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陈果废弃胶片写就"草根情怀"

2005-11-10 17:41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悦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1997年陈果执导《香港制造》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


陈果并非香港电影界的新人,其实早在《香港制造》之前,他已在香港电影圈做了10年的副导演。


1997年,陈果用五十万港元和一些废弃胶片完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香港制造》。这部引人注目的电影,获得过11项国际影展的奖项,并成就了“草根导演”陈果,他在香港这个商业片为主流的电影界树起了自己的旗帜,并在随后的《去年烟花特别多》(1998年)、《细路祥》(1999年)中延续他的思考和表达,这三部影片被称作“香港三部曲”。


陈果2002年用DV拍摄的一部小成本影片《人民公厕》,因为“离真实太近了一点”在威尼斯电影节遭到“冷遇”,陈果苦笑着表示“你们看到了吧,Digital(数码)就是没力量!”陈果曾表示“我不喜欢DV,它很像电视,与胶片质感不一样,不舒服,因为我成长在胶片电影的年代。”对于陈果来说两个胶片电影时代对他的电影选择至关重要,“应该说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导演对我有很大的影响,那时候我还小,像大岛渚、黑泽明等日本新浪潮的代表,他们的电影成本很低,反映很多的社会现象,我可以说有点像他们的选择。


而80年代的香港影坛,因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原因,有内涵而且纯粹的艺术电影比较多,这些导演他们本身受到的电影教育和他们身上的社会感、责任感决定了他们的电影观,可是90年代以后,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少,因为从客观或主观条件方面考虑,为了生活,没有人拍摄太多有内涵的电影了。我其实也是在这种环境之下感觉到应该有人出来做一些对社会有责任的东西,所以就拍了《香港制造》。“


个性里有革命性的东西


1997年,陈果拿出已写了好几年的剧本《香港制造》,募集来他所能找到的全部资金:五十万港元!因为之前有过合作关系,陈果从刘德华的“天幕”电影制作公司那里搜罗了一些废弃的胶片,并从滑板运动场找到了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新人李灿森,陈果回忆“为了这个角色,我们在街头找了好久,想找一个比较瘦的,有爆发力的形象,然后就碰到了他。最初他不肯演,因为没有这样的经验,但我认定是他,就放弃找别人,尽量说服要他来演。”几乎盲打误撞进入电影圈的李灿森不仅一口气拍了陈果的“香港三部曲”,还因《古惑仔》、《特警新人类2》等片为观众所熟知。


在谈到当初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艰苦条件下完成影片并“刺痛”了当时充斥着打斗和搞笑的香港电影圈时,陈果表示“我的个性里有革命性的东西,要对抗整个工业。香港虽然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其实那里有很多人还是生活在困苦的环境里。香港很多导演喜欢拍中产阶层的东西。主流电影给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好的一面,却看不到贫困边缘的大众。以前我也出生在这样贫苦的环境里,所以一旦我有机会拍电影,主题就想围绕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物故事。”


很多故事在一部电影里讲不完


伴随着《香港制造》在当年金马奖、金像奖上折桂的无限风光,媒体用闪光灯和成篇的报道惊喜地宣告了一个导演的诞生。在以票房论英雄的香港电影界,陈果几乎没有拍过一部赚钱的电影,但即便如此,香港电影界将陈果看作“香港电影的新希望”。


1998年他带来的电影是《去年烟花特别多》,延续《香港制造》原班人马。一年之后,陈果执导的《细路祥》折服了更多的人,仍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卑微人物,在经历《香港制造》的青春冲动和《去年烟花特别多》的中年困惑后,《细路祥》将镜头对准了送外卖的少年。“低姿态”的成长故事被陈果解释为“自己想拍的东西”,他说“我拍的电影主要是在讲成长,我自觉不自觉地在说人的成长,香港三部曲涉及的面比较广,我有我的思考,不是一般观众会喜欢的那种。我每做一个主题时,就会发现有很多故事,它在一部电影里讲不完。但我的电影不八股,因为人是不需要教育的,而是自觉的感悟,我没有去教育观众做什么,你有感受就感受,没有感受就算了。”


在香港拍独立电影是理想主义


拍摄过多部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之后,陈果于去年接受陈可辛的邀请,合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商业电影《三更2》之《饺子》。他在谈到与主流合作时表示“在香港拍独立电影是件绝对理想主义的事,因为你前后左右的人都在告诉你怎么赚快钱,电影只是一件商品,别太认真。


在香港几乎没有这种机会,很多新导演一来叫你拍,只是要你作为一个工具而已,那里像一个战场,生和死是你自己的,不是说市场去选择,基本上你已经被选择了,所以还是比较残忍的。我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我在考虑还这样继续做下去吗?在香港,独立电影是没有前途的,我能够忍受五六年,基本上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作为导演,看到市场这么小,生存空间这么小,继续做下去,能维持到什么时候,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将来,我希望能够拍出一部属于自己并受观众喜欢的主流电影。或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另类得了多久


陈果算是香港导演中的一个另类,很少有香港导演像他一样坚持关注边缘人群,他的电影里的香港远不像我们印象中熟悉的香港,仿佛是意气风发的反面,充满了种种不得已和不快乐。陈果以《香港制造》崛起,基本上这几乎也是他最好的作品了,与后来的《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并称为“香港三部曲”。


在陈果成为一个有能力表达自己的独立导演之前,他也在片场打滚了许久。新浪潮导演余允抗1981年拍的《凶榜》,场记竟然是陈果。叶玉卿1993年拍摄的三级片《盲女72小时》,陈果在里面演了一个很搞笑的小偷,令人大跌眼镜。类似于这样的细节,应该还有很多。所以当陈果1997年因《香港制造》以“新锐导演”的名称为人关注时,他实际上已经人到中年了。不过内心的愤怒倒是积攒下来了,没有被岁月磨蚀太多。


香港制造》生猛得令人悲哀,一直觉得那是陈果最有力量的一部作品,大概是因为积蓄的时间最长,内心积攒的情绪也最饱满。


细路祥》比较细腻,一样有种悲凉的感觉。《去年烟花特别多》就偏向残酷的一面,在一团和气灿烂的烟花下面,陈果非要去写那些不得不离开的人内心的愤怒。


香港三部曲结束,陈果把视角投向内地,《榴莲飘飘》成全了金马影后秦海璐。但是尖锐和边缘毕竟不是常态,维持不了太久。陈果从《香港有个好莱坞》开始,就露怯了,那些刻意的形式和苦心孤诣的暗指非常严重地暴露出一个作者的底气不足,形成的效果却只是苍白而已。陈果对香港的表达即使是悲观的但仍是有质感的,因为他是其中的一员。但之后他对内地的表达却是找不到着力之处的,因为他愤怒了半天,他其实并没有愤怒的源头,很大部分都是他自己臆测的。所以说他脑海里存在着一个“假想敌”,一个为了使自己没有失去尖锐力量而杜撰出来的假想敌。


但是他的尖锐,其实已经没有了。《人民公厕》就是这种心态下的产物,导致完全不知所云,堪称陈果最失败的一部作品。


当陈果拍摄《饺子》并且用杨千女华来主演时,不少人认为他向主流妥协,失去了一个独立作者的坚持。其实向主流挺进没什么不好,这是陈果把自己的路走宽的惟一选择。纯从导演手法来说,陈果的叙事能力没有问题,从处女作《大闹广昌隆》就能看出来他完全有能力成为一个商业片导演。但是陈果仍然不能完全放弃他内心对待世界的愤怒姿态,所以《饺子》这样一部恐怖片里也还是被加了很多不合时宜的暗喻,那些妄图想表明自己有多深刻寓意的画面,却只是更加暴露出陈果的挣扎。


也许陈果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他是边缘和另类的,他也努力想保留住他的这种独特性,但如果不能切实地承认和面对这种非常态的枯竭,只能空留另类的表面。



榴莲


香飘《好莱坞


陈果完成“香港三部曲”后开始另一个主题的讲述,被陈果称作“妓女三部曲”的前两部《榴莲飘飘》(2000年)和《香港有个好莱坞》(2001年)相继推出,值得关注的是两部影片分别发掘内地女演员主演,刚刚从中戏毕业的秦海璐凭借《榴莲飘飘》荣膺2001年台湾金马奖“影后”和“最佳新人奖”。而周迅也在《香港有个好莱坞》中一改之前的清纯形象,饰演过境香港的妓女并获金马奖提名。


陈果表示“这两部影片都不是一部写实的电影,它存在一种幻想的东西,其实是想深入挖掘世纪之交香港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它本身的戏剧性元素,也有很多黑色幽默的尝试。周迅我觉得她适合演这个角色,之前我看过她演的《苏州河》,觉得这个角色有点野性,很不错,在合作中感觉她很聪明。


秦海璐我是在北京偶然认识的,我和她聊了很多,她的形象有吃亏的地方,但是如果做得好,她的艺术生涯会走得很长,她属于性格演员,越看越有气质的那种。《榴莲飘飘》最初没有剧本,只是一个概念,后来秦海璐说她学过八年京剧,我们就安排那个角色是唱京剧的,不用教,她的生活化的东西很有说服力了。那个电影拍得很过瘾。”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