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好死不如赖活着》记录艾滋病患者生活

2006-1-23 23:48  来源:DONEWS 作者:曾庆祝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尽管作者在自述中声称他关注的是人,是经受磨砺的生命,而并非艾滋病的符号,但毫无疑义,他的纪录片正是因为记录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而获得了那种肃杀的气氛。他拍的是一个家庭,在河南上蔡那个著名的艾滋病村庄,镜头前面的人物与死亡的关系是那样直接而迫切,看到这些影像的人必然也会同时感受到这种压力——这部纪录片因此不能令人一看再看,那里面有凡是生命都不愿面对的严酷。


  但无疑这些影像是真实的,那个有限的空间,置身在死亡的情境中,毫无转圜余地的所有人和事物。但与其说这部纪录片处理的是死亡主题,不如说它只是记录了面向死亡的生。而生死对于片中人物而言,不过就是把躺在手推车上奄奄一息的妻子推到院子里,喂她一杯水;扶着刚刚能站的小孩学走路;秋天收获玉米,新年给孩子们穿上新衣,另外尽可能地想办法找政府要点儿钱……如果这样的生存里透露出力量,那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勇气而是本能。


  作者在城市里生活,在电视台工作,拍这样一部纪录片需要具备的显然不仅仅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需要克服的也不仅仅是恐惧,更有种种现实的阻碍。他的拍摄无法公开,所以片中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局限在马家的院子里;他的拍摄也难以具有连续性,目前的版本以农历的节气贯穿起一条时间线索,也恰恰说明了这种状态;他的身份使他与拍摄对象之间有一种客观的距离,他们缺乏认同,所以沟通有时显得很被动……这样不自由的拍摄使人物的境遇无法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里被展现,它令人触动但事实上不能不是单薄的。 如果空间无法拓展,那么可以依赖的只有时间。作者声称他还会跟下去,他想目睹一个家庭无法改变的命途,以及这个过程中的生与灭。他如果真能做到,那种悲哀就不再是一个家庭的,而是整个村庄,以及广大的中原地区。他拍一个家庭,让人看到的却是一片生死场。如果说这样做并不是不道德的,那是因为现实比影像更残酷。


  在面对现实的过程中,也许需要克服的还有抒情。《好死不如赖活着》里面,作者有几处使用了画外音解说,言语间透露出许多感慨;马深义雪天去给雷妹上坟,配了一段曲剧清唱《张产儿》“想当年你娘生下了你……”——一个父亲叙述自己如何含辛茹苦将没娘的孩子拉扯大的故事,用于比况被拍摄者;孩子们在秋天院子里的玉米堆上玩耍,有一系列的镜头反复表现他们的无忧无虑。这些感情的表达于作者也许都是由衷的,在片中却让我觉得不恰当。如果反对抒情必须要有一个理由,我想那是因为抒情太容易了,但往往无用,同时它也不是镜头前的人物的感情。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