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读《我的小屋我的梦》和《总编辑断想》

2006-1-24 1:39  来源:现象网 作者:张江艺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2006年第一篇书评,希望自己能坚持。我的想法是,不为了约稿而写书评或影评,不过写完后如果哪位有兴趣能发表或帮忙发表,是挺好的事。没发表也无妨的。这篇不知道起什么标题,反正副标题是:“读陈原老师的《我的小屋我的梦》和《总编辑断想》”。处女作啦,大家笑话了。

文/张江艺

说起陈原,大家知道他是个编辑大家,他曾在很多著名的出版机构担任过领导职务,比如说担任过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也曾是《读书》的主编,还有一个大众不太熟悉的“职务”,就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在于我,更乐意称呼为陈老师,我以为老师是最可亲可敬的一个称呼。

对陈老师的初步了解,是在看完《我的小屋我的梦》和《总编辑断想》之后。前者是因为同事沈强君在天津出差同住一屋时的推荐,当时他听我说起我独自住东单一四合院的小屋,就强烈推荐我读这本书。后者,则是在涵芬楼时购其他书时顺手买下的,其时我已经非常仰慕陈老师,更何况这书还跟我的工作有关。

我的小屋我的梦》,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32开本,共158页。书的前半部分,陈老师以小屋为点,串联起自己六十年的往事。在这部分中,有一个很好的附标题,叫“如歌的行板”。席慕容有首同名小诗,在诗中她面对瞬间即逝的日与夜喃喃自语:“一定有些什么。”如同诗中所言,“忧伤蚀我心怀”。而在陈老师看来,这种对于往事的追忆,则坦荡得多。在最后的一个小屋里,陈老师住了二十年,他总结说,“有失有得——一句话,二十年间,我在此失去了亲人,却找回了自己。”他后面补充说,“我”找回了“我”失去了的朴素思想。对他而言,于其间,小屋“只剩下老人与海,老人与书海——天连海,海连天,好一幅风流潇洒的画面!灵魂得救了,超脱了,自由了,可以飞翔了。”何其畅快洒脱呵!

从三十年代开始读高中三年级开始,陈老师开始拥有一间独立小屋。在那间小屋,诞生了世界语刊物《走向新阶段》,陈老师为此开始了人生的战斗,尝到了密友之间的友谊,同志之间的情谊,男女之间的爱情的真味。然而在那个可怕的年代,前路不由自己,人生的小屋是流动的,从广州到曲江,再从曲江到桂林,再从桂林到重庆,再绕过半壁山河到达上海,再南下转移到香港,最后绕道韩国仁川回到天津……那些对我们而言是颠沛流离不堪回首的生活,在陈老师的笔下,则轻松可爱至极。诚如书中所言,“我的小屋被炸,我的梦并没有炸飞”,其中的精神永远没有变过。每个小屋都有每个小屋精彩的梦,面向青年人的《工作与学习》的奇特诞生,《中国地理基础教程》的被“逼”问世,《二期抗战新歌初集》的集成出版,《世界文学连丛》里的文学翻译梦,《民主世界》和《书摘》的艰难编辑,《读书与出版》中的“两栖”编辑……洋溢着年轻陈原的热情,以及心中从未熄灭过的对未来的希望。“我在那一间又一间小屋里,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

我在求学路上,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毕业,同姐姐哥哥共四人一直租住房子,也曾住过很多的小屋。其实,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住过不同的小屋,我想也许在迈向老年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着如同陈老师那样的感慨:“如今,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我面前闪过,我脸上的皱纹留不住他们,一张一张熟悉的面孔消逝在记忆中。”是的呵,在人生的阶段中,或许只有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小屋是最忠实的朋友:“小屋不会说话,也不会做纪录,小屋只是目睹了种种欢乐与苦恼……总之,小屋应当记得尝过的甜酸苦辣种种滋味……”

我的小屋我的梦》的后半部分,附录了杨德炎、李景端、方厚枢、吴彬、赵斌、董秀玉、庄建、谭秀珠、沈昌文、陈淮诸公对于陈老师的回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立体的陈老师。

如果说《我的小屋我的梦》,更多的是展示陈老师的人生经历,那么《总编辑断想》则让我们看到了陈老师在出版行政方面的能力。这本书其实是陈老师1993年应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李祖泽总裁邀请,对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所属的若干出版机构的“老总”们讲课的课堂整理。《总编辑断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书很薄,36开本,仅83页,但却都微言大义。其间,更间插有陈老师亲自绘制的16幅插图,其间的老头就是陈老师本人,可爱极了。

在这次讲话中,陈老师共总结了17段的编辑断想。这17个“断想”非常精辟,均以词组出现,在此不妨详略如下:开场白、“书迷”、系统工程、文化、导航、金字塔、原动力、凝聚力、“衣食父母”、“晒鱼干”、名利、市场“导向”、敏感、自我调节、“杂家”、始和终、求才、自信。每个“断想”展开不多,千把个文字,却深入浅出,入心三分。

可以说,这17段的编辑断想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编辑工作的内涵。在“书迷”中,陈老师指出,关于出版工作者自我修养的第一条,应当是先成为一位“书迷”。他说,着了迷——就是爱到入迷——这些“迷”们,连性命都可以不顾,去“捍卫”他们所爱的“理想”,所爱的人和事。确实如此,我认识的一些优秀出版工作者确实都是“书迷”。试想,如果连书都不爱,那么怎么能做好一个出版工作者呢?在“晒鱼干”中,陈老师用“晒鱼干”来指存放在仓库里的书,非常形象,而且一针见血,从库房积压点到了图书选题的生命力这个关键问题上。从这些断想词组的字面意义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些断想指明了出版工作的重要性,一个优秀出版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对许多出版编辑细节的关注。

我本身也是编辑出身,编辑经验仅三年,对这些“断想”也是深有体会。比如“始和终”,陈老师提到,一个哲人说过,一投放社会,这产品(书籍)就像斧子砍在树上,抹也抹不掉的,切不可放过最后审视的机会。我自己就有过没有把这个“终”把握好的经历,至今仍是心中一大憾事。这一点陈老师其实也在“系统工程”中提到过,他说,最初的一步(始)和最后的一步(终),对于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还比如“挪前”意识,即把工作提前做好,很浅显的话,却非常重要。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后期遇到的许多难题,其实都是因为前端工作没有做好的缘故。因此凡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即使事情还没开展,也同样要如此。也因此,其实“挪前”意识也有“重前”的意味。这也就是现在“策划的过程”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了。一定要在起步的时候,在根基上首先抓好。

这两本书都是很薄的小书。我想在工作都很繁忙的情况下,看看薄书在时间和精力上还是可行的。我推荐给大家看,相信应该会有收获。
相关链接: 张一 张一 陈老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