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千里走单骑》走给谁看?

2006-2-23 17:57  来源:现象论坛 作者:沙漠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切入正题前我先讲个故事:在一个古老的国度有一个好人,声名远扬,连制度腐朽的国家都有人知道他。有一天,他想做一个更好的人,但是做更好的好人是需要本钱的,他要有物质基础,说白了就是要有钱。于是,他召集了几个人把这个国度的一个银行洗劫了,抢到人民币无数,创这个国度抢银行钱数之最。有一些人开始对他的行为表示不解,但由于他有个好名声做基础,面对人们的不解甚至是攻击他还是以笑脸面对。不久,他趁着上次抢银行的余温又把这个古老国度的另一家银行抢了。他有钱了,他又回到了他以前做好事的地方,开始了他的善行……

我在被动的前提下把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看了。据张导说这是一部文艺片,而之前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是纯商业片。通过大导演的教导,我知道原来电影是可以如此井水不犯河水的划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依照他(们)的理论,文艺片绝对不可以得到高票房,而商业片则可以以“商业片”为盾牌来抵御舆论的压力。假设我们认为这样的划分理论成立,那么这种所谓的文艺片是不打算赚钱的,所以在拍摄手法上不会与当下流行的电影或者电视拍摄方法相同,要尽可能多的运用深焦远镜。拍电视一般不可能投大本钱搭设或者很多这样的空间,但文艺片导演可以。还有,文艺片的情节设置也不会落入俗套,往往会有一个新奇而深刻的创意。还有,文艺片大多不会可以的选择当红演员……这样就文艺了吗?显然不够,电影的导演最好还受过高等电影教育,还要获几次奖,金鸡金鹰等奖不算,最好是国外的,当然,国外的要把奥斯卡和金球排除。这样拍出来的影片在某些人的定义里大抵算是文艺片罢。但是为什么不赚钱呢?有人说这不是迎合大多数人的。言外之意就是大多数人的欣赏水平低不可测,或许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文艺片是这样了,那所谓的商业片就是满足观众很肤浅的感官刺激的(我想到《感官世界》了,这电影够感官刺激的,但……),内容不需要仔细雕琢,搞得热闹一点就行了。这样就是商业片了,依据强大的宣传,终于有人开始进电影院看中国自己的商业大片了,但从电影院出来却人人发觉自己上当(也有说自己没被骗的,恕我年少偏激,那能算人吗?)。这样的电影即使赚钱了,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又有什么好处呢?偶尔我听说有人吃肉吃伤了,大吃一顿肉之后一辈子不沾肉星。看这些国产“商业大片”会不会把人看伤了呢?如果连宣传的这么好的电影,投资这么大本钱的电影都拍成这样子,那么忙碌的国人怎么会进电影院看各种类型的电影呢?

看《千里走单骑》的时候我还是怀着敬意的。因为电影里有高仓健,我还收藏着一盘正版的《追捕》。这个稳重的日本男人的出现让《千里走单骑》增添了许多分量。但是影片中的一些场景调度和故事设置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先说监狱里那场戏吧。高仓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让那个犯人唱戏。但他不唱,还哭了。如果我没有一个担任过两年狱警的朋友我也许不会怀疑这场戏的真实性。我的朋友在山东省济宁某监狱做了两年狱警,在向我滔滔不绝的说监狱里的黑暗和恐怖是曾经提到过唱歌。有一些人在进监狱之前一首歌都不会唱,但是从那个监狱出去后都会唱许多歌。狱警会让犯人们学唱歌使之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狱警的命令还不算是最权威的,一个牢房内的头头如果想整人也会让某犯人唱歌,一天不停的唱,就算死了亲娘也要唱,绝对不可能不唱,不会唱也要喉。在监狱里没有商量,命令就是命令。如果你认为监狱里还有很多暖融融的场面,像《少年犯》中某些情节那样,那你就错了。建议你看看《中国底层访谈录》中“狱霸田洪”一篇,看看“贝母肘子,熊掌豆腐,锯子肉片,乌龟含情,宫爆鸡丁……”都是些什么菜,或者看看这本书编著者廖亦武(老威)的另一本书《证词》(国内还未有一家出版社敢出版,网上可以找到!)。这里设置这么一场戏可能因为这座监狱狱风好,管理也很人性化,在监犯人素质好,或者在狱领导的关怀下改造的好,警犯之间产生了兄弟般的情谊。那以后的戏就有些说不过去了。高仓健在电影中可是一句中文都听不懂的。但是,当犯人哭了几句后,高仓健来了句画外音,说羡慕这个犯人可以哭出自己的心里话。咱都有心里话,在监狱里的心里话能当着领导的面说嘛?有个日本老头撑腰怎么了!即时他哭着说想儿子,这句心里话和监狱无太大利害关系,但高仓健他又是怎么知道他哭什么呢?这里姑且也情有可原,可能剧中人都会不使用语言交流了,一个眼神就可以把心理表达得和明镜似的。在后面的又一场监狱戏中,美丽的女导游坐在了犯人的中间。而犯人的头像风向标一样整齐的看这高仓健和那个会场戏的犯人对话。在《中国底层访谈录》中的监狱访谈中还有这么一句,“有一回,我给他捶的正欢,墙外有女娃子说话的声音,嗲声嗲气挺性感,把他的鸡巴都听硬了。他让我给他搓,这下不可开交,上面七个人 都脱了裤子让人搓。老召胀得不行,说就差那股向里戳的劲。我咬咬牙,豁了出去。我咬着他那玩意抽了几口,浆就扑的喷了。真他妈恶心,又不敢吐,只得硬吞下去。……”够恶心吧,现实就是如此。在监狱那样的环境中偶然遇到个女人,还是个稍有姿色的,谁他妈还有心思去听一个日本老头唧唧歪歪啊。《千里走单骑》里的犯人竟然连看都不看那女人一眼!我也可以讲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我在一个极其隐秘的地下工厂做工,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又雇佣童工,所以工厂很隐秘。那时我们一天工作12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出去。我是后来去的,两个小兄弟和我一班,教我做活。有一个周六他们两个干活很不认真,在窗户边晃来晃去。后来我知道了,每周六都有辆大货车来拉货,车上除了司机还有一个女会计。虽然她长得不漂亮,但是她是方圆几百米唯一的一个女人。后来我们三个一起盼望着她的出现,每次看到她后都觉得很舒服,而看不到她就会觉得很焦躁不安。《千里走单骑》中的犯人除非集体阉割,不然那场戏就是除了极大的常识性错误!这是个严肃的性错误,虽然涉及的事实从一般意义上讲不属于严肃话题之列。前几天我还看了一小段国产电视剧,一古装帅男和两古装女在大街上说话,他们所处的位置算是个集市罢。不过很奇怪的是没有人从那三个演员和摄像机之间穿过,全从他们身后走,而这三个演员并非站在路边。看到这里我仅仅觉得有些奇怪,一会儿我又注意到一个穿绿衣服的平民从镜头左走到镜头右,一会儿又从右边入画框,走到左边,然后又回来。我惊诧了,这人犯羊羔风呢,一分钟不到围着一小块地转了好几圈。很多影视产品往往只注意表现主角的言行,对佩角的行为胡乱处理。也许《千里走单骑》强调题材质朴感人,但为了表现几个人的崇高品格也没必要把其他的人都整成那样品质的人啊,云南那个监狱里的犯人素质就那么高?也许有人会说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但是张导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腑就说得过去了吗?

监狱里的戏拍得烂先说到这里,可能因为那里环境特殊艺术家们不方便去采风,那高仓健和小孩在一起的那场戏也出那么多漏洞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罢。那里的地貌有些特殊,可能那地方走几步石头和地就要换一种颜色,一会儿黄石头一会儿青石头,整个地色和彩虹似的变化的有边有沿的。高仓健和小孩分明是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意识到自己迷路的,但他们为什么又跑到一个很适合坐井观天的地方去拉屎,吹哨子,拍照,睡觉……?在那里除了闪光灯会更亮,对其他还有什么利处吗?仅仅是为了表现二人陷入迷途之中便把他们放在那样一个环境中,这样未免也太主观了罢。类似的情节设置随后又出现了一次。高仓健坐上车后,小孩子在后面一个劲地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小孩要跟大人去某地,大人不让,大人上车后,小孩在后面哭着追一会儿。但影片中的小孩是不愿意跟大人走的,却在追车。当然,小孩追的是高仓健,他与高仓健建立了感情,他开始信任高仓健。那既然这样小孩就应该听高仓健的呀。高仓健让他看看他的爸爸,他去不就得了吗?小孩子嘛。但这个小孩城府太深了,而且特有原则,懂得事也多。虽然有一场拉屎的戏可以表现他天真无邪又可爱。这分明是编剧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构思一个小孩子的心理嘛!

原来文艺片是这个样子!真是不看不知道!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些有名的人,说起来如雷贯耳。也许用文学来表现这个故事效果会好得多。但拍摄电影搞这么多的文学化臆断而忽略了电影是记录的艺术显然不行。维也纳作家F.Torberg有一句话这么说,“一个客人坐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它可以引起人们无数联想,客人是谁,在什么咖啡馆,喝什么咖啡。但把这句话拍成电影显然不能先考虑这些。首先要找一家咖啡馆作外景基地,如果要搭建一个假的场景就要把真咖啡馆里的一切都搬过去,一切都要考虑周到。客人的发型,皮肤都要考虑,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客人的身份,年龄,或者职业……所以电影不能和文学发生关系的,文学构思对电影甚至是误导。电影应该有严谨的结构和真实的生活表象。电影有什么文艺和商业之分呢?如果偏要说电影分为商业片和文艺片,那么把文艺片当商业片来拍,把商业片当文艺片来拍是不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想法呢?当然,这么分的前提还是要剔除一些影像产品,那算电影吗?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