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台北 纽约 李安

2006-3-7 18:30  来源:网易 作者: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台北之于上海,最大的差别或许就在传统文化了。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弘扬上,恐怕做得最好的城市就是台北。这倒不是说城市的管理者如何大张旗鼓地去宣传倡导,而指的是台北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折射出的文化光泽。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说风靡台北的各类读书会,也不提文化大师南怀瑾,就连最不应该和传统沾边的IT业,在台北居然也能推出了首开中文武侠RPG先河的《仙剑奇侠传》,充溢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让玩家自始至终沉浸在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水月宫的亦真亦幻,苗疆的风俗风情,余杭的闲适自得,无论是游戏画面中出现的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还是萦绕耳畔的动听的中国民乐,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台北的文化氛围必然使得在这个地方诞生的人们受到浸润。台湾在基础教育方面,对中国的人文传统非常关注,这一特点对于当世一流导演的李安来讲,应该是深有体会的。


生于1954年10月23日的李安,有一个身为教书先生的父亲。他的父亲李升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读书致仕”、“金榜题名”的愿望倾注在长子身上,从李安很小的时候就对他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行灌输。“牛不喝水强按头”,李安虽然有了超乎常人的国学基础,但最终不堪重负,李老先生也终于落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当李安两次联考落榜以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去台北学戏剧。


台湾是一个不大的岛,台北是这个岛上最繁华的城市,有人形容台北是个处处有机会与失足,处处有发财梦与邪恶的陷阱,这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李安到达台北的时候,正值当地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之际,他不可能不受到这一活动的影响。


从《推手》、《喜宴》到《饮食男女》,李安早期的三部电影,被称为“父亲三部曲”。李安心中的台北是个一举一动都体现传统文化底蕴的平和的老人。老人自有一套道德观念和高深本领,可是儿女们却处处跟他作对,或是女儿做了第三者或是儿子成为同性恋。在《饮食男女》里,郎雄是个好厨师,但是因为年老而失去味觉;《喜宴》里的郎雄是个曾经沙场的将军,可最后也不得不向儿子投降。


在谈到三部曲中的父亲形象时,李安曾这样说:“从《推手》当中一心想要与儿子团聚的太极拳大师,到《喜宴》最后接受儿子是同性恋事实的将军,再到《饮食男女》中压抑感情的国厨,他们都代表了某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在《饮食男女》里老朱后来接受家庭翻掉的事实,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这可能也算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点祝福吧。”


台湾在三国时代被吴发现,历来都只是边缘地带。山地少数民族是它的最早主人,后来荷兰人曾一度占领这里,被郑成功率众赶走。日本人的数次进犯也最终以台湾人民的光复而宣告终结。一直以来,台湾都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她那没有文化的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被改变了——那一年,大量的学者迁居到此,让此地顿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文化繁荣。除了文人学者以外,政府在保持传统的问题上作用非凡,为了矫正被李敖搞乱的人心,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台湾政府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人出面牵头,在全岛普遍设立推行机构,还设立了“国民生活须知”99条,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台湾保有的“传统文化”也有不少是这个时候“复兴”来的。


可是,这样的“文化复兴”究竟怎么样呢?龙应台在一篇文章里说,“为什么周围是大海而许多台湾人不会游海泳?因为我们是背对大海、面向岛屿内陆的人”。台湾岛形状狭长,从东到西,最宽处只有144公里;由南至北,最长的地方约有390多公里,全岛形状像一只织布的梭子。在这个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岛上,似乎传统更容易保存,四面环绕的海水就像密闭的罐头一样让“传统文化”得到保鲜,但是这样的“文化”容易让人丧失味觉。当中国儒家的尊严受到侵犯,亲情、家庭、道德、价值被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台北乃至台湾的民众该如何是好?李安的选择是,到另一个城市去寻找答案,那就是纽约——没有免费午餐的纽约。


曹桂林在《北京人在纽约》一书中曾这样说到:“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真实纽约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纽约是个巨大的城市,《推手》里的气功大师离开儿子以后,自己租了公寓住,一个身怀绝技的高人,就这样蜗居于一个极其简陋和肮脏的地方,因为这是纽约,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能孤单而渺小地活着。纽约太大了,人也太多了,无数人受到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像的吸引来到这儿,隔壁邻居也许是印度移民;巷口的杂货店也许是韩国人开的;走进地铁站也许会碰到希腊人的后裔。这里的文化和法律是那么复杂,如蛛网一般,人与人之间有着最近的距离,也有着最遥远的隔阂,这样的生活,让人的心灵何处皈依?


纽约的特色在于她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也是最大海港,更是一个艺术文化的发源地和摇篮。纽约的艺术家密度恐怕是美国最高的。自由女神像、联合国总部、时代广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央公园、华尔街、第五大道商业区、洛克菲勒中心、百老汇剧院区、格林威治村……都已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同时,纽约还是世界顶尖文化荟萃的所在。


在斯坦顿岛植物园内,有一个寄兴园,又叫听松山庄。那是一座充满东方文化色彩并且充分体现苏州园林特色的中国园林。园内的景观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再现自然山水意境,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利用原有地形,因山就势地与植物园内优美的环境融合在一起,诗情画意间可以让人感悟到中国园林的艺术品位。或许,这美丽精致的景观也能给人带来如观看《卧虎藏龙》一样的东方韵味?


李安在纽约的遭遇就像一部励志教材:1978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伊利诺斯大学与纽约大学,专修戏剧导演与电影制作。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获得当年纽约大学学生影展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吸引了美国一家很大的经纪人公司和他签约。就这样,原本打算回台湾发展的李安在美国一待就是五六年。


中国有句老话: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李安在纽约可是度过了“不飞”的三年又经历了“不鸣”的三年。“潜龙勿用”的两千多个日子造就了荣获四项奥斯卡大奖的《卧虎藏龙》。在这部影片里,李安淋漓尽致地张扬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并将其错落有致地安插在剧情之中,为西方人奉上了一道精致华丽的中国盛宴。电影里有书画丹青,有飞檐走壁;既有“江山登临之美”又有“泉石赏玩之胜”,茶道、书法、老庄、儒家,十八般兵器尽在掌中,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李慕白的形象体现了“内道外儒”的东方精神,藏之于内的是静观调和、虚无清净的出世之心,形诸于外的是顺时应变、进则有成的入世之态。这也恰恰是李安的追求:他机智地游弋于东西方之间,在好莱坞洒下青绿幽雅的中国雨露。


自由女神、中央公园、大都会博物馆、华尔街、苏活(即”SOHO”)区、洛克菲勒中心、中国城,还有时代广场,纽约的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包含着不同的意义,就在这混乱无序中也许蕴藏着无限希望,被迫割断自己与故乡文化的脐带,也许能够独立和成熟。李安在纽约所感悟到的是他受用不尽的财富。多元的、新鲜的、开放的纽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照,成为李安电影的核心。


李安曾经生活在一个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在儒家文化关于家庭传统观念,讲求父亲权威的熏陶下,中国人深入骨髓的观念是:家是一个人的根,是无法剪断的牵挂。而西方社会则注重个体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张扬。在西方的伦理精神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必须追求自由。这种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忍、宽容、严肃相对立。张扬、奋斗、自由的精神曾带领美国人取得成功,但是相对而言也难免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存在着的是孤立的个体,缺少的是一种连接。深刻地体会了东西方这种文化差异的李安,试图做到一种沟通和共容。在李安的电影中,探讨的是“文化沟通与伦理道德”这个大的主题。这个看来害羞的中国男人如今已经拍过英国名著,美国南北战争,反映1970年代美国家庭的《冰风暴》则被列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百部电影之一。


拥有“理智与情感”,外在儒家内在道家的李安就这样温文尔雅地包容了各种文化,成为华人导演中的一个奇迹。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