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百年——《映像中国》
知道焦雄屏是从喜欢侯孝贤电影开始的,在印象中,她的名字似乎总是跟台湾新电影密不可分。后来才知,她不光是从事电影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更是活跃的电影活动家,奔走于电影推广营销的最前列,星星之火的台湾新电影终在世界各大影展呈燎原之势,她多年的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正如马尔罗所言: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连一向特立独行的吉姆.贾木许在接受记者也无可奈何地说:对于电影我只做两件事,第一把它拍出来,第二将它卖出去。不要误会,这不是一部讲述电影营销方面的专著,之所以提到电影的工业性,是要说明作者长期的实践经验使她具备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想来看待中国电影,而不象某些电影理论家们只会安坐在书斋中夸夸其谈。
这是一部作者个人视角中的中国电影百年史,与以往的电影史书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她将两岸三地的电影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来论述,而不是以大陆电影为主,港台电影只能委屈地作为附录。半个多世纪的两岸隔绝,形成了三地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的文化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最大特色。终究是同根同源,又处在逐渐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三地的电影还是存在许多共通的地方。比如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大陆第五代电影的相继崛起便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电影现象。中国电影的起源当然是在大陆,作者从三十年代上海的明星公司一直讲到香港的电懋、台湾的国联,提纲挈要将三地电影的发展史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几乎就是一部简约的三地电影编年体史记。同时,她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人、影片作为“传主”分别进行论述,又具备了纪传体的特征。
或许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史著作,作者并不打算将中国百年电影一网打尽,这位私底下最喜欢费里尼与小津安二郎的著名影评人从书中她选择论述的电影与电影人就可以看出她个人的偏爱。她的评论客观而平和,但决不人云亦云;观点新颖独特,却不故作惊人之语,这正是个人最欣赏的影评风格。书中的许多看法于我心戚戚焉,比如她对《
书中的影评文章大都在注明了发表时间及刊登媒体,可以想象正是作者这些振聋发聩的评论宣告了一种清新的电影风格的横空出世。现在来说侯孝贤或杨德昌创造了崭新的电影美学当然没错,而在当时,则更需要过人的学识与胆识。作为一名台湾影评人对台湾电影的热爱溢于言表,书中详尽了论述了台湾电影标志性人物胡金铨、侯孝贤、杨德昌、李安(除了胡之外,当时皆默默无闻)等人的电影美学特征及各自代表作,在第一时间对《
现在坊间关于电影的书籍汗牛充栋,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某些所谓的电影书籍其实离电影很远,有些甚至可以说根本不了解电影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