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加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
与库里肖夫一起在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创作的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个天才 《
这部1929年的作品 是为了实践他提出的“真实电影”理论而进行的一个实验 拍摄了一个城市从清晨到黄昏的景象 捕捉不同人的生活瞬间 并用蒙太奇手法加以组合 原封不动地再现生活的原貌 导演通过影片实现了“真实电影”理论提出的用摄影机的记录来补足“没有武装的人类之眼”所看不见的缺憾
它描绘了苏联城市的生活景象 从记录电影的角度看 在革命后的苏联
由于苏维埃政府对电影的极端重视(列宁就曾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
使得记录片这种宣传政治思想的类型片被广泛推介
而那个时期的绝大多数的影片都是那种政治性很强的记录片 主要是记录战争例如红军与白匪的战斗 或者是工厂工人的政治会议一类 而维尔托夫的《
维尔托夫的记录电影 关注的是现实的生活 他试图从略显沉闷的市井生活里寻找生活的本身的戏剧冲突 《
它的主观创造性更强 导演仿佛是大量收集影像然后运用“蒙太奇”的各种剪辑手法
来将普通的生活变得充满趣味和冲击力 我们发现这部影片更像是一场交响音乐会
节奏的变化 充满韵律 工厂里转动的机器在这里也成了一组一组 反复变奏的多声部交响
吉加-维尔托夫受到“立体未来主义”的影响较强 也正是由于在思想上维尔托夫有这样的倾向 所以他的电影里面充满了“城市动乱的生活” 且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
他的影像更是带有明显的“自由不羁”的诗化风格 他随心所欲地表达运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
影片以一位摄影师的行动为记录的载体 摄影师来到城市不同的地点记录 而导演的摄影机却在记录摄影师 这里的摄影师是这部影片中的一个角色 我们称为“镜头内的镜头”
通过这种记录模式 影片让观众相信 影片中的摄影师正在摄制这部电影
这样 记录片跳出了主观镜头的记录模式 而呈现出一种更加带有剧情性的记录风格
影片中的摄影师 或者也表现了20年代 苏联一代年轻导演对于自我的信心力量 维尔托夫注重的是自我的观察 他认为影像的力量来自于制作者的行走和捕捉 “摄影眼睛”的镜头一再出现在电影中 这种主观的创作态度 记录精神的原始体现
这部记录片多处运用“叠印”手法来创制出宏大的城市街道场景 比如将两个街道或多个街道的人流 印制在一个镜头上 从而产生人山人海的气势
还创制出多处超现实的合成镜头 比如在人群中伫立的高大摄影机和摄影师 运用加速蒙太奇表现了城市生活的速度 并将这种速度最终通过剪辑的节奏变化而几乎等同于节奏
在故事线的安排上 导演创立了多个线索 虽然摄影师的行程式无可争辩的主线索
但是导演又加入了 起床的女人等等 短小的线索 再将这些线索剪辑在一起从而获得了更加耀眼的都市生活画卷 影片中还运用了运动拍摄 比如将摄影机架设在汽车上拍摄 和用吊车来协助拍摄大瀑布的景象 我们可以说这部《
从记录性上来说 此片对之后的记录片除了记录精神上的影响之外 更多的却是他对于技术的运用 以及这种运用所带来的直接源自于记录的戏剧冲突之创制 为未来的故事片带来了更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