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中国电影,百岁婴儿

2005-11-24 14:02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孙轶玮/文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英国公使进献一台电影放映机和影片若干以示庆贺。慈禧甚为惊喜,于是不光下旨日夜不停赶制电影贺寿,甚至还想到要成立一个电影局——用以日后记录清朝所谓祥和富饶国泰民安的“盛世大清”。

  可惜的是,那部机器质量太差,而英国公使的放映技巧也着实不够“纯熟”——放映中竟突然爆炸,吓得审看中的“老佛爷”大惊失色,立即下令皇宫从此禁映电影。次年11月,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在隆重纪念和庆祝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今天,有人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承担着教化功用的中国电影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都会有《武训传》。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被“禁止”的电影。


  电影一经出现,就开始成为具有广泛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娱乐方式。长久以来,电影被普遍誉为“最有艺术生命力、文化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娱乐载体”。


  正是由于电影的强大影响力,所以,在很长时期,中国人对待它的方式也比较特殊。


  香港国际电影节总监李焯桃举了一个例子。1938年上海沦陷后,南下香港的蔡楚生、司徒恶敏导演了抗日宣传片《游击进行曲》,在港先被禁映,因为当时日本尚未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时的香港政府为求自保而禁片,而三年后当香港成为日军下一个侵略目标时,即获解禁。


  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也随口说了一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张扬导演的《爱情麻辣烫》是一部商业化、生活化的电影,但在上映之前,仍然受到删剪。


  例如,当时,在有关部门的意见下删除了两个高中生天黑后站在学校自行车棚的一个镜头,删剪原因是未成年的一男一女不可以在没有成年人陪伴的情况下在那样一个非明亮的角落里独处。


  现在,这样的例子已然成为众人聊天的笑话。


  不管怎样,国情始终是影响电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很长时期里,中国人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就是电影,在中国农村,大量的电影放映队曾担负着“送片下乡”的任务,他们活跃在山村田野,将电影传播给千百万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观看。电影,在现实中承担着对国内最广阔人群的教育和宣传功用。


  因此,“审片”就显得重要起来。综合电影界诸多人士的描述,可以发现,对于一部电影在放映之前的评价,除了固定的一些重要官员外,常常会根据影片的不同题材邀请相应部门的领导或者权威人士来对该影片发表意见。比如涉及警匪题材就需邀请公安系统相关领导前来观看影片,比如涉及女性爱情题材就可能需要妇联和民政相关人士前来评议。


  一些专家认为,对于中国,这仍然是“有价值的”。


  从“政治风向标”转向艺术和大众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看电影在过去是一种相当隆重和严肃的活动,一张“内部放映”的电影票甚至可以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再向上追溯,电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是与烟草业齐肩的利税大户。


  新中国初期的电影也沿袭和继承了前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电影社会学者马克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