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镜.众生相——黄文海的纪录片世界

2006-3-19 18:21  来源:现象论坛 作者:刘兵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和国内不少独立纪录片制作人一样,黄文海也有着曾经在电视台工作的经历。从1996到2000年,他一直在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当记者和编导,做过“焦点访谈”以及“质量万里行”等当时影响较大的栏目。回忆起自己那一段的工作和生活,黄文海会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他平均每年坐飞机要在北京和各个省市之间至少往返四十躺。长期在电视台工作,那种模式化的操作方式对于黄文海来说早已熟谙并可谓轻车熟路,他知道在什么样的前提下以及如何遵守游戏规则才能让自己的片子顺利通过,而经他手采制的新闻报道也多次获得“国家新闻奖”等多种新闻奖项,同时在这期间他创作的纪录片如《大河沿》,也成为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新光杯”的获奖作品。
因为有着如上的成绩,所以当2001年黄文海决定离开中央电视台时,这样的举动自然是非常让人难以理解。他的父亲为此也不得不接连四次从湖南老家赶到北京,为的就是劝说自己的儿子能够回心转意。当然黄文海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之所以如此的一意孤行,于他而言不仅仅是出于对自己尚未泯灭的艺术梦想的执着,同时这也是其寻求生命尊严和精神独立的自我放逐和解救之道。那一年,黄文海读到了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他从不讳言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影响,那就是“要让自己成人,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正如他所说,“千里迢迢从故乡跑到北京,难道只是为了换一个地方娶妻生子买房子么?如若这样,那自己为什么不干脆就呆在老家,一切来得不是更方便?”这是辞职之前他在内心深处反复问及自己的问题。
在军队大院长大的黄文海很早就开始学习绘画。作为70年代生人,少年时光对于黄文海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围墙内的生活”,而并非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孩子们一般狂野和迷狂,这和时代氛围以及家庭教育有关,当然也与他本身的性格密不可分。大学毕业后他在家乡也曾经拥有一份十分清闲的工作——每年在当地举办龙舟赛期间创作宣传画,除此之外在单位他大部分时间都不用做什么事,而且还有着在当地人看来颇为体面的工资待遇。虽然衣食无忧,但地方小城市的文化保守和闭塞却总让他在精神上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内心也因此没有获得那种看似顺理成章的平和与安宁。所谓“生活在别处”,正像奥尼尔在《天边外》中所塑造的人物一样,黄文海也同样不可遏制的幻想着外面世界的精彩,终于在某天,他争取到了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机会,他的命运也即在此刻开始发生转弯,而没有按照大多数中国人所固有的生活模式发展下去。
黄文海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是图片摄影专业,如今同样作为独立制作人拍片的王兵和朱传明都是他的同班同学,可见他们班的确是人才辈出。科班学习和训练不仅能打磨一个人在相关专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就黄文海个人看来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丰富了个人视野和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澄清个人意识上的懵懂和混乱,从而让创作者更加自觉和敞开无限的可能。当然,这一切最终又都取决于个人的努力。1996年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当年,黄文海就担任了16mm故事片《》的副摄影,这部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作品后来成为了荷兰鹿特丹电影展的开幕影片。能够有这样的起点和作为,肯定是和他个人积极的自我教育分不开的。如今在北京通县租住的房子里,黄文海珍藏着大量的经典电影资料,它们分别是老式的录像带、早几年艺术青年手里一度十分流行过的那种牛皮纸袋装的VCD以及后来逐渐普及开来的DVD。提到这些个人收藏,黄文海自然流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和自豪,他会慷慨的邀请你说,哪天到我家里来看。
骨子里透漏出一种南方人所特有的精干,这一点在与黄文海初一见面时就让人印象深刻。与此相对照的还有他在某些特定场合下的沉默和平和,那种看上去有点大男孩般阳光的味道,不会给人以咄咄逼人的张扬之感。然而当你和他深入的接触以后,尤其是在酒桌上,他便会滔滔不绝甚至有些忘乎所以的和你大谈特谈起贾科梅悌、布列松、怀斯曼和梅索斯兄弟,还有佛教、妥斯妥耶夫斯基、哈维尔和米奇尼克。不仅关乎文学、美术、摄影和电影等艺术问题,同时针对中国现实的方方面面和文化思想现状等,他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解和清晰的表达。也正是因为对人文学科的广泛涉猎,加之个人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思考,以及在艺术创作上的严苛和趣味上的纯粹乃至挑剔,凡此种种综合因素的累积才令他的创作散发出不同于他人的光彩。
艺术创作尤其是电影,不仅需要底蕴和意识上的长期储备和不断提升,同时还需要执着和勤奋。坚持一部部做下去,把作品一部部完成,这样一种塌实的作风在黄文海的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2001年离开中央电视台以后,成为独立制作人的黄文海先是作为制片人摄制了16mm故事片《北京郊区》,这部作品参加了2002年洛杉矶纪念法国新浪潮40周年的“新中国电影展”,并最终入选成为了2002年(未公开发行类)全球最重要的十部电影之一。而也就是在一年,他正式开始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的生活,并几乎是以平均每年一部的速度接二连三的拿出了让大家为之侧目的三部作品:《军训营纪事》、《喧哗的尘土》和《梦游》。在黄文海个人的创作构想中,应该有一个由三部作品构成的系列,这是他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三部曲。现在这个系列当中的前两部作品已经完成,那就是《喧哗的尘土》和《梦游》,而后一部作品他目前也已经开始筹划,是一部有关佛教题材的纪录片。
军训营纪事》,这部参加了法国“FIPA”国际电影节“有创意的纪录片”竞赛单元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并在欧洲多个电视台播出的以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中学学生军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虽然在国内外广受好评,但却一直被黄文海自己归为习作。与之相比,《喧哗的尘土》无疑在表现手法上更加鲜明的打上了黄文海本人的烙印,这部极度风格化的纪录片在入选2004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之后,又成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首映影片,并且是该次影展上展映场次最多的影片。提到当时展映的情况,黄文海说比较有意思的是同为国内独立纪录片人的女导演季丹,她特地花六欧元买门票看了这部作品,原因是她在网上看到一篇影评,然后就对这部作品开始产生了兴趣,所以一定要亲眼看一下,并且还要自己买票。
同行之间这种彼此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撑,无疑是让当时参加影展的黄文海最为感慨的。他说在阿姆斯特丹,当看到自己的偶像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的时候,当梅索斯兄弟当中尚健在的哥哥阿尔伯特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