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三八话女导,从杜拉克夫人到徐静蕾小姐

2006-3-9 18:11  来源:网易 作者:lovefaye2002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一年中总是有很多的节日,有的节日是普天同庆合家欢乐,有的节日是二人世界卿卿我我,还有的节日是大众狂欢热闹非凡,有钱人每天都可以过节,没钱人过节还不如不过。在这么多节日当中,有一个节日是专门为女性所准备的,那就是“三八妇女节”。我们单位的女同事,三八那天不仅可以放半天大假,还可以领到崭新的钞票和超市的购物券,这让我们男士好生眼馋: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四九男人节”供咱大老爷们消遣消遣呢?眼看今年的三八又将来到,总不能当着身边美女的面再议论那些打打杀杀的黑帮电影,或者宣扬索多玛困惑的浪漫和日本豚鼠系列中的骇人思想,说什么也得谈些与女人有关的健康话题吧!

都说女人是半边天,但在电影这个领域里,女人的才华却更多体现在表演方面,人们记住了那些光彩夺目的银幕女星,却忽略了比她们更有创造力的女性导演们。也难怪,电影大多是男人拍的,就连女性题材也不例外,像日本的沟口健二,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和香港的关锦鹏,都是用细腻的光影笔触展现女性内心情感世界的高手。还有新浪潮大师特吕弗,他镜下的法国女人集美丽、优雅、自主和叛逆于一身,光芒总是盖过了剧中的男主角。既然男人这么会拍戏,难道女人就真的只会演戏吗?当然不是。今天咱就要好好来谈谈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导演们!


一.电影艺术的先驱:

说起女性导演来,第一个大师级人物应该就是法国“先锋派”运动时期的女将谢尔曼.杜拉克了。文人出身的她自然将电影当作了一种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德吕克合作的《西班牙的节日》以及自己单独执导的《微笑的布德夫人》都是法国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品,以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影片的主要叙事中心,通过纯电影的手段来表现个人或少数人的情感纠葛。而后另一部作品《贝壳与僧侣》的上映,又拉开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序幕。能够如此活跃地引领潮流,杜拉克真可谓这个时代电影女性的杰出代表!

莱妮.瑞芬斯塔尔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具才华的女性电影大师了,可伴随她美貌和才华而来的却是无穷无尽的争议之声,也许错并不在她本身,而是在于她生错了年代,一切都是从她那部为国社党1934年纽伦堡军事阅兵拍摄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开始的。从电影艺术的角度上,《意志的胜利》无疑是完美的,无与伦比的拍摄条件让瑞芬斯塔尔首创了电影史上的很多摄影技巧;在大场面的把握上,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可以声称超越了她。她用情节剧的摄影机角度来记录这场宏大的阅兵里的个人和整体,又用瓦格纳歌剧的手法来表现阅兵的主角──希特勒,使其仿佛成了人间之神。完成了这部影片后,她成了纳粹政治的美学诠释人,又于1938年完成了另一部美学上的杰作《奥林匹亚》,却将“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旁白中不断出现的“战斗”、“胜利”字眼,都隐隐地透露出一种法西斯信念,“法西斯美学波澜壮阔地侵入人心,她先是把竞技变成宗教,然后又把宗教变成‘意志的胜利’”。由于她的这两部“法西斯影片”,战后的莱妮虽然免于牢狱之灾,却被剥夺了继续在欧洲拍片的权利,只能将她的下半生放逐在非洲那原始古朴的大地上,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文化上的非洲,也算是对从前“罪行”一种救赎吧!

美国是崇尚自由的国度,但美国在电影方面的发展却是全世界最循规蹈矩的,明星制,制片厂制和类型化的制作模式构成了好莱坞的综合体制。体制之外存在的必定是非主流的东西,即实验电影。美国的实验电影不像欧洲那样开展得红红火火,直到1940年代才有了一定的起色。最先高举实验电影大旗的居然是一位漂亮迷人的女性——梅雅.德伦。她将自己对舞蹈、宗教巫术、主体现象心理学的兴趣综合运用到她的一系列影片中。《午后的网罗》、《土地上》和《变形时间中的仪式》等影片公然挑战时间的连续性,抹去梦境和现实的分界线,并将影片的全部景象变成她本人的意识流动。她的影片受到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强调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态,而从这之中也可以看到日后欧洲现代主义杰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假面》和《八部半》的一些影子!


二.新浪潮女性:

法国的“新浪潮”运动掀起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浪潮,也造就了阿伦.雷奈、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路易.马勒等一大批蜚声国际影坛的电影大师。虽然这是场由男人所主宰的电影运动,但其中有两个女性的名字却无法被忽略,她们一个是年轻的“新浪潮祖母”艾格妮丝.瓦尔达,另一个就是永远的“法国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1954年,瓦尔达组建了名为“西内塔马里斯”的影片公司,编导了一部风格界于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短岬村》,影片中意识、激情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直接激发了阿兰.雷乃创作《广岛之恋》的灵感。而杜拉斯就是《广岛之恋》的编剧,虽然她作为“左岸派”的成员渐渐投身到电影创作中来,但她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还是作家,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也许是长期从事小说创作的缘故,以至于她导演的影片人文意识过于浓厚,电影性却并不太强,因此很难被观众所接受。倒是由她自传性质的小说《情人》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反而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经典!

不仅法国有“新浪潮”,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也有“新浪潮”。著名女导演希蒂诺娃便是60年代捷克“新浪潮”的旗手式人物,与米洛斯.福尔曼、杰里.门泽尔等一大批年轻人形成风格相近的派别,成就十分突出,名作《野雏菊》更是以其强烈的女性主义观点和现代主义表现风格成了当时捷克所拍摄的最激进最时髦的影片。总的来说,希蒂诺娃的影片,前期受“真实电影”影响很大,后期作品更强调幻想和象征的手法,也为她博得了“东欧最前卫女导演”和“捷克电影第一夫人”这样的美称!

法国、意大利、德国这样的欧洲电影大国诞生了一批批电影大师,而那些电影小国的电影却往往通过一个人来代表。都说伯格曼代表了瑞典电影,奥利维拉代表了葡萄牙电影,安哲罗甫洛斯代表了希腊电影,考里斯玛基代表了芬兰电影,而代表比利时电影的却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夏塔尔.阿克曼(对很多人来说,这的确是个陌生的名字)。用女性主义、结构主义或极简主义等名词来形容这位比利时女导演似乎很恰当,但似乎又不恰当,虽然她确实在这三个“主义”的艺术领域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她同时又不局限于此,她如同其他优秀的艺术家一样探索的是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让娜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