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老宅2003》让自己的语言生长

2006-3-22 10:51  来源: 作者: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老宅2003》:让自己的语言生长


                 ——纪录片编导李汝建访谈


 


  


 


片名:老宅2003》(电视纪录片)
片长:90分钟


摄像、编导:李汝建 (大连电视台国际部)


类型:人文类纪录片


梗概:老宅位于大连市西岗区。1905年,日本侵占大连,在长达40年的统治时期,兴建了大批宅院。1945年,大连解放。1947年,政府将这些宅院分给了普通百姓居住……。纪录片《老宅2003》,是大连电视台纪录片编导李汝建于2004年4月完成的一部新作。从2003年的春节开始,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李汝建以他自己的方式,一次又一次走进了那一栋栋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带有殖民色彩的老宅,走访并拍摄了居住在那里的91户人家,纪录了老宅里的中国普通百姓在2003年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步履,以及他们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辛。直到2004年的春节,拍摄完毕,共拍摄了约为9000分钟的素材。


 


访谈背景


 


李汝建的纪录片作品,一向与传统的创作方式有别,其表达的语言形态最具创作者的个人特色,有些作品的语言形态甚至让一些人感到极端、怪谲、鲜异,于是在我国纪录片界就有了“南有张以庆,北有李汝建”的说法。纪录片《海路十八里》(30',编导:李汝建、王轶群、张申)近一年来虽然连获国际、国内各大电影电视节大奖,但对该片的争议却依然持续着。《老宅2003》又将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创作景致呢?


 


受 访 者:李汝建 大连电视台国际部主任,电视纪录片编导、摄影师


访 问 者:刘洁 北京广播学院 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


访谈时间:2004年7月16日  上午


访谈地点:大连仲夏客舍


 


直接呈现让心跳的方式


 


 你是什么时候注意到老宅的?


  1995、96年吧,当时我正在电视剧《小楼风景》(大连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合拍)剧组里担任摄影师,我第一次走进这片老宅的时候就有一种感动,就想拍,但不知道该怎么进入、怎么拍。这么多年来,我总在想该怎样走进老宅。


  是啊,这个比较难,这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问题。


  大连是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城市。1905年日本侵略大连,兴建了大批的各式各样的宅院。一百年过去了,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留有历史印迹的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正在消逝,这也就成为引发我创作《老宅2003》的一个动因。我要把这个印迹纪录下来,纪录下它即将消逝还没消逝的瞬间。因此,我在表达的语言形态上,延续了自己一贯对纪录片的看法——纪录片,纪录的是一种进程、一种历史和一种生存状态,于是我找到了自己进入老宅的独特样态。这个时候,我比以前的定力更强了。


  在《老宅2003》中,你采用的似乎是一种普查式的纪录手法,对每一家、每一户,你只纪录了你介入的瞬间,你并不深入地跟踪、调查,也不去追踪什么人物的命运。为什么你的纪录只停留在这一层面,有什么样的考虑?


  当然,我并没有简简单单地用惯常的手法进行创作。为了走近老宅91户人家 ,我们分了两个阶段,先是不去打扰他们,我们每天来,每天来,但远远地拍着他们的生活,在和他们朝夕相处中一点点地认识了张家李家王家,等变得很熟悉了,他们不介意你的存在了,我们再走进老宅的一家一户。


这个片拍了一年,最后拍了150多盘,实际上最后剪辑的时候80%没有用,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就在跳,关注点已经从房子变成人了,不是简单地去观照房子,而是观照生活在这里的人是怎么样的状态了。我们心动以后,没有别的选择,怎么去纪录他们,就要跟我们的心动一致了。


  当时还想过其它的拍摄方法吗?


  想过。比如说,这老宅过去是妓院,我们自然会想到那些依然活着的妓女他们现在在哪儿,这其中存在着怎样的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等,当初我有这个想法,想去寻找。后来,当我历史地反观这个老宅的时候,觉得那些东西并不是我想表达的真正的东西。对于我们今天意味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恰恰是现今生活在老宅里的人们是怎么样活着的,他们的状态其实更具历史价值、更有意义。我的认识一下就拓开了很多。


当我们熟悉了,开始从院子里真正进入一家一户时,我是扛着摄像机边问边往里走的,是用了行进中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来纪录的,纪录的是人们在此时此刻怎么生活的状态。我感觉到只有这个做法,才能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想说的东西,完全呈现出来,而且我始终和生活、和被拍摄对象在一个时空中并进,没有任何掩饰,没有任何修饰,这也自然地成了我纪录老宅的样态。看似很简单,但是这种走进,不是随便的。


 


纪录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从表现形态上看,《老宅2003》似乎简单而单一,我们顺着游走在老宅里的一个个长镜头,可以看到老宅里房屋开裂、漏雨、粪水横流……,老宅里的人年老、下岗、离异、外来漂泊……;我们也看到了,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中,人们努力谋生,偶尔改善着生活,照常开着玩笑,打着麻将,饲养着宠物,孩子们也照常嬉闹着……,你好像不太注重个人命运的展示,这和《海路十八里》一样,你注重纪录的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这个好像与我的性情有关,我做片子到现在为止,除了球僮是在关注一个农村女孩的命运外,吸引我而让我感动的,始终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比如从《一天又一天》到《海路十八里》等等都是,这可能是我做片子的一种追求。我也想过为什么,后来发现总是有一种群体的力量让我感动。


在准备拍《海路十八里》的时候,我们第一次来到海洋村的那片滩涂。哎哟!太令人激动了,那望不到头的一队人浩浩荡荡,他们扛着工具,妇女们的头巾红红绿绿的,那场面真感动人。经过冷静地思考,我们放弃了走进几户人家,关注几个人命运的做法,我们叫做“回到初恋时的感觉”,于是就纪录下了这个群体给我们的感动。老宅2003》 也是这样。


 除了性情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考虑?


  这么做就能呈现我对社会的思考。一个群体所呈现的生命状态,有一种历史的价值。我就比较喜欢这个群体氛围的特点。


  那是不是也连带出来了你不太去注重故事性或情节性,更多的是关注这个群体带给你的感受和印象?


  对,印象和关系。我比较注重关系,不太注重所谓的故事,好像我对现在一般意义层面上所谓的故事不太感兴趣,我所理解的讲关系就是讲故事,故事不意味着只讲一个人的事就是故事,你讲一群人也同样是讲故事,嗯,讲关系就是讲故事。如果没有光芒照耀的话,那怎么会有故事呢?光芒是什么呢,就是作者建立的思想宝塔,这里面不光有思想、有价值取向、有感悟,还有你的积累和灵性。


当你伴随着这个状态走进老宅里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得到他们现在的生活与这个时代、与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


这样,拍摄老宅的想法就一点点成熟了。


 


视角  时空  历史


 


  老宅2003》附着了一个世纪以来的许多历史印记,也附着了我们今天生活中的许多时代印记,你怎样找到纪录的切入点的?有什么创作理念的支撑吗?


  走进老宅,我们不是简单的一种感动,更不是简单的欣赏。我总在想,应该怎样独到地去看待我身边的一些事情,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从创作理念上,我琢磨了这么三点:一个是视角问题。我确定了一种“鲜异的视角”,老宅的这种景况呢,是大连人司空见惯的,正如生活中有很多事是我们在日常所见中熟悉的,怎么选取一个鲜异的视角来看待它,鲜异从哪来,鲜异的视角怎么给它注入生命,又怎么变成纪录片的精神?第二个呢,就是营造一个“诗意的时空”。营造诗意的时空是我拍片子的强项,这得益于我曾经学美术的基础,以及我对影视语言的驾御也就是经验吧,因为在拍纪录片之前,我曾在电视剧《辘轳

相关链接: 张以庆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GPSujzmYMIC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