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的《妈妈》,让我们见证最初的张元,见证第六代对电影最初的爱。
中国第一部独立电影。
第六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张元导演处女作,见证最纯洁的状态。
今天,《妈妈》数码修补版将在中华影城进行国内首次放映。
读者踊跃看《妈妈》
昨天本报刊出读者免费观赏《妈妈》的抢票活动信息,用户报名十分踊跃,120张门票在中午12点20分已经全部送完。抢不到票读者可以于今晚7点前电影开场前,尝试到中华广场电影城购买其余的门票。仅此一场公开售票的《妈妈》票价不过20元,机会十分难得。
本报讯 由《南方都市报》、21cn网站、中华电影城和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先锋光芒 中国青年导演电影展映(柏林篇)”今日开幕。张元导演的处女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独立电影”的《妈妈》,作为开幕片将在中华广场电影城进行国内首次公开放映。《妈妈》是一部有着传奇命运的电影:它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在国内卖出3个拷贝后无一次公开放映;但是在10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导演手里仅有的几个拷贝却放到“拷贝都快放烂(张元语)”。用本次活动策划人之一崔峤的话来说:“这是国内没有几个人看过的宝贝一样的东西。”
《妈妈》的故事很感人
导演:张元
演员:秦燕、黄海波
剧情:本片讲述了一位被丈夫抛弃,独力抚养大脑残疾的儿子的年轻母亲的故事。儿子冬冬在6岁时患癫痫性痉挛,导致大脑损伤。从此,梁丹(妈妈)开始了艰辛的生活历程。她坚信冬冬的病能治好,并一次次试图唤醒沉睡中的儿子。她的努力给同事造成许多麻烦,也给她的追求者和前夫造成很多不便。这是一个在平淡中演绎的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看《妈妈》,看中国独立电影的沧桑
15年传奇命运
《妈妈》曾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委会奖和公众奖、柏林电影节影评人奖、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大奖。这部电影诞生于1990年,是一部张元自筹资金拍摄,成本不到20万元的黑白影片,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独立制作的电影。影片完成后,挂上当时西影厂的厂标进行发行,全国共卖出3个拷贝,无一次可查的公开放映。
当年,这部电影在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获得评委会奖和公众奖,后又获英国爱丁堡、柏林等国际大奖,“先后共参加了100多个电影节(张元语)”。
去年,张元本人对影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数码修补。
2005年,12月22日,《妈妈》将在本次电影展映中,做国内首次放映。
第六代开山之作
在大量的采访后,记者终于找到了一名看过《妈妈》的香港资深影评人舒琪。他对《妈妈》的评价如下:“用朴实和真挚的镜头刻画一名年轻母亲在社会和运命的压迫下的挣扎,言简而意赅。它在客观条件上的一切限制,都被幕前幕后的电影工作者的热忱所克服、甚至超越,而变成它动人的地方。这也许是所有中国第(五及第)六代导演的处女作的共通优点,因为这份特质来自他们对电影的忠心与诚实,对周边人们和生活的无私关怀,和对自身的青春燥动的直接响应。而这之后,电影都不再单纯是电影了……”
舒琪所提到的第六代导演,是指1990年代以后,一个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他们试图在“第五代”电影霸权的王国里寻出一条出路。自1990年张元的《妈妈》肇始,短短几年里,胡雪杨的《留守女士》、张元的《北京杂种》、管虎的《头发乱了》、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娄烨的《周末情人》等作品相继问世,创作者大约都是上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出生,1980年代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接受教育,并于19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电影人。而《妈妈》,被普遍视为这一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张元的最初状态
导演张元,在1990年完成《妈妈》后,几乎以拍一部电影就被禁一部的态势在创作道路上艰难行走。直到1997年,他通过主动沟通获得了解禁。之后拍摄的《过年回家》、《我爱你》、《绿茶》等片评价不一,尤以《我爱你》和《绿茶》遭到骂声最多。不少影评人和张元影迷都认为,他在解禁后失去了原有的敏锐触觉。在这些不同的声音中,张元坚持前行,新作《看上去很美》报名将于明年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正如本次影展的策划人之一崔峤所说:“《妈妈》是中国第一部独立电影,里面记录了张元最初的状态,非常纯洁。在国内没有几个人看过的宝贝一样的东西,很值得我们来放映,并把它选为开幕片。这部影片里的张元和现在的他对比起来,有一个特别的效果。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导演的成长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