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你能记住几座桥?《天桥不见了》

2006-2-19 12:14  来源:后窗看电影 作者:haotianshoushou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是夜。又是蔡明亮。电影的良心。

 

 

随缘看完蔡明亮目前所有的电影作品,甚是喜爱。每每尝试推荐给别人却又每每无法换回期望的共鸣。久之,只好述诸于文字,将它们刻在一只准备扬帆出海的玻璃瓶里,投入到茫茫的网络之海颠沛流离;期待志同道合的人路过将它拾起……拾起的原因我不能确定是否真正与我“志同道合”,也许只是他/她和我同样的孤独、相似的寂寞。

巧好,蔡明亮电影的主题之一也是寂寞与孤独。

 

 

20分钟的影像分散在不到20个镜头里,显得过于宽裕了。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横移,其他的镜头都固执地伫立不动。

蔡明亮似乎在此以这种“不动”来突破作为“中介”的摄影机的视角,从而直接使我们(观看者)与角色(被观看者)建立模拟现实生活的畅通无阻的认同关系。“动”就意味着有态度,镜头的推拉摇移都是表态的,不论这个态度是否明显,而且一个优秀的电影作者更是不会滥用这些手法的。“不动”就意味着有了无穷的可能,因为他隐藏了摄影机(导演自己)的态度(尽管创作者的态度是不可能隐藏的,拍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表态的行为)。使得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另外,蔡明亮只做对人物和空间的呈现;他用克制的镜语掩饰拨乱的心弦,影片就如“给情感打上影像的封印”。随着外部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蜕变,我们对一部影片的感觉也在不停地改变,电影却永不落伍。所以,观看蔡明亮电影有常看常新的快感。

正如:影片最后长时间的注视着渐渐飞远的白云,我难清楚它表现的是:在纷乱的社会中,我们忽视了那些触手可得的美好的东西,就如天边的一朵浮云;还是一种对现代人自我封闭、无法疏通的意向表现,因为毕竟那两朵云被狭长地天空隔开了……

 

暧昧生多义,多义尚内敛

      内敛却长情,长情仍孤独

 

曾听说:蔡明亮的影片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而我认为:[天桥不见了]里导演把人与空间(环境)的疏离放在了表现的第一位。具体的说:就是利用外部空间的缺失(天桥不见了!)来暗示人物内在情感的损失。

从湘琪站在台北火车站前开始,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夹杂着硕大的电视广告墙和其间川流不息的人潮,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标准现代化都市的外观全景。这是座可以以台北、北京、上海、东京……命名的城市。她站在街口、在镜头前久久,引来了行人的伫足。她是否是被那电视墙活动的广告影像所吸引,又是否是在迷失中极力想找寻一些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如天桥),以此使自己溶入这个“陌生”的城市。

 

城市与个人,一个大、一个小

行人与湘琪,一个动、一个止

影片开始便奠定了人与空间的对立关系。

 

此后的一组镜头则更富有象征意味,导演通过对建筑物的镜子和玻璃来呈现一系列被割裂的城市景象,人物在此也不能幸免,被切割成了几块。宛如拼图一般。

 

三友百货公司前长长的扶梯,湘琪和小康在[河流]里相遇;感情的证人尤未变,爱人却不知去向……此时湘琪的内心必定澎湃,怎奈“故地重游”换来的是物是人非。那个怕把晦气带给她而不愿卖表给自己的小康、那个略有羞涩不敢直视自己的小康、那个她在巴黎的寒夜里想念的小康……现在在哪呢?(我没有出过国,不知道在国外思念国内的恋人是怎么样的……是更甜?还是更苦?不过我敢肯定情感难于清静、必是浓烈)

她知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叫李康生、小康?她见到他的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呢?终于栖身在他的城市里,她又是什么感觉呢?喜悦?失落?

一个问题:

她为什么回来这里找他?难道就是这一句“你戴这表会衰的,我不能卖给你”?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所见的所有钟表都调慢7个小时?难道只是因为她看似不经意间递来的蛋糕?

情感的交际有时很轻微,触碰即逝;久违的温暖有时来的是那么随意,可能只是一句问候、一块蛋糕或者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可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却退缩了……欲言又止,欲迎还拒……悔恨时刻……它早遗失于灯火阑珊……慢慢地……我们对着倒影倾诉衷肠……

 

 

影片里湘琪总是在不停的遗失东西,不论是记忆中的天桥还是身份证(身份!)

[天桥不见了]从湘琪开始由小康结束,基本没有剧情。只是记录了一小段时间内3个人的遭遇。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是片段的、零散的生活写真。

蔡明亮的影片来源于生活,却狠于生活。可他太天真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直面惨淡地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作为导演的蔡明亮,道德的良知又使他不能不对这种“惨淡地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及时的予以关注。所以,这是他的悲剧,是不是时代的悲剧?

其实,现实的生活比影片里的生活更闷,工业流水线、朝九晚五、同样的时间起床、同样的食物、同样的公车、同样的工作、同样的你、同样的我、同样的生还有同样的死……所以,我们有权指责蔡明亮,因为他说出了大逆不道的真相。

 

 

可以说[天桥不见了]是一部真正“承上启下”的作品,它延续了[你那边几点?]里人物关系和故事又为[天边一朵云]设下适当的伏笔。比如:小康为什么不卖手表了?湘琪为什么要从巴黎回来?又如:台北的继续缺水;湘琪下到了地下通道然后呢?小康去应征A片演员,我们看到他穿上医生白大褂,然后呢?还有陆弈静演的那个拖着行李箱横穿马路的女人怎么样了呢?

 

在本片里蔡明亮还放大了他以往影片里隐含的一个主题:怀旧。

此前蔡明亮的这个主题还只是表现在影片中不时出现的老歌,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和现今的对比,以此发酵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悲观的嘲讽。这些老歌乍听起来和影片有些不太搭配,但这却是蔡明亮的良苦用心。这些歌曲绝大多数已经和它们所在的年代一起永远的留在过去;很少有人听过它们甚至从来没听过(笔者正是如此),蔡明亮从时间之海里将它们重新打捞出来加到自己影片里,无形中延长了它们的生命。在[洞]里蔡明亮就运用超现实的手法让杨贵媚演唱了5首老歌;在[不散]里是一部电影[龙门客栈];在[天桥不见了]中,导演用一部短片的时间和台北车站前被拆掉的那座天桥进一步阐述了这个主题。

蔡明亮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影片中使用老歌呢?第一,他喜欢;第二,做对比;第三,他怀旧;第四,我猜想是他想表达一种对现在社会生活仍抱有的那一丝希望,他并不是悲观到底的。他是不是想以此说明:只要我们能回到过去生活还是会好的?

可我们谁也回不去的。所以我们怀旧,所以我们希望。

 

举例来说:[天桥]中的歌曲是用的崔萍的《南屏晚钟》你会发现歌词和影片中的情景非常之像“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找不到他的行踪……”正暗合了湘琪找不到小康的事件,她也迷失在“森林里”了——走不出的钢筋水泥的森林,她不但找不到小康还迷失了自己。而歌曲唱到最后的“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

这是否象征着一种希望?

 

 

蔡明亮的影片很少只是有一个主题,他的电影在时间上没有很长的跨度,通常发生在几天之内,[天桥]更短是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可是它却有3个的主题:孤独(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无法沟通)、缺失(水、身份、天桥)和缅怀(天桥和过去的美好)。三个主题各自分立又相互联系。正如影片中的3个主人公的彼此间的相聚相离。

 

 

蔡明亮每部电影都会有一个意向,在[天桥不见了]之前,他是持续不断的拿各式各样的水做文章,在[天桥不见了]中换成了(被拆掉的)天桥,在[天边一朵云]成了(水的替代品)西瓜。

 

 

现实里

午夜的买醉、堆积的文件、无畏的傻笑、放任的荒淫都将散去,步入没有路灯、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莫名刮来的一股冷风,告诉了你,这才是生活真相。

什么真相?

谈恋爱、结婚、生子、交朋友、工作、看电影、听音乐、QQ、博客、喝酒、购物,甚至是死亡都只是让我们逃避生活温和的外表下残酷的实质的工具罢了。而当人们带着一日疲惫倒在床上时,如影随形的孤独感又悄悄包围过来了……

我们,都无处可躲。

我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活在这个“充满漏洞”的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都不过是为了能使我们自己逃离开我们内心的恐怖——内心中对于孤独的恐怖呢?

只有设问,没有回答。

可我们又有谁敢宣称自己的命运好过西西弗斯呢?

至少我不敢。

马丁.西克塞斯说:寂寞是不会离去的;这世上并没有除去寂寞的妙方。所以他拍了《出租汽车司机》,拍完以后就不寂寞孤独了吗?肯定不是。不管你是富可敌国还是捉襟见肘,在这个层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同时,我们同样期待着别人对我们的认同。

为什么想要一个陌生人认同你的看法、想法、做法?

孤独就需要有一个安抚它的依傍。不是吗?

对我来说,这个依傍就是蔡明亮的电影。

 

 

时间是一个调皮的小孩

趁你不留神间跑开

等你再想起

/它已满身尘土,咧着嘴,一脸坏笑……

 

 

池莉在她的《看卖娘》里说:

“时光在我们认真的态度中,流逝得很慢很慢,因此我们什么都记得,掳一把过去的日子,就听得见结结实实的嘎嘎响声,不像现在,昨天的事情,已然雁过无痕。”

 

 

高楼轰然坠地;旋即又拔地而起……

桥建了拆,拆了建……

周而复始……飞速发展(?)的时代……

关键是:你能记住几座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