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再说“大片”的弊端

2005-12-31 10: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列孚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大片当道的圣诞新年档期里,我却想说:只依赖所谓“大片”来拯救中国电影市场只会害了中国电影。今年在三亚举行的第1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有些电影人或官员出现乐观情绪,理由是去年15亿票房今年将被打破,会超过20亿,中国电影将出现越来越好景象云。


  今年即使真的有20亿票房又如何?细细分析下来,这数字是经不起推敲的。以香港为例,截至十二月十六日为止,今年香港全年上映中外影片239部,票房总收入为八亿一千六百万港元。其中中文电影共上映55部(港产片占47部,余为内地、台湾和新加坡片),收入为二亿七千万,平均每片票房为490万港元;外国片共上映184部,票房收入为五亿四千六百万港元,平均每片收入为297万港元。票房收入最高影片是《头文字D》,为三千八百万港元;外片收入最高的《超人特工队》(The Incredibles 动画片)是三千三百万港元。本年度总收入数字尚未包括圣诞节档期,估计到时因有《情癫大圣》连同《金刚》等收入,年总收入会接近八亿五千万,比去年少了五千万。举出香港电影票房数字,是以港片作参考,平均每片收入比外片高,说明即使是在港产电影低迷时期,港产片并不惧怕外片。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港片多为B级片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B级片即是中型制作,称之为B级,是行内话。一个成熟的市场是B级片占去一半左右的市场,是市场的支点。


  B级片并不是指电影审查分级制的级数,而是以制作费、演员片酬作依据所划分出的影片制作规模级数。举例说,《头文字D》除了制作费(全片到日本取景)外,周杰伦的片酬就很高,同时,又花了数百万买了该漫画版权,所有费用超过一亿港元,那么,该片就属A级片。此外,类似情形还有《神话》、《黑社会》等。而分列今年中文片票房二、四、七、八、九、十位的《童梦奇缘》、《龙?威Ⅱ之皇母娘娘呢?》、《千杯不醉》、《再说一次我爱你》、《精武家庭》和《早熟》就是B级制作的典型。这六部片的票房收入为八千三百三十六万港元,平均每片收一千三百五十六万港元。现在仍在上映中的《杀破狼》也属B级,则收了近九百万;前些时候上映的《猛龙》,也属B级制作,上述影片已有近亿票房,换言之,B级片占了中文片票房接近一半收入,顶了港产片“半边天”。并且,这情形出现在香港电影正身处低谷时期的表现,比起去年暴跌四成,比起香港电影“黄金年代”来说,这数字更是相形见绌了。然而正因为如此,B级片每片平均收入也达一千多万,更说明了B级片在整个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分量。


  但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则只见“一头大”——几近全是“大片”天下,不见B级片市场。《无极》票房狂飙,发行方及院线方面人人欢天喜地,晚晚看着各院报上收入数字就犹如股票市场上只求短线利益的散客那样,看着所买股上升便以为大获全胜,这时完全忘记了狂喜过后就可能过着“拍苍蝇”的惨淡日子。君不见去年说中国内地共拍了212部片,但上映的竟只有可怜的五十多部?发行、院线可能会过上虚胖的、一时快感的日子,但绝大多数电影人却难见天日!这岂能说是中国内地电影会让人乐观?就能掩盖这20亿实际上并不代表着繁荣的数字背后的颟顸?而每有“大片”上映,甚至是一种显得并不专业地押下大注赌博,一旦博中了便如输惯了的赌徒那样欢喜若狂,这种心态能说是正常的吗?中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的确确像是输惯了,输得有些麻木了!所以,一下子如有过亿票房就如中了头奖般狂喜得有些语无伦次。


  是的,有人形容拍电影就像是一场赌博。但同样,电影不是简单的逻辑,电影票房也非简单的逻辑。可惜,我们几乎所有人就将“大片”看做是市场的必胜秘诀,这要害正正犯了简单逻辑的毛病。电影也需讲究均衡的哲学。我们要的是整个大市场,“大片”只能图一时之快的小市场,而此刻的现象是走向了极端的一味求大,那些所谓“大片”票房一旦显示出咄咄迫人气势时,就会像肾上腺饱受刺激那样,让人兴奋不已,因为年终丰厚奖金在望。这种博富、求富心态可以理解,但是,却少了种常规化的职业操作,没有这种职业化就没有专业水准;少了份从长远看的战略眼光,没有了这份眼光就只会功利得过分;少了些淡定和气派,没有一份淡定、气派,就显得小气了。所以,必须注重市场的长期培育、发展和均衡,培育一个真正的大市场,才能抛弃上述陋习性的操作,而且要注重B级片的比重,B级片若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保证,这个大市场就真正大了,而不是独沽一味的“大片”小市场。


相关链接: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