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访谈
走进张扬所在的公司,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列木制屏风,组成办公区域的隔断。除了感觉特别之外,又有点眼熟。张扬解释说:“这是《
高考时,张扬填报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却未能考取。后来,他选择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也是为了电影做准备。“先把编剧的功底练好了再说。”一进大学,张扬就开始跟志趣相投的朋友排演话剧。大二暑假,他们带着实验剧《
张扬如愿来到中戏,插班进了二年级。“中戏是一个让我脱胎换骨的地方,学校固然好,更重要的是身边的同学、朋友形成的氛围。当时,我迷上了摇滚乐,跟张有待(著名DJ)他们组了一个乐队。而孟京辉、张一白他们一拨人,则成立了一个文学组织。刚开始,我们两个队伍互相瞧不上,后来却渐渐融合,一块儿搞起了试验剧。在学校办的演出季,影响深远。”
说起摇滚乐,张扬认为自己从中获得很大启发。“从迷上摇滚乐起,我就像整个被洗脑了。以前的思想颇为单纯,不会想太多。是摇滚让我的想法变得复杂、沉重,开始去考虑一些关系人类、社会、国家的问题。也是摇滚让我明白了,我为什么要拍电影。电影与摇滚一样,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
从《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当中涵盖爱情、父子情、手足情。从家庭着眼,往小了拍,可以拍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往大了拍,可以拍出时代变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说起来好像微不足道,其实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拍出好几部电影来。”
除了“家庭”之外,张扬说自己还有一个基本态度:“我拍电影的出发点,从来不会求偏求异。我不愿意拍那些夸张、离奇的事情,而想挖掘大多数人的共同点。我希望每个观众看我的电影,都觉得熟悉,从而引起共鸣。”
新作《
“我从小就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长大,也觉得他们动辄打骂的教育方式比较粗鲁。成年后,感觉与父亲交流困难。一次跟父亲聊起来,他说他曾有过出走的想法。于是,我开始换位思考他的感受,产生了拍这部电影的构思。”
拍电影一定要忠于自我
作为导演,张扬的成功,与制片公司“艺玛”密不可分。从最初执导的《
“艺玛是由台湾滚石公司投资的,而我最初给滚石的艺人拍了几个MV。这样,当他们成立一个电影公司,准备投资拍片时,张楚就把我的剧本给递了过去。据罗艺说,那是他看过的300来个剧本里最满意的。于是,约我面谈,我们一开始根本没提合作的细节,就聊对电影的看法了。聊下来,觉得彼此想法相近,对合作的方向也就达成了共识。”
在艺玛的支持下,张扬得以坚持自己的拍片理念,频频在国际上获奖,然而票房总不能与商业大片相比。“艺术片与商业片不是一个‘抗衡’的概念,而是要独立共存。虽然相对小众,但是这类影片也有它固定的观众群。我们国内现在的运作方式很有问题,出来一部电影就顾着去评判它的票房如何。不过现在已经在往好的方向走,有了相对成熟的观众群体,再加上日趋丰富的投资渠道、规范的运作模式,市场环境就会呈现良性发展。”
记者问张扬是否会接拍纯粹的商业片,他说:“要真想赚钱,我会去拍广告什么的。我拍电影,一定要表达自我忠于自我。如果我哪天拍了商业片了,不是因为才思枯竭,就是没米下锅了。”
拍电影,对张扬而言,就是一种享受。张扬喜欢喝咖啡,他的剧本都是在咖啡馆里跟朋友聊出来的。“我们是看着北京的咖啡馆一家一家的成长起来,基本上也都去实地见证了它们的成长。”筹备拍片的空当,张扬会跟朋友们一起 自驾游。“每年至少得出去一次,去内蒙、去新疆,上次去云南,我还摔伤了腿,瘸着把车开回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