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关于女性的三个印象
2005-11-27 12:06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故城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我不是女性/女权主义者,我也无意识于什么是女性主义,但也知道Rosemarie,有幸看到她的Feminine and Feminist Ethics和Feminism and Philosophy,后来看女性视角的电影时都能让我想起这个人和她的思想,如[钢琴课]、[Hilary and Jackie]、[时时刻刻],还有[红颜]。
-----水,流逝的生命-----
一泓清泠泠的碧水,划过两旁的林木荫翳,从上游到下游,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那座小坝形同虚设,隔离了水中的生物却永远无法割断水的潺潺流动,那永不停息的水是时光、是岁月,流逝不返。女孩仰面向天,静静地躺下,涓涓河水从面庞划过,那是窒息的快感,与世隔绝的自在。我喜欢这般的流水和这般的轻描淡写,你和女孩在一起感受着生命的流逝,想想,一秒前的水现在漂向何方?
影片的这一幕出现在第一幕,它似乎在讲述一段经历,一段心路历程,在而后的电影叙事中,水的象征力量更将这种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娓娓道来。事实上,水的确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影片的第一幕不仅仅是一个引子,它也有另外的涵义:女孩沉浸在水里,就像回归到母体乐园,给人一种胚胎在母腹中被水包围的感觉;一个新的生命即将在女孩这个母体中孕育。就像在[时时刻刻]的结尾,劳拉自杀时的画面也是卷着海藻类的流水瞬间从床底向两边漫出。流水在可以带走生命也可以孕育新的生命,影片落幕时永流不息的流水是女性自我认知路途的绵绵漫长,但充满着希望。这种对水的理解被翻版到一个巴蜀小镇,我们感受到一样的敏感和一样的情绪。
第二次感觉到的水是在十年后,她也从十年前的小云变为十年后的云姐。疾驶的卡车里,瓢泼的大雨中,云姐又一次感受到被水浸湿的味道,只不过这次换成了雨水。大抵,只有在人物陷入某种困境时才会去寻找雨水冲刷面庞的感觉,[双生花]中力在大雨中唱着天籁般的神曲,内心却被莫名的忧伤与悲痛袭扰。和河水的平缓相比,雨水的力度要强烈些,似乎在唤起女性内心世界的觉醒。但那都无济于事,因为女人的名字前被按上“破鞋”之类的前缀后生命都会归于沉沦,或者是堕落;只有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 》里,“破鞋”这个词才被略带调侃的说成是某种东西的见证——爱情与自由。因此,我们看到影片的水被导演一次次的渲染,力度也越来越强烈,从平和宁静到汹涌澎湃,预示着人物感情世界的变化。
但在结尾母子分离的那一幕,水似乎又回归了舒缓平静,我们看到河水汩汩流动,在动与静之中,小云慢慢找到心路的归途,她没有再去挣扎,也没有漠然接受现实,像开始一样,她开始去追寻流失的岁月和生命。
-----戏台,男性社会的束缚-----
小云居住的地方是80年代四川普通的小镇,和[青红]中人们拥有着上海梦不一样的是这个小镇相对比较闭塞,唯一听到的消息就是戏班子里谁谁在深圳如何如何,没人羡慕也太多人去尝试。他们彼此恪守某种规则,谁都不愿意去打破它,小云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小云身上的背负的“歧视”,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她背负的“歧视”是一个男人造成的,那个男人逃离了这个小镇,而小镇上的男人们却将歧视全部转嫁到她的身上。在同样的街坊与戏台上,女人总是扮演着一样的角色,却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女人的电影中一定会存在某种符号,象征着外在的秩序,是权力压迫的场所,也是反叛的场所。就像小云所处的戏台,有着固有的格局,人们在其中也有着固有的轨迹。戏台在[红颜]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传递着男性意识形态的讯息,它隐藏在这个小镇的社会结构中,并使小云依特定的方式存在——男性意识的被动承受者。
影片中有一幕是小云身着川戏戏服唱戏,台下乱糟糟的,男人们吆喝着换唱流行音乐;来不及脱掉戏服,随着伴奏带传出来的是小云无奈的歌声。虽然老歌[恰似你的温柔]将那个时代的声音传达给了观众,但充满嘲谑意味的是戏服与流行音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竟然存在于一个人身体上。那矛盾不仅仅留存于上面的形式,对于小云来说,她的矛盾的身份有着另一种诠释:一方面是她一个问题少女,16岁就未婚先孕产下一子,另一方面她渴望追求真爱,尽管对方是已婚之人,她仍甘愿忍受旁人的非议与戏剧团里的人偷情。如果深入探究这些矛盾的缘由,我们会发现夹杂在小云身上的所有矛盾,都是来源于男性社会束缚和女性自我意识挣扎。无论是戏剧戏台还是人生戏台中,小云都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下,男人们要求她贞节却又迷恋于女人的身体。这种荒谬的秩序下,女性不同程度的扮演失语者的身份,像[钢琴课]的艾达,也像[灵魂庄园](The house of the spirits)的克拉拉。
其实,女性臣服于男人秩序或与之抗争都将面临自身意义破碎的危险,而前者的突出代表就是小云的情人的老婆。戏台上,小云被情人的老婆一家在用近似野蛮的方式侮辱,男人世界中迷失的女人歇斯底里的发泄对男性的不满,受害者却是另一个女人。
-----逃亡,女性抗争的方式-----
或许,小勇的出现为即将凋谢的小云开启了一道排遣困顿的门。她望着小勇偷来的两条鱼痴痴的笑了,笑得很灿烂也很无奈,因为一个10岁男孩用荒唐表达了这个世界对她的关怀。我不会再用恋母情结这样敏感的词汇去解释小勇的心理,因为那又会变成一种成人视野的儿童,难免会有些偏颇。我更希望那是一种未被融入男性世界的纯洁,就像云姐对小勇说的,“你长大后便不会这样喜欢我”,的确,小勇在用真挚的感情弥补云姐内心世界的缺失。
然而,当得知小勇就是自己十年前产下的婴儿时,她慌乱、她不知所措,这种震动是巨大的。她无法接受的是母亲长久以来的欺骗,是种屈从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欺骗;为了不再损害女儿的名声,母亲撒下了一个弥天大谎,对于女儿小云,却种下了更为艰涩的苦果。小云不肯也不能与儿子相识,因为她不想让孩子有这样一个被小镇不能接纳的母亲,但她更不愿意看到逐渐长大的孩子被纳入男性世界后的情形,她更想将小勇的纯洁永远留存在心里。当小勇问她,“以后还会见你吗?”云姐用沉默回答了一切。
对于这部电影,我一直以为它是充满希望的。即使影片的结尾,小云选择了离开,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母亲贴在墙角,用撕心裂肺的哭泣所作的挽回最终只换来了一句,“妈妈,我走了”,但有多少人明白其中蕴含了多少勇气、多少执著。在[时时刻刻]中我明白了那句“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死亡是弗吉尼亚抗争窒息生命的一种绝望的表达方式,就像《达洛维夫人 》中所说的“必须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价值”,因此,我们看到弗吉尼亚最终迈上解救自身的步伐。而[红颜]中小云的逃亡则体现了女性自我觉醒的彻底,像当初王峰(小勇的爸爸)离她而去一样,她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抗争社会给她带来的桎梏,一个被动的承受者开始以主动的态度面对生命,这可能就是那句“look life in the face”的意思吧。
-----水,流逝的生命-----
一泓清泠泠的碧水,划过两旁的林木荫翳,从上游到下游,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那座小坝形同虚设,隔离了水中的生物却永远无法割断水的潺潺流动,那永不停息的水是时光、是岁月,流逝不返。女孩仰面向天,静静地躺下,涓涓河水从面庞划过,那是窒息的快感,与世隔绝的自在。我喜欢这般的流水和这般的轻描淡写,你和女孩在一起感受着生命的流逝,想想,一秒前的水现在漂向何方?
影片的这一幕出现在第一幕,它似乎在讲述一段经历,一段心路历程,在而后的电影叙事中,水的象征力量更将这种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娓娓道来。事实上,水的确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影片的第一幕不仅仅是一个引子,它也有另外的涵义:女孩沉浸在水里,就像回归到母体乐园,给人一种胚胎在母腹中被水包围的感觉;一个新的生命即将在女孩这个母体中孕育。就像在[时时刻刻]的结尾,劳拉自杀时的画面也是卷着海藻类的流水瞬间从床底向两边漫出。流水在可以带走生命也可以孕育新的生命,影片落幕时永流不息的流水是女性自我认知路途的绵绵漫长,但充满着希望。这种对水的理解被翻版到一个巴蜀小镇,我们感受到一样的敏感和一样的情绪。
第二次感觉到的水是在十年后,她也从十年前的小云变为十年后的云姐。疾驶的卡车里,瓢泼的大雨中,云姐又一次感受到被水浸湿的味道,只不过这次换成了雨水。大抵,只有在人物陷入某种困境时才会去寻找雨水冲刷面庞的感觉,[双生花]中力在大雨中唱着天籁般的神曲,内心却被莫名的忧伤与悲痛袭扰。和河水的平缓相比,雨水的力度要强烈些,似乎在唤起女性内心世界的觉醒。但那都无济于事,因为女人的名字前被按上“破鞋”之类的前缀后生命都会归于沉沦,或者是堕落;只有在王小波的小说《
但在结尾母子分离的那一幕,水似乎又回归了舒缓平静,我们看到河水汩汩流动,在动与静之中,小云慢慢找到心路的归途,她没有再去挣扎,也没有漠然接受现实,像开始一样,她开始去追寻流失的岁月和生命。
-----戏台,男性社会的束缚-----
小云居住的地方是80年代四川普通的小镇,和[青红]中人们拥有着上海梦不一样的是这个小镇相对比较闭塞,唯一听到的消息就是戏班子里谁谁在深圳如何如何,没人羡慕也太多人去尝试。他们彼此恪守某种规则,谁都不愿意去打破它,小云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小云身上的背负的“歧视”,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她背负的“歧视”是一个男人造成的,那个男人逃离了这个小镇,而小镇上的男人们却将歧视全部转嫁到她的身上。在同样的街坊与戏台上,女人总是扮演着一样的角色,却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女人的电影中一定会存在某种符号,象征着外在的秩序,是权力压迫的场所,也是反叛的场所。就像小云所处的戏台,有着固有的格局,人们在其中也有着固有的轨迹。戏台在[红颜]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传递着男性意识形态的讯息,它隐藏在这个小镇的社会结构中,并使小云依特定的方式存在——男性意识的被动承受者。
影片中有一幕是小云身着川戏戏服唱戏,台下乱糟糟的,男人们吆喝着换唱流行音乐;来不及脱掉戏服,随着伴奏带传出来的是小云无奈的歌声。虽然老歌[恰似你的温柔]将那个时代的声音传达给了观众,但充满嘲谑意味的是戏服与流行音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竟然存在于一个人身体上。那矛盾不仅仅留存于上面的形式,对于小云来说,她的矛盾的身份有着另一种诠释:一方面是她一个问题少女,16岁就未婚先孕产下一子,另一方面她渴望追求真爱,尽管对方是已婚之人,她仍甘愿忍受旁人的非议与戏剧团里的人偷情。如果深入探究这些矛盾的缘由,我们会发现夹杂在小云身上的所有矛盾,都是来源于男性社会束缚和女性自我意识挣扎。无论是戏剧戏台还是人生戏台中,小云都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下,男人们要求她贞节却又迷恋于女人的身体。这种荒谬的秩序下,女性不同程度的扮演失语者的身份,像[钢琴课]的艾达,也像[灵魂庄园](The house of the spirits)的克拉拉。
其实,女性臣服于男人秩序或与之抗争都将面临自身意义破碎的危险,而前者的突出代表就是小云的情人的老婆。戏台上,小云被情人的老婆一家在用近似野蛮的方式侮辱,男人世界中迷失的女人歇斯底里的发泄对男性的不满,受害者却是另一个女人。
-----逃亡,女性抗争的方式-----
或许,小勇的出现为即将凋谢的小云开启了一道排遣困顿的门。她望着小勇偷来的两条鱼痴痴的笑了,笑得很灿烂也很无奈,因为一个10岁男孩用荒唐表达了这个世界对她的关怀。我不会再用恋母情结这样敏感的词汇去解释小勇的心理,因为那又会变成一种成人视野的儿童,难免会有些偏颇。我更希望那是一种未被融入男性世界的纯洁,就像云姐对小勇说的,“你长大后便不会这样喜欢我”,的确,小勇在用真挚的感情弥补云姐内心世界的缺失。
然而,当得知小勇就是自己十年前产下的婴儿时,她慌乱、她不知所措,这种震动是巨大的。她无法接受的是母亲长久以来的欺骗,是种屈从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欺骗;为了不再损害女儿的名声,母亲撒下了一个弥天大谎,对于女儿小云,却种下了更为艰涩的苦果。小云不肯也不能与儿子相识,因为她不想让孩子有这样一个被小镇不能接纳的母亲,但她更不愿意看到逐渐长大的孩子被纳入男性世界后的情形,她更想将小勇的纯洁永远留存在心里。当小勇问她,“以后还会见你吗?”云姐用沉默回答了一切。
对于这部电影,我一直以为它是充满希望的。即使影片的结尾,小云选择了离开,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母亲贴在墙角,用撕心裂肺的哭泣所作的挽回最终只换来了一句,“妈妈,我走了”,但有多少人明白其中蕴含了多少勇气、多少执著。在[时时刻刻]中我明白了那句“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死亡是弗吉尼亚抗争窒息生命的一种绝望的表达方式,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