为“幕后班底”与“台前演员”,世界上所有风格化的导演,身后无不坚持着一批默默无闻、长年累月为导演打拼的亲信,他们与导演的默契是长时间沉淀下来的结晶,换来的是影片风格的统一以及技术的高度协调性,工作人员和导演无需多大沟通,双方便能熟谙彼此的思想,这对于群体创作来说,应该算一种莫大的幸福了;台前演员的固定,也是维持观众视觉习惯的一个强烈标志,任达华、林雪、黄卓玲、刘青云、许少雄等这些杜棋峰的御用演员,他们不但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仿佛故人归来,而且演员本身熟悉导演的创作风格,不会产生对角色的偏解,对观众与影片本身来说,都是莫大的帮助。换一个角度去看林雪参演其他导演的片子,总感觉不到杜棋峰的那种“风格化”的韵味,这就是固定导演固定演员的固定风格。

导演一部影片或多或少会交融进一些创作者的风格,香港电影的制作,更能彰显其地域文化、经济的特殊性。

香港电影的第一个特色:速度。

加速度:很多人都知道香港拍电影的速度绝对占世界领先水平,“快”是速度的第一属性,王晶拍摄一部戏平均为10天,普通导演拍摄一部戏的周期最多也不过20天左右。拍戏速度的趋驶动力是资金问题,投资不足,监制自然要求快马加鞭,导演勉强完成作品即可,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作品粗制滥造,差强人意,电影不好看,不耐看,观众的票房和口碑也相应的受到影响,香港老板讲究眼前效益,如果一时赚不到钱,下一部电影的投资也就不会大,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往复不止。

当然其中市场票房低落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娱乐场所的增多,家庭影院的设置,DVDVCD盗版市场的猖獗,以及网络免费电影的开放,这些因素都强力冲击了香港乃至大陆电影市场,票房低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减速度:这里的减速度是针对一些大腕导演而言,诸如周星驰、王家卫、杜棋峰等(除此三人,香港很少有导演能够驾驭拍摄进度的),这些大腕导演之所以能够控制拍摄进度,主要由于他们的影片大部分能够保证票房,号召力不可小觑,能够使老板赚钱的导演,其权利相应也会比普通导演来的多一些。

但周星驰、王家卫、杜棋峰三人在控制拍片速度的权利上,还是明显存在着差异性。

周星驰的权利最大,票房最高,速度慢。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与观众电影情节是市场票房的保证,想当年,王晶力邀周星驰客串其影片《赌侠2000》时,给其800万港币作为佣金,还算是勉勉强强令其同意,由此可见,周星驰在亚太地区的人气,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想要邀请他客串或者参演某部影片,真是比“对牛弹琴”还要难了。自从97年星辉电影公司成立的第一部《食神》开始,他便独立控制整个电影的制作流程,伴随着他国际化路线的宏图大志,他的精品意识将会越来越延伸影片拍摄的进度。

王家卫的权利大,票房不高,速度最慢。王家卫的权利来自于个人声誉、电影品质、欧洲的票房和发行。王家卫是香港导演中争议最大,也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人,学院派出身的人都把他奉若明神,相反电影科班出身的人,则极度反对其虚无叙事,不贴近生活的风格(当年吴孟达便因此没有参与《阿飞正传》的拍摄)。因为香港精英文化的受众偏少,加上他的电影需要重复品味,电影院的观众便因此减少,许多人更愿意在家独自欣赏他的杰作,所以王家卫的电影在香港的票房基本上不存在(他的电影靠的是欧洲和大陆的票房以及世界音像发行量),这就决定了香港不会有人投资王家卫的电影,但欧洲和大陆庞大的投资数量,绝对供得起他“挥霍”了。王家卫的电影讲得是感觉,感觉需要时间的酝酿,拍摄周期四、五年根本不在话下。

杜棋峰有权利,票房可以,速度不定。但杜棋峰绝对是香港电影的顶梁柱,他不像前面两位导演,几年出一部个人作品,振兴一番电影界。他平均几个月出一个商业作品,一年之中监制若干个新导演的电影(多为“银河映像”的人),每三到四年拍摄一部只属于自己的影片,如此商业与艺术并存,游刃有余的奔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探索与实践之中,娱乐大众,又不时的满足自我,实现票房与个人价值的双赢。杜棋峰找资金还有一个特点,他不像普通导演筹划一部影片,找一次投资。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声誉与影片质量,一下子连着拿几部影片的资金,然后分批拍摄。如此一来,其中的周期和题材便可控制自如了,可除了每几年一部的个人作品外,他的拍摄进度相对前面两位,还是非常快的。当然,很多人都知道杜棋峰最擅长拍摄小投资,小事件影片,这其中还有一定的学问。

香港电影的第二个绝对特色:无剧本创作。

笔者在香港电影圈感同身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导演拍摄影片前并没有完整的剧本。或许很多人都已经知道王家卫拍摄电影无需剧本,但大家是否又了解杜棋峰、周星驰、林岭东、王晶、韦家辉等等很多香港导演在拍摄影片前基本上都没有完整的剧本,有的甚至连大纲也没有。

这是香港电影的特色,很多导演拍摄影片一般都是顺拍,在拍摄前一天或者拍摄的同时才开始让编剧和演员同时创作剧本,这对于导演和编剧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和经验。

他们大多追求现场的灵感迸发,否定编剧的照搬硬套,如此大规模导演没有剧本的电影创作,在世界上都算是一种别致的风格了。(今后笔者就香港剧本问题会再作文章)

 

我们凭借《ptu》这部片子的开场部分,再来试图说明香港电影的两大特色,依着这两个特点,香港电影人,特别是演员的困惑便可从中窥视出一二了。

杜棋峰的个人作品《ptu》断断续续先后用了四年时间,中间又拍摄了《暗战12》、《孤男寡女》、《钟无艳》、《辣手回春》、《瘦身男女》、《呖咕呖咕新年财》、《全职杀手》等。

编剧游乃海和导演杜棋峰在拍摄影片前都只是对《ptu》存在一个大概的意念,随着每一场的拍摄,整个故事才逐渐完善起来。前几篇文章,笔者分析了剧作上的技巧,影片竟然在没有完整剧本,逐步顺拍的情况下,在剧作上显现得如此厚实、富有张力、并且前后呼应,细节中不存在多大的漏洞,的确显示了两位绝对的剧作经验和导演技巧。

导演一部戏不是始于和编剧讨论剧本,也不是始于和演员或作曲共事之际,而是从电影影像开始浮现于导演脑海的一刹那,这是一种对于将在银幕上体现的美学质感和情绪气氛的意识。杜棋峰也许做到了这一点,他对于影片的整体把握,对于影片构思的意识,对于现场气氛的调度,算得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影片开场的重点是餐厅一场戏,主角是肥沙和马尾。

“马尾”扮演者:杜棋峰御用制片人“赵志诚”。他不但是林雪二十几年的朋友,也是笔者的至交。志诚之前是杜棋峰的剧务领班,当年就是他介绍林雪进入电影这一行业,后来做了杜棋峰每部戏的制片人。在拍摄《暗战2》的时候,有一场表现林雪欠人钱,被黑社会头目打巴掌一场戏,导演问林雪:“阿雪,你想让熟悉你的人打你,还是让不熟悉的人打你。”林雪自然选择了好友志诚,于是志诚便开始了他在杜棋峰电影中的配角生涯。(《暗战》、《ptu》、《黑社会》,到目前的游乃海新片《跟踪》、杜棋峰新片《放逐》,角色戏份越来越重)

“肥沙”扮演者:杜棋峰的御用配角“林雪”,当年跟着志诚一起做剧务,在一次歌厅唱歌时,无意中被李健仁发现,推荐到周星驰的《破坏之王》,里面同样饰演一个倒垃圾的,据他说是本色出演。第二次出现在周星驰的《食神》中,同样被李健仁所推荐,饰演一个猥琐的市井之徒,由于表现出众,从此被一些导演所关注。

林雪真正走上金牌配角之路,还是他能从杜棋峰的影片中出演角色。令我们佩服的,更是其坚韧不拔的“求戏”之举,爱戏如命的他经常会拉着导演的袖子撒娇似的吐露心声:“导演,给我一个角色吧,导演,就给我一个角色吧。”当时,导演对着面前肥嘟嘟的他语重心长地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先!再想着演戏。”从此,林雪便踏实的干着剧务这份劳苦的工作,负责任的程度甚至到被迫拒绝参演角色。(《食神》开拍的时候,杜棋峰也正在拍戏,林雪为了做好剧务的本职工作,原本想退掉李健仁的好意,但内心的诱惑又不得不使他动摇,结果在双方协调下,他还是顺利参加了周星驰的戏,也可说从那时起,他与周星驰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功夫》便是两人再度合作的开始,据他所说,周星驰也力邀他参与《功夫2》的拍摄)

杜棋峰从此开始暗中注意林雪,发现他经常观察一些演员的表演,在演员出现错误时,时常摇头不止,于是若干年后,杜棋峰试着安排他出演剧中的一个小角色,起初没有台词,到《暗战2》时导演才开始安排正规的角色给他,结果一演成功,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这其中,林雪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ptu》这部导演为他量身定做的影片成功背后,不但应证了杜棋峰最终相中了一批千里马,更反证了林雪作为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剧务,凭着演技同样可以冲出一匹黑马的事实。

林雪一直对我们所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杜棋峰,就没有今天的林雪!”


待续。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IntisarMaderne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