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

2006-2-2 10:16  来源:新浪娱乐 作者:陶瑞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古典跨界


  古典音乐(元素)到底以何种姿态来参与摇滚、流行、即兴、实验等音乐的创作,其结果将会让我们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音乐聆听趣味,比如前面的独立摇滚乐篇中就有不少乐队在音乐创作中融入大量的古典音乐元素,在独立流行乐中具有管弦乐色彩的室内流行乐(Chamber Pop)更是成为作品乐器表现的主体,以上这些音乐大抵都是将古典音乐作为元素来融入作品创作,所以最后给听者的聆听感觉就是在主体音乐铺叙之下的花样点缀,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愉悦感。但如果反过来,将古典音乐作为主体,而将摇滚、流行、实验等其他元素附着其




 
上,那我们就会聆听到古典音乐异样化的趣味,或你大致可理解为现代古典,但是在独立音乐中,这种对于古典音乐的再造,其变化的程度可能要远远大于你所能想象。

  1、Emilie Simon-《La Marche De Lempereur Ost》:打开冰封世界之门


  聆听指数:9.0/10


  24岁的Emilie Simon是一个来自法国的年轻美丽的女孩。她为自己所有的歌曲作词作曲,不仅如此,包括制作,规划和安排一切唱片业务,她也亲历亲为:那些似乎只有属于男人们的词语在Emilie Simon的词典中也都可以找到,这些都为她博取了“法国比约克”的绰号。


  与这张唱片相比,之前的Emilie Simon所创作的音乐更电气化,Emilie Simon成名于法国的电子流行乐界,之前推出的个人专辑颇有Trip Hop的韵味,与Portishead的氛围意境恰取相反一面-明亮而透彻。对于这部《帝企鹅日记》的原声创作,Emilie Simon难免要受到影片剧情的限制,但即便如此,Emilie Simon以她深厚的音乐功底最终打造了一张跨越古典、流行和电子的冰封大作。


  “难道你不曾想过为我,打开去向你冰封世界的大门。”Emilie Simon在作品《The Frozen World》中唱到,不仅仅是唱到,而且从器乐的表现上也栩栩如生,开始诡异而令人不安的钟琴乐器的细碎弹奏,木琴而随后相和,当Emilie Simon声线于冰冷氛围之中颤然缥缈而出之时,伴随着的是有如玻璃碎片相互撞击而成的细碎电子节拍,引领我们进入冰封世界。这张电影配乐的令人激赏之处就是对各种古典器乐(包括传统乐器)融合变化多端的细碎电子音乐元素(这在我们后面的回顾中会专门提到一个“小电”的概念)而最终呈现出来的空澈冷峻的音乐氛围,键盘、电声、小提琴、钢琴、竖琴、铙钹甚至到古筝,你也都可以听到,大量的电子采样拼贴、悬散在空中的键盘音色在器乐主曲的裹杂之下浑而一体,而Emilie Simon的声线亦是嬗变:流行曲风、Twee Pop的天真风格、近乎于Portishead乐队主唱Beth Gibbons于暗夜中的鬼魅声线。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古典跨界



  2、The Tuna Helpers-《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前卫女孩乐势力 实验与歌剧的遭遇


  聆听指数:9.0/10


  “儿时恐惧的片断、祖母为你驱走恐惧的安慰、你的第一双长筒袜、当你想到第一次恋爱失败时的痛不欲生、……,把这些用吉他、弦乐以及各色器乐点缀修饰裹杂起来,注入些许甜味与些许乏力的音乐情感,你就拥有了自己的The Tuna Helpers玩偶。”来自美国奥斯汀的全女子团体The Tuna Helpers教你怎么做一个好听又好玩的木偶娃娃。


  在The Tuna Helpers的处女作中,她们以纷乱而卷曲的旋律声线、歌剧色彩的音乐片断和氛围营造以及歌特风格的另类流行之声创作了一张兼具实验与美感的激赏作品。Adrienne Sneed是乐队的核心人物,是个吉他手,平时喜欢各种洋娃娃,她将这两种东西做了一个音乐上的关联,并拉出另外要好的儿时玩伴一起鼓捣了这个The Tuna Helpers,在她们的音乐中,经常以那些妖怪和各色洋娃娃为故事主角,在乐器上则大量采用键琴和小提琴等古典乐器来营造歌剧色彩的背景,而使音乐透露出诡异色彩的幕后操手则是Bethany Sneed的键盘,《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整个看来就如一出童话色彩、诡异风格的儿童歌剧。


  更有意思的是新专辑发行过后,The Tuna Helpers几位女孩还真是经常性地搞一些木偶剧演出,Adrienne Sneed还坦言,与演奏乐器相比,她更加喜欢表演木偶剧。不管她们的木偶剧演得如何,这张唱片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就如同唱片封面所揭示的那般,透露出一丝诡异、一些友好和颇具戏剧性。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古典跨界



  3、Goldmund-《Corduroy Road》:承载岁月沧桑的木排路


  聆听指数:8.2/10


  Corduroy Road-木排路,木头承载着岁月,记忆着曾经的沧桑,而路则又承载着一种生命或者一种生活的延伸,而木排路则又更加意味着一种普适的人生韵味!


  Goldmund即是部分独立乐迷比较熟知的Helios,他们的共同名字都叫做Keith Kenniff,此人从10岁便开始演奏音乐,在他看来,最美妙的音乐应该是无法解释、模棱两可和莫可名状的。创作这张唱片时,Keith Kenniff尽量以钢琴为中心作曲,而辅之以电子音乐元素的融入,


  这是一张感性十足的简约钢琴作品,前两首后,听者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并非丰富的人生在脑海中以黑白影片的视像予以回味,而作品中的钢琴无疑是这部黑白视像影片的最佳主配乐,专辑前半部分作品显得坦然而富有清调的色彩,似乎是在说“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路,只要静下心来!”;接着,音色开始变得些微浑浊,这就好比人生路上的那些灰色岁月,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岁月中,我们依然不会迷失了方向,钢琴的主导旋律依然紧紧地引领着我们的思绪;后面,再往后,似乎显现出生活的困乏,除了钢琴之外,还有一些稀稀疏疏极为细小的电子声效,你可以把这种极微理解为那些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却又极少被注意到的美好时刻,这些时刻是当下的,是转瞬即逝的,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如果此生真地可以回首一生的视像,你一定会发现这样的时刻!


  此张唱片仅有三种乐器:钢琴、扩音器以及吉它,此外据发行厂牌的介绍说,Goldmund创作这张唱片是深受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所以这又是一张概念唱片,其中各种简约音乐片断都可以被解读为有关这段历史的片断故事,所以官方是建议一定要按顺序来听。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古典跨界



  4、Yann Tiersen-《Les Retrouvailles》:享受“法式古典底蕴+4AD曾经仙音”


  聆听指数:8.0/10


  来自法国的现代古典作曲家Yann Tiersen为我们所熟知是通过一系列具有文艺深度的影片配乐,如《天使爱美丽》(《Amelie From Montmartre》)和《Good Bye Lenin! 》(《再见,列宁》)。


  对于音乐创作,“当我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我必须要独自一个人,在巴黎这个大城市,很容易让人找到宁静之所来创作音乐。”Yann Tiersen十分强调这一点,曾经受过扎实的古典音乐学习,但是在接触到摇滚乐之后,他便开始思考他的古典音乐之路是否要取向一个独特的弯道,“当时一直在听the Stooges、David Bowie和Joy Division,虽然我不确定他们的音乐是否最后影响了我的创作,但是我很嫉妒他们,是他们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音乐道路来。”


  在Yann Tiersen后期的创作中,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广泛展开与其他艺人的合作,尤其是女歌手,如Lisa Germano(著名的梦幻流行乐艺人)、Shannon Wright(美国知名独立摇滚乐女艺人)等。而这次的《Les Retrouvailles》更是邀来了许久没有出山的Cocteau Twins的Elizabeth Fraser。


  这张《Les Retrouvailles》总体的感觉是“感性有余,张力不足”,这是一张非常感性的古典乐器配乐,Yann Tiersen却于音乐上将这种感性做了收敛的处理,因此音乐呈色上就未能显示出足够的张力(与前面提到的《帝企鹅日记》的影视配乐相比,正好是相反的两种音乐张力的方向,不过这也和影视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作品整体上没有像聆听预感的那样,但是听者还是可以感受到Yann Tiersen不俗的古典流行气质,音乐中浑色深重的鼓击以及多首作品中的小提琴弦乐的出色彰显,都是聆听的精彩之处,而Elizabeth Fraser献声的其中两支单曲《Kala》和《Mary》,无疑这是本作品中最为感性和出色的单曲了。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古典跨界



  5、The Tiny -《Close Enough》:没有阳光的瑞典音乐


  聆听指数:7.9/10


  2004年,第一次听到这支来自瑞典的“小小”乐队,当时就对乐队所演绎的卓然不群、独立古典风格印象很深,遗憾当时可能是乐队刚刚出道,竟然连相关的资料也不能够找到。


  Tiny的音乐几乎是以古典乐器来演绎,2005年的这张作品也不例外,但很多作品其实并不入耳,也就是说不具备旋律上的可听性,他们架构了一种不入前卫却又具足够晦涩的新鲜曲式。听他们的作品,一来听各种古典器乐的简约美感;二来听女主唱的声色变幻。尤其是后者,当女主唱的声音游弋于琴键之上,多少会让你想起刚出道的Tori Amos;当与简约风格之下的弦乐交织在一起时,又会让你想起Portishead。整张专辑的晦涩感一直持续到那首7分多钟长的单曲,从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The Tiny不仅仅具备古典器乐的出色驾驭能力,此外在将其它音乐风格与古典乐的融合上也彰显了不俗的能力。


  乐队女主唱Ellekari Larson的声音经常被外评拿来与比约克相比,但事实上比约克的声线要明显比Ellekari Larson更具有宽广的变化域,而Ellekari Larson的声线则在专辑中显现出一种颇为令人压抑的情感,伴随着大提琴十分沉缓的演奏,作品的黑色氛围立时呈现;而于很多简约的音乐片断,更可以联想到爵士乐中的一些器乐演奏。与瑞典音乐一直给我们的阳光印象截然相反,The Tiny向我们展示了位处北极圈内的这个国家的另外一面。


2005年度欧美独立音乐聆听趣味回顾-古典跨界



  6、Broadway Project-《In Finite》:采样“拍摄”出来的大片


  聆听指数:7.7/10


  Broadway Project实际是指Dan Berridge,这个家伙给过不少短篇电影做过配乐,也获得过不少此方面的奖项,在音乐方面,他主要是受到前卫爵士乐以及嘻哈节奏的明显影响,这张唱片中除了上面的两种音乐风格元素外,还采用了大量的钢琴以及其它众多小器乐的片断演绎,尤其是钢琴更是此张唱片的最精彩部分(尤其是最后压轴的几支作品)。整张作品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器乐作品的大气以及节奏上的历练。但如果仔细听来的话,听者会发现其实作品并不是十分出色(尽管它应该更加出色的),Dan Berridge在这张专辑中对于作品过分追求一种气度而忽视了所应具备的变化,尤其是运用了较多的各色器乐的情况之下,没有把握好作品之间的节奏变化,因此,从第1支单曲一直听到第10首都明显乏缺变化,只是最后3支作品中钢琴演绎的包容性弱化了强烈的节奏感之后,作品随着钢琴旋律的起伏而具有了变化的魅力。


  最后不得不提到这个Dan Berridge,实际上他是一个采样专家,他认为电子乐的采样使得很多不可由人为完成的乐器演绎变得可能,他的创作基本上都是将采样音乐元素进行全新的编排,当然,他也会请来音乐家来现场演奏某些采样片断,这将会给予创作更多的灵感和新发现。Dan Berridge同时还是一位热衷冥想的音乐人,他的唱片中都会注入这种音乐主张,尤其是该作品之前的专辑更有此倾向,而《In Finite》相比来说,则要显得重沉一些,更像是某部大片的配乐。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