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简谈《辛瑞那》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006-2-21 9:55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红袖添饭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CIA与导弹】

  George Clooney同学扮演的CIA特工,是一线特工,CIA术语叫“field agent”,也就是CIA从情报到实施环节的最后一环——实际执行任务的人。

  电影开头在德黑兰跟Clooney交涉的是两兄弟,刚看开头时,他们的身份还只是“伊朗地下军火商”,后来我们从CIA头头们的谈话中可了解到,他们其实是“腐败”的伊朗情报人员。Clooney杀他们的具体理由,电影并没有明说,但绝对是CIA的委派的任务,非他自己私自行动。CIA应当是发现那两兄弟实际上是伊朗情报官,所以才要将计就计借军火交易之便杀了他们;但是没想到这两兄弟在职务之便,还干些“私活”——把一颗导弹卖给了中东恐怖组织。这颗导弹就是后来巴基斯坦少年用于充当“人肉炸弹”轰炸油港的武器。(美国历史上做过N多这样“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经常尿床的拉登同学,当年就是美国捞的帮助对象)

  本来这样的刺杀行动是秘而不宣的,大家闷在肚子里就行了。但是Clooney的角色太过于负有责任心,坚持给上级打报告说丢失一枚导弹的事情(美国官方很可能在“暗杀爆炸”事件之后就立马发表了声明,标明此事与美国无关;如果Clooney在导弹的事情上咬住不放,“暗杀伊朗情报官员”的事很可能被捅出来;电影中多次暗示Clooney虽然能力不错,但是还不适合这种官僚作风);上司本来想召他回总局当个坐办公室的“管理层”,谁知他在一次CIA与国会中东小组的一次联合听证会上再次口无遮拦(挑战“政治家”们的幼稚想法),从而失去升职坐办公室的机会。

  既然不能在CIA总部当文职,他决定还是回到自己最擅长的“前线”好了。这时,正好CIA根据美国利益,决定支持中东那个富有的石油国家的二王子做继承人,那样好让美国更好地控制;而大王子则颇有思想和号召力且不想依靠美国,已成眼中钉。因此,Clooney再次充当了CIA(或者说美国)的棋子——被派去执行暗杀大王子计划。和他联系的,是以前充当过美国情报工作的一个名叫“穆萨维”的家伙(黎巴嫩真主党前总书记就叫穆萨维,也许电影是在致敬?哈哈~~),由这个家伙提供给Clooney同志关于大王子的情报。没想到的是,这个穆萨维同志早已不在美国这边,或者说他至少是多重间谍,或者说在那个点上,他是为伊朗工作的。Clooney杀了伊朗的情报官,为了向伊朗邀功,穆同学反过来绑架了Clooney,而且试图通过刑讯逼供挖出美国部署在伊朗乃至中东的整个情报线来;幸好当时是在黎巴嫩真主党境内,真主党和美国虽然也是死对头,但党总书记(类似现任的“哈桑”同学)暂时不想美国情报官在自己辖区内发生过于严重的事故(那样可能会激起美国的强烈反弹),所以制止了穆同学要Clooney的命。以后就是外交程序了,大家都退一步,Clooney也被美国大使馆转运回了华盛顿医院。但是,因为穆萨维同学已经放出口风:Clooney就是杀害伊朗情报官的人,CIA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只好刻意疏远和Clooney的联系(这里有一段精彩的场景:Clooney的三个上司讨论如何撒谎,说Clooney早就脱离他们控制云云),实际上是完全抛弃Clooney,让他充当了炮灰。即使Clooney同学在伊朗情报机关的报复下不死,他也会因为FBI对他的调查而被捕入狱(那样就可以封住他的嘴了)。

  Clooney同学要反击的话,就必须找出是谁想封住他的口,也就是说要找出“刺杀大王子”行动的幕后主使人。幸好Clooney还有个秘密武器,那就是那个名叫“斯坦”的神秘人物(William Hurt扮演)。斯坦这哥们出场的时候已经不在情报机关工作(从事什么“顾问”工作,和俺导师一样,嘻嘻),但是电影无疑暗示他有很强的情报信息网(有点类似于《慕尼黑》中那个“法国老爹”),Clooney多次找他帮忙,是他指点Clooney去找怀庭(Dean Whiting)同学。怀哥们的身份,电影虽然没有直接透露,但至少可以肯定他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政治能力可谓通天,他的事务所大到为中东石油王国处理生意,正是他相中了亲美(且无能)的二王子而要帮助后者干掉反美的大王子。所以,说白了,怀庭这个“人”,代表的就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美国力量”,或者说“美国霸权”。跟这种人斗,来斯文的肯定不行,好在Clooney是一线特工,深知所谓“贝鲁特法则”(实际上就是“不择手段”的法则),他直接威胁怀庭同学和他家人的生命,这个他是能做到的。Clooney赢了,对他的调查停止了,他也拿回了护照。至于他为什么重返中东,为什么要再去见大王子,是为了阻止暗杀吗?电影并没有明说,但Clooney这个角色的性格电影已经展示得很清楚了,他有自己的原则;虽然他的整个情报生涯都是被人利用,但他还是想尽量保持某种Integrity,这个词我觉得很难准确翻译成中文,是“正直,诚实,廉正,完整,完全”多种意思的融合,但并不完全是个“道德”概念。反正是出于这种Integrity,他就去了,在见到大王子的那一刻,精确制导导弹也在他们中间爆炸......

  所谓导弹,说复杂是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给她一个目标指令,它飞到目标然后爆炸就是了。不同的是“制导”方式,也就是目标输入和确认的模式。这个目标可以是一个激光发射器照射的点,那就是激光制导导弹(这一模式,可参见《燃眉追击》(Clear and Present Danger)中轰炸毒枭聚会的场景);目标也可能是事先就输入导演导引芯片、发射后无需全程动态调整的(适合对付体积比较大的不动目标)。电影中所采用的,最有可能是机载或舰载精确制导导弹,由飞机上的激光定位装置或者通过军事卫星的视频定位装置,来指引导弹飞向目标;以影片中实际的画面效果来看,通过卫星定位的可能性更大(《爱国者游戏》(Patriot Games)中也有用这一模式来袭击恐怖分子基地),当然,也不排除用上了电子侦察机的定位系统。

【石油、华盛顿与世界】

  影片四条故事主线中,马特戴蒙的能源分析师和两个巴基斯坦“少年恐怖分子养成”的故事都比较简单,容易理解,这里不多说了(戴蒙代表公司参加石油国王Party时,儿子触电身亡,大王子以给他们公司石油开采权作为补偿,进而让他当上自己的经济顾问;戴蒙想和王子一起发动政变实现理想,但是被美国破坏)。比CIA这条线更复杂的,是华盛顿律师这条线,当然,这一切都是石油引起的,就让我们从石油谈起:

  电影的开始,黑哥们小律师本尼迪克特去见怀庭的时候,后者就说明了当前局势:Connex这个美国大石油公司在中东石油竞标中,输给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后面的信息提示来看,这是大王子有意脱离美国的努力);而一个叫Killen的小石油公司(总部在德克萨斯,布什他家开的?嘻嘻~~)却获得了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原生油田的开发权(因为中国石油公司解手,受雇于美国公司的巴基斯坦少年失业了,稀里糊涂被诱惑进了恐怖组织……嘿嘿,这个关系是不是有点那个?)。所谓“失之东隅,补之西墙”什么的,Connex就想通过并购Killen的方式来吞下哈萨克斯坦这个大肥肉。表面看来,这只是公司行为,但背后却关系到美国的国计民生,所以政府不会不理的。说白了就是:为了美国利益,所有人都是希望合并成功、然后夺得哈萨克斯坦油田的;但是在“业务层面”,却要做出些成绩来,好显得美国司法界有些“诚意”,不至于落下“为了政治利益牺牲司法公正”的把柄,而我们的小黑哥们律师本尼迪克特同学,正是处于这场风暴的节骨眼。

  从工作关系来看,本尼迪克特是属于怀庭所有的律师事务所的中下级律师。前面说了,怀庭能量非常大,Connex石油集团也是他的客户之一,他给本尼迪克特的任务,就是要查出以Killen这么小公司的能量,是如何获得哈萨克斯坦那块肥肉的;这其中肯定有猫腻,尽早查出来,就可以赶在美国司法部前头尽早想好对策。注意,这里“查清猫腻”并不表示律师事务所是为了司法公正,而是说问题肯定是存在的,他们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有多大,牵涉到什么层面的人,才能想清楚到时候要通过做出什么样的牺牲,才能给公众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这些,就是本尼迪克特所说的“due diligence”。本来这一词汇是指公司并购时双方要事先查清对方的底子,以防止不必要的损害。在本片中,该词有了更深一层含义,那就是“做给人看的调查”。因为上到美国政府,下到美国人民,都是会从这一合并(进而控制哈萨克斯坦油田)中获得好处的,所以没人会真正反对。但是政治经济圈中的“黑幕”又是人所共知的,不挑出几个“替死鬼”来,是大家都无法相信的——或者更精确的说——是会给美国“司法公正”这块温情脉脉的面纱抹黑的。所以,必须要有这“必要的勤奋”。

  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谁作为牺牲?Killen公司是通过贿赂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的方式获得油田开采权的(具体贿赂的途径和方式,电影中通过本尼迪克特之口说得很清楚,这里就不罗嗦了),具体执行人是Danny Dalton。电影并没有具体透露这个家伙是干嘛的,但通过已知信息可推断:他是Killen总裁JimmyPope的好朋友(甚至有可能是合伙人),同是德克萨斯人,不知怎么和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搭上了关系,Killen通过他设立空壳公司以资助部长女儿私立学费的渠道,向部长行贿了7000万美元。具讽刺意义的是,美国法律中是明文规定“贿赂外国官员是犯罪”的,尽管私下做得很多,但正如怀特说的:“在华盛顿,没有调查你就说明你是清白的”。言下之意是“多少黑幕是隐藏在法律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啊。

  美国司法部是清楚这点的,大检察官Donald千方百计想从本尼迪克特这里套信息,没想到小黑哥们“看起来像绵羊”,其实是狡猾的“老虎”,能跟司法部玩交易。他们在电影后半段达成协议:只要本尼迪克特查出足够的“黑幕”证据和足够级别的“腐败分子”,司法部就会罢手,从而通过Connex和Killen的合并案;但是,光有一个Danny Dalton是不够的,还得有多加一个替死鬼才够“遮羞”。狡猾的本尼迪克特趁机将自己的直接上司Sydney Hewitt拉下水。Sydney也是列属怀庭的律师事务所,是比本尼迪克特高一级别的合伙人,当时担任Connex集团华府地区的首席顾问。他也从并购案中私下捞了不少好处。本来这没啥,但轮到“垫背”,算他运气差。这件事情肯定也是经过怀庭首肯或默认的,丢车保帅嘛,政治风浪里玩大的就得懂得妥协与出卖。

  说到妥协、背叛啥的,该片中CIA与律师这两条线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复杂而微妙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关系,都以“原生态”的方式现形了,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触目惊心。电影中有个小线索大家可别忽视了,那就是CLI(Committee for the Liberation of Iran,伊朗解放委员会)这个组织。它不是政府机构,但却是个强有力的Lobbying组织,也就是能对国家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民间组织,组织成员来头可都不小,怀庭、Connex和Killen的头头们、Danny Dalton等都是其成员,可以猜测的是其中很可能还有不少资深参议员与众议员。挖掘到底的话,该组织其实代表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美国为什么要“解放伊朗”?当然不会是为了伊朗民众享受民主与自由,而是为了自己可以在世界石油竞争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控制了伊朗,美国就能更方便地将中东地区(已经控制了的伊拉克地区)和哈萨可斯坦的石油走陆地管道输送到欧洲地区,这比海运至少要节约一半的成本。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来说,石油是血液,管道就是血管,诸位看看这几年围绕俄罗斯石油输出管道的交锋,就会明白其中利害。

【乱里乾坤,自有精妙】

  搞清楚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之后,本片其实不难懂。我们对电影的不明白之处,恰好是反映了普通民众对高层内幕和世界风云不得其解的状态。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呈现,而不是答案,甚至也不是批判。但我觉得这种精妙的呈现,比任何直接的批判或肤浅的答案都要有力量。

  所以,是的,《Syriana》是我2005年最喜欢的影片之一。从题材和表现手法来看,它和《断臂山》正好是截然相反的两极,但都是精确地把握了题材所内涵地神韵,以及选择了表现题材的最细腻而微妙的途径。具体好处,俺想另文详叙。

  总的感觉,《Syriana》其实应当比《晚安好运》、《卡波提》、甚至《冲撞》更应该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但大家也看到了,影片对于美国现实政治的批判要比其他所有影片都要辛辣、生猛得多,所谓奥斯卡也不过是个“面子工程”,自然也就容不下这样的“异端”了。但个人觉得,《Syriana》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比之题材的冲击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影片的摄影、台词、表演、场面调度、剪辑、故事结构、内涵情感......无一不精妙。如此庞大的格局,如此复杂的线索,如此众多的人物,细细回想起来,都非常恰当而完美地分布并隐隐相连,实在是令人赞叹。随便提一点: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四条线索中,都隐藏着容易被忽视“父子关系”呢?

  《Syriana》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凌乱,实则精妙细腻的电影。看了这样的电影,那些以“线索、人物众多”为借口而讲不好一个故事的导演,应该狠狠地汗颜一下。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qzVOBCoLr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