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冲动》之程裕苏
现象:《
程裕苏(以下简称程): 这个片子是2000年开始筹备,2001年夏天完成。
现象:很久以前就有人跟我说,他说,这是一部纪录片,然后昨天我问崔子恩老师,他很严肃地告诉我说,你要明白程裕苏不是一个做纪录片的导演!等到我回去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我才发现,为什么会有人告诉我它是纪录片,而为什么它又不是纪录片。
程:(笑)为什么?
现象:因为你这个风格感觉是一个很纪录的风格。很容易让人错认为是(纪录片)。而且它本身是根据棉棉的小说《
程:我拍片风格有很大的变动性,因题材,预算,片场状况及演员的入戏状态不同而不同。 拍《
在前制阶段我就意识到这部片子不能按常规的电影制作流程来做。坦白说,即便我想很“正统”地写个分镜头剧本,实拍时预算状况也不允许我不折不扣地实现剧本里预先准备的创作构想。因此,为了省钱,也为了那些非职业演员不被灯光组录音组摄影组导演组及后勤组吓着,我马上想到了DV。
1995,世界上第一款DV机SonyVX1000问世,那时我还在澳洲悉尼上学,身上没多少钱,但梦里老看见那款机器,只好用不正当的手段从远在布里斯本的大哥那里骗到够买机器的钱,当月就托人从香港把机器买回家。到2001年《
这样出来的片子肯定会有明显的“一个人式电影”的技术风格,有点粗,加上实拍时只有一张纸容量的大纲,而场景台词都是即兴的,演员都是没有很大塑造跨度的非职业本色表演,所以片子出来后有点像纪录片。
现象:当时选择这篇小说,棉棉的这个小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或者说为什么选择这个小说?
程:因为我喜欢这个小说,棉棉自己也推荐这个小说。
现象:后来我看到《
程:拍《
另外,叙事风格上《
现象:我看《
程:我从来不敢奢望我的两部片子能代表上海。这个城市每天在变,这个城市是中国“最城市”的城市,这个城市有着琢磨不透的脾气和腔调。
我很怀念在北京上学的日子,现在每次到北京,它仍给我一种“土地感”,天很高,不怎么下雨,让我觉得踏实,像到了一个扩大了的乡镇。
现象:扩大了的乡镇?
程: 对,乡镇的扩大。而上海有些不同,种种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对人的影响,在上海折射得尤其强烈,很容易出现像《
现象:我在南方也呆过,节奏还是非常快的,每个人走路的速度都比别人快,吃饭的时候也比别人快.。
程:太快的变化和生活节奏有时会导致心理畸形。《
现象:我看到两个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点,结尾都相差不多,都是一片黑幕,然后歌声飘出来。
程:因为放任何别的画面都会使片子收不住,使片子堵住,没有回味的空间。
现象:在你的片子里面,像《
程:DV代表着一种新语言,在一般看来可能认为DV拍出来就应该是像《
所以我觉得DV和电影没有一个界限。随着数码影院的增加,我们以后看电影就不会拘泥于它是数码电影还是胶片电影,就像我们拍照片一样,不会有人执着于相片本身是用数码拍的还是用胶片拍的。同样,电影节也在顺应这种数码化的趋势,因为用数码带配数码放映设备出来的影像效果比用数码转胶更好。例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以前所有的参赛片只接受胶片,但是《
现象: 崔子恩老师曾写过一篇关于《
程:怎么想的?我也没有想很多。到姐姐出来之前我觉得片子有点重了,有点收不住。于是就想把影片的后半部分变得轻盈起来,达到一种平衡,尽量想把影片打开,创造另一个层面的空间,让观众可以休息一下。所以就在姐姐那里动点文章,加入了自己的画外音,虽然这样做在会使影片的整体叙事风格有点突兀,但这种突兀跟我想表达的整部片子的气质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突兀也就不成为突兀了。
(采访:万小刚)
程裕苏-导演文字
一个人的电影:
我用DV表达城市上海
这部电影我准备了10年,1989年的夏天,我告别母校二外,离开给我性格的北京,在最低落的时候远走他乡。那年我21 岁。1998年初,带着Sony VX1000数码摄像机和DV300数字卡,我回到故乡上海。
《
《
《
拍摄时,我把摄像机当成我自己。运镜上,我竭力避免不必要的晃动摔动和所谓的流畅。一旦镜头喧宾夺主,必须立即龟缩。一旦龟缩过头,则大胆处理调整。片子出来后,吴文光看后,特别满意但建议可以做得再轻松点,我们同意。崔子恩看完后感慨我们的激情和久违的电影观念,我们心里高兴。李陀认为这是中国首部城市片并激发中国电影新浪潮,我们有点受宠若惊。一群普通的上海孩子看完片后认为太像他们了,我们得到了最大的的安慰,上海终没在我们手里被再一次强奸成美女飘香纸醉金迷。
程裕苏
1996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电影制作硕士学位
1996年起涉足DV,是最早将DV引入国内的人士之一
1998年在上海创立影视制作公司,亲任MV及电视广告导演
2001年完成电影处女作《
(获2002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金奖,影片被邀参加包括柏林在内的20多个国际电影节)
2002年完成第二部作品《
(获2003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费比西最佳影片奖)
(获2003年欧洲国际艺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匙奖,最佳摄影奖)
(获2003年香港国际电影节银摄影机奖,影片被邀参加20多个国际电影节)
2002年,《
2003年,新作《
程裕苏导演,被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