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前进巴格达》美国大兵的倒霉一天

2006-1-29 16:47  来源:新影响论坛 作者:罗南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美国人喜欢战争,因为短期具有效率的“侵略胜利”可以带给他们巨大的军火收益,还可以提升“世界警察”的威信。可惜伊拉克不是南联盟,萨达姆有足够的支持者来抵抗美国的金戈铁马,他们善用枪械,爆破,游击战。坚韧的“圣战”意识,把美国拉进了第二个越南,使他们尝到了“持久战”的滋味。《前进巴格达》就是以美国巡逻队一天的遭遇为蓝本,通过大兵们的思想转变来反应伊拉克战争的无知性与无奈性的一部电影。

如果没有“反战”的意识包含在里面,《前进巴格达》实属烂片一部,剧情呈流水帐似的一目了然,人物塑造毫无特点,枪战场面平淡无奇,爆炸场面缺乏足够的“火药”。按照好莱坞大片的范畴来看,《前进巴格达》离视觉、听觉的享受实在太远,但它却显得真实可信,取材带有典型性,敢与白宫唱反调,草草看来,《前进巴格达》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如果本片拍摄成一个记录片的话,一定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不会对影片里所出现的“激烈有余,精彩不足”的大场面指手画脚了。可惜《前进巴格达》隶属商业片,在“反战”的思潮方面没有《现代启示录》、《野战排》来得深刻,也没有《黑影计划》、《拯救大兵瑞恩》的特技轰炸,在这种“缺锌缺钙”的情况下,《前进巴格达》变成了一个智商偏低,个子偏矮的基因分子。

但影片偶尔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还是值得观众好好地去体会一番。镜头回溯到中央部分,美国大兵押解的“政治犯”受到了“严讯逼供”的地步,说明了在集中营里“联军”有“虐囚事件”。当大兵们目睹了“皮开肉绽”之后,以黑人中士为首的“善良人士”以暴力的手段阻止了中央情报局的“胡作非为”。这个镜头虽拍得没有多少感召力,可信度也值得商榷,但这个镜头毕竟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也使人物塑造得到了小小的升华。至于在几个大兵临死前的“延口残喘”的镜头,倒是没有丝毫的动力元素,这就是导演碌碌无为的表现。回到伊拉克的“圣战士”来说,关于他们的刻画就少之更少了,更多的镜头只是为了衬托他们是“土匪”的象征,但也有一个镜头显得“光明四射”。一个炸弹携带者,不顾生死,“大无畏”地冲向美军的车辆,欲刺杀大兵,受挫后,毅然引爆身上的炸弹,一阵硝烟弥漫后尸体化作乌有,随风飘散。这两镜头是我较为感触的两个瞬间,而其他的镜头也就一笔带过了。

其实《前进巴格达》还有一个主题包含其中,那就是“老百姓是战争的最直接受害人”。可对于这个主题的表现,导演并没有竭尽其所能,只是轻描淡写,头重脚轻。其实要把这个主题描刻地厚重些,定能引起观众的反思,也更能突出“反战”这一直接观点。影片把重心都放在了巡逻队上,因而老百姓的镜头屈指可数,当“人体炸弹”引爆后,倒是有一连串百姓惨死的镜头,但可惜除了这个镜头以外,电影并没有“为百姓着想了”。

配乐是战争电影不可或缺的“灵丹妙药”,激昂的配乐带有强烈的刺激性,《现代启示录》,《黑影计划》的配乐是得到世界性的公认的,在强烈的听觉享受中,我们身临其境。《前进巴格达》没有前者的豪迈,配乐的主题放在了阿拉伯的音乐元素上,试想一下,《如果前进巴格达》的人物主体是“圣战者”,那是无可厚非的,可是电影的主角是美国大兵,要反映他们真实的一天,他们会听阿拉伯音乐吗?他们对阿拉伯音乐感兴趣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9.11以后,美国人变得歇斯底里,报复心愈加膨胀,白宫也使出了“莫须有”的罪名,来惩罚伊拉克,可是04年的伊拉克却成为了美国大兵的坟墓。这究竟是正义的战争还是侵略战争?目前定论尚且过早,可是战争毕竟是一枚炸弹,能令人民蒙受损失,能令人民丧失生命。停止吧,无谓的争斗!停止吧,无止的争吵!《前进巴格达》再烂再难看,也比布什、萨达姆光辉闪亮明耀自豪。


相关链接: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