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费穆--废墟上的人文大师

2005-12-19 10:47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费穆--废墟上的人文大师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公认的经典艺术家,以费穆的《小城之春》为代表显示了中国电影传统人文精神的复苏。


中国电影百年名人堂:费穆--废墟上的人文大师

本报2004年5月27日第58版以《狼烟冷月难掩凌云壮志》为标题所做的关于费穆的报道。


  费穆(1906-1951)导演、编剧


  代表作:《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生死恨》、《小城之春》等


致敬辞


  费穆


  对中国电影而言,费穆是一个符号式的人物,代表着传统人文精神在电影中的复苏。费穆是导演中的学者,曾经大量观摩欧美电影,以创作者的眼光研习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及手法,并由此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提出了“中国电影只能表现自己的民族风格”的理念。从早期的《城市之夜》、《人生》,到《天伦》、《狼山喋血记》,再到《小城之春》,费穆为电影的中国风格进行尝试和探索,以相应的手法表达属于中国人的情怀。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诞生于战乱时期的《小城之春》,价值始终被人们忽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评论界重新发现。《小城之春》被视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电影之一,节奏影像无不与古代诗画的意境相符。可以说,费穆以其中国式的电影思维方式和观念手法均为人文电影的后继者勾画出一张明晰的蓝图。


  费穆是如今的中国电影史册上公认的经典电影艺术家,然而他也是数十年的风雨寂寥中被长久遗忘的一位电影大师。费穆英年早逝,但他的作品却不少,而且,无论是他编导的影片,还是舞台剧的创作,在当年都载誉甚多。


  费穆的女儿费明仪女士在《怀念父亲》一文中这样说:“父亲自幼喜欢看书,每天晚上读到深夜,等床头的油灯烧干为止;父亲的左眼受了伤害,几乎完全失明,模模糊糊地只感觉到一道微弱的光,却看不到任何物体。直到他去世,始终只能用右眼写字,或做其他事情。”1933年27岁的费穆拍摄“处女作”《城市之夜》,当时他远离家人,孤身一人到上海拍片,而第一部作品就是和大牌明星阮玲玉、金焰合作。费彝民、费鲁伊在他们合写的《悼念大哥》文章中回忆到:“记不清在几个月以后,他回来了,同时报纸上也已报道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城市之夜》的成功。他更黑更瘦了,还是那样笑眯眯地,可是我们看出他的笑容里面藏着辛酸。大哥是胜利地回来了,可是想像中必然遭遇过许多困难。”当年同在“联华”公司任编导并与费穆有过合作的沈浮后来回忆说:“费穆有才华,肯钻研,敢创新。他拍片很动脑子,可谓苦心孤诣。而看他的影片也要动脑子。”费穆曾感叹“电影之事真是兴味无穷”。在他的不朽之作《小城之春》中,“兴起无穷哀怨,且养无限忠厚”的感喟和伤怀最具震撼的力量。费穆发表在1948年《大公报》上的文章《导演剧作者》中说到:“我和作者相约不失愿意。


  作者的主张是:关于此一题材,不愿叫喊,不愿指出路。我同意了他。我为了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长镜头’和‘慢动作’构成我的戏(无技巧的),做了一个大胆和狂妄的尝试。这在观众之前,尤其在评论者之前,是赤裸裸的无可遁巡的。”《小城之春》中的“玉纹”韦伟女士表示:“费先生对这部影片倾注的情感很深,我对先生的学识修养以及他独特的人文气质是非常崇拜的。”而当年的“章志忱”、现已过世的李纬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谈到:“当时拍摄成本很低,演员收入也不高,但大家合作非常愉快。费穆是让每一个人心服口服的导演。”而《小城之春》历久弥新,所散发出来的魅力,穿越时空,很少有人能够抗拒。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