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伊文思的《愚公移山》片段

2006-3-12 17:59  来源:新影响论坛 作者:黄小邪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楼下咖啡馆买了杯牛奶,作为早餐。擎伞走在狂风骤雨里,东倒西歪。

关于“文革”的研讨会的内容之一,荷兰导演伊文思(Joris Ivens,1898-1989)和夫人罗丽丹(Marceline Loridan Ivens)纪录片《愚公移山》(How Yukong Moved the Mountains,1976)片段。总片长763分钟,分为12集,历时5年完成(约从1972-1976)。据说拍《愚公移山》是周恩来总理的建议。“文革”时中国与西方世界隔绝,声誉不佳,他请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左翼导演来拍一部为中国“正视听”的纪录片,让西方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片中的乌托邦色彩使之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成为西方评论界和观众愤怒的根源,认为伊文思隐瞒真相,欺骗西方世界。之后10年,伊文思在欧洲找不到工作)。

伊文思在片中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平静有序。片名分别有《大庆油田》、《上海第三医药商店》、《上海电机厂》、《一位妇女,一个家庭》等……“文革”后期,政局微妙,来自中国官方的压力可想而知(“陪同”、摆拍、安排组织……),伊文思对中国土地和人民的感情,对艺术规范的本能尊重,构成些矛盾困惑,但力图客观记述,导演主体性冷静隐藏。

看的两段,一为The Drugstore (药店,1976) ,发生在上海第三药店的日常生活,涉及工作人员与顾客的矛盾圆满解决、女性地位是否得到尊重、政治学习、下乡提供医药服务……展示宁静生活,温情社区,似乎一个自足的乌托邦世界(故在场几位中国学者指出当时(1974年左右)武汉、河南、浙江、河北等省市尚有武斗,政局混乱。伊文思选择此宁静角落,一为兴趣使然,二为意愿受限)。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女性形象。西方有若干书讨论“文革”时期部分中国女性性征退化,更男性化(masculine),如女“红卫兵”响应毛号召“不爱红妆爱武装”(大出风头的女“红卫兵”“宋/彬/彬”将名字改为“宋/要/武”),着军装,以武装带抽人致死,粗门大嗓,口出污言秽语,女性特征明显的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娇小姐”而遭鄙视……宣传画中的女性也常常浓眉大眼,不让须眉……自然都是些片面看法,若看到此纪录片中上海女人的精致翻领,整洁红色开衫毛衣、碎花罩衣,精心梳理的如云秀发……温雅的传统女性形象,“刘慧芳”的前身。

二为The Football Incident (足球风波1976),发生于北京31中学,某男生因不满某老师“管闲事”,踢了脚球,擦老师头顶飞过……全班民主讨论,解决此问题。节奏紧凑,镜头分切流畅,简直如事先排演之剧情片。双方经过论辩,达成共识,师生矛盾圆满解决,很戏剧化和喜剧化。

有趣话题,关于专/制与民/主。开会前老师说:如今我们师生平等讨论问题——距1960年代末“红卫兵”掀翻师道尊严、虐死教师(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学生毒打致死事件)数年过去,中国学校中师生关系有些不尴不尬。学生不再那么猖狂,而教师仍需小心翼翼。被“民/主”口号遮掩的体/制专/制,应用在更广范围。

只看过伊文思的《》(The Bridge,1928),《》(Rain,1929),及声援西班牙内战中左翼的《西班牙土地》(The SPanish Earth,1937)。存有他支援中国人民抗战的《四万万》(The 400 Million,1939),为去年暑假回国时郑师弟所赠。

有人提及《愚公移山》与安东尼奥尼《中国》之区别(可惜因版权问题《中国》尚未在西方发行DVD,我未看过)。有人答曰:《中国》更多是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他主观色彩和个人风格明显。(可想而知,伊文思的革命激情和浪漫主义,安东尼奥尼对人性的冷酷内省和疏离关照,带来两个“中国”的不同)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