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时光的梦—关于侯孝贤

2006-2-6 11:34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灰土豆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几年前开始对电影发生兴趣,从商业片开始看起,从电影里寻找刺激,看明星,看好莱坞,看斯皮尔伯格,看星球大战看泰坦尼克号,看到最后光剩了一个爽字。每次看完之后只知道自己激动了一把,不知道为什么激动。反正也不用动脑子,就算是打发时间,也总比看还珠格格流星花园之类的电视剧好点,好歹只费我两个小时。
进了大学,一次现代文学课,老师有事没来,辅导员跑来给我们放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没看完就下课了,投影仪的效果也差劲的很,我一点映像也没有了。但从那时起我觉得我得换个方式看电影了,电影似乎不是那么的简单。
后来买到了侯孝贤的五部电影,都是d版。我对国内的音像出版事业有时候都想拿痛心来形容了,正版之中所能找到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寻碟当中,我也在看很多不同的电影,特吕弗,雷奈,库布里克,小津,维斯康蒂,爱森斯坦。这些电影一点也不娱乐,有时竟会让我看得头疼。但这些电影所包含的,却是说不尽的。
包括侯孝贤,都不是拿来爽的,是要用心读的。

说读,是因为这些电影像书,看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要思考,要把心放进去体会。
才把侯孝贤的几张碟看完,感觉很清新,很亲切。有些是很像发生在我小时候,那是看《冬冬的假期》时的感受。我小时候也是在假期里从城市,跑到小镇的爷爷奶奶家度过。大城市和小地方的对比,似乎是每一部侯孝贤的片子里都要提到的,尽管这个对比从来都不那么明显,而总是隐藏在画面里,并且这种对比,看上去不是矛盾,不是冲突,而是一种融合,一种安详的和谐。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从乡村流到小镇,从小镇,再流淌到大城市中,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而故事,也在这样缓缓地流淌中叙述。
时间流逝,世界在变化,侯孝贤眼里的台湾,也在一天一天的变着模样,他用他的摄影机和他静静的画面,记录着大变化中的种种细节,记录着小人物们的故事。或许跟本算不上故事,只是一个一个的生活片断,有些琐碎,却又那样触及心灵。
如果是写文章,那这更像是一种散文的笔法,形散而神聚。
最早是看《风柜来的人》,感触不深。后来看悲情城市,感觉到侯孝贤电影中的一丝凝重,也看到那完全脱去商业气息的梁朝伟,似乎更可爱了。那样一种悲情故事,不似那种打打杀杀的黑帮片,他把一个家族兄弟的命运和台湾那个大变革的时代结合起来,真的是有了那种时代的气息,那种特定的时代,那种人世间的不可琢磨,才能把这个家族的故事叙述得有悲情的意味。这种悲情的沉重,包含了历史,包含了人生。由此赋予这电影以质感。
随后看的是《童年往事》,看电影的时候那种沉重感一下子不见了。后来想想,其实这部电影也是很沉重的,从电影的英文名可以看出来,《a time to live and a time to die》,是关于生死的。但候孝贤说起故事来,温情脉脉,只是一种轻声地叙述。电影里面主角阿孝的父亲、母亲、奶奶在不同的时候离开人世。阿孝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父亲去了,那时的阿孝并不懂得生命逝去的意义,只是知道他要像已经懂事的姐姐那样去哭。父亲因为有病怕传染给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关系一直有着隔阂。于是父亲让孩子们觉得只能敬而远之。于是我想到我的父亲,我的父亲虽然没有什么疾病,但幼年时代父亲脸上的威严,也造成了那一种不可填充的代沟,或许这又不是一两个家庭的事情,这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之间的悲哀,并且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忧愁,这些都深深藏在电影画面之下。在母亲的操劳中,阿孝慢慢长成青年,而阿孝却不认真读书了,在学校里常常闹事,在家里又和附近的青年们拉帮打架。然而母亲又患了癌症,离孩子们远去,这次阿孝却强烈感受到了生存与死亡的碰撞,他望着母亲的灵柩,泪水不止,啜泣不断。母亲的死,多少让阿孝成熟了些。还剩下奶奶和他们住在一起,这是他们唯一的长辈了。但奶奶是一个生活在太遥远年代的人了,很快,奶奶追随时间而去。奶奶是去的最令人感到悲哀的,她就那样躺在榻榻米上,跟睡觉一样,但已经不知道逝去多久了,等到阿孝和他的两个弟弟发现的时候,奶奶的身体有地方已经烂掉了,来整理尸体的人狠狠瞪了这三个兄弟一眼,那个眼神,似乎是在谴责这几个不孝的东西。但孩子们又该承受多少这样的谴责呢?
奶奶死去时的那种悲哀,是最沉重的,而侯孝贤的叙述,仍然像不事渲染的散文,朴素得令人心颤。侯孝贤就是这样,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这有点像小津安二郎,也是那样安静的镜头,琐碎的小事情。不过候孝贤的镜头比小津要广一些,并更富于散文的诗意。

在时间的河流中我们乘舟缓缓逆流而上,而不是随波逐流。那一叶扁舟,就是侯孝贤的电影,我们在舟上看着两岸曾经逝去的景色,怀念着曾经经历过的往事。
恍然如梦,也就是一场电影而已。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vohagLyFPIcwGS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