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锋芒初露的大师习作《压路机与小提琴》

2005-11-9 12:28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湖边的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过七部半电影,《压路机与小提琴》就是其中的半部(因为片长是只有46分钟,所以称之为半部),是他在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是他的电影处女作。

影片非常简单,讲的是一个学习小提琴的小男孩萨沙由于练琴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与同龄人几乎生活在两个世界,附近的顽童们都戏称他为“音乐家”,经常欺负他。一天,压路机司机谢尔盖替他解了围,后来还请他一起共进午餐,于是两人开始了半天的友谊,约好晚上一起去看电影《夏伯阳》,结果被严厉的母亲知道后,将他被锁在家而无法履约。

这部充满童趣的学生习作略显稚嫩,却已初具塔可夫斯基日后的电影主题、影像等诸方面风格的雏形。比如萨沙去学琴的路上,他站在商店橱窗欣赏经过多重镜面反射的奇幻、美妙的街景:一闪而过的公共电车、大楼的一角、匆匆走过的路人,还有洒落一地的苹果。这些表现日常生活中充满诗意、令人砰然心动的画面在以后大师的电影中将反复重现,这里只是预奏。还有萨沙在进练琴房前将捡来的苹果送给一起候到门口的小女孩,她不肯接受,他硬塞到她怀里,等他进屋后她将苹果放回到他坐的椅子上。萨沙练琴成绩不理想,垂头丧气地走回家去。固定的长镜头一直对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直到他快走出画面,突然变焦,清晰地展现在画面前景的是椅子上吃剩的果核。

压路机与小提琴代表分别作为物质与精神的象征,谢尔盖笑说自己是工人阶级,而萨沙是音乐家。惹恼了萨沙,以为他与那些顽童一样取笑他,将手中的面包扔在地上。谢尔盖严厉批评了他,不该拿面包出气,更不该轻视“音乐家”这一艺术称号。在塔可夫斯基看来艺术是崇高而神圣的,不容许一丝一毫的玷污。片中还有一个情节:萨沙将小提琴放在压路机上跟谢尔盖去吃饭,被顽童们发现,他们打开了琴盒,本意是要趁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毁掉它作为报复,但当他们看到小提琴后,忽然产生敬畏,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这一情节虽有理想主义的嫌疑,但却表现了塔可夫斯基对艺术的如宗教信徒一般的虔诚之心。

两人回来途中下起了大雨,大雨磅礴中那拆房的大铁锤砸向墙面的宏大场面让人印象深刻。随后进入影片的高潮部分:萨沙站到具有回音的拱门下为谢尔盖演奏。没有了节拍器的约束,萨沙表现地自然而流畅。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雨后的水洼如镜面一般将大块大块的阳光反射在墙上,屋檐落下的水滴荡起层层涟漪。这是片中最抒情的段落,也代表了典型的塔可夫斯基影像风格。作为劳动人民的谢尔盖与未来音乐家的萨沙在这一刻彼此的心灵得到了交流与沟通。两人在一起,谢尔盖更多时候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在路上萨沙看到一个大孩子在欺负小孩子,想让谢尔盖帮忙,谢尔盖却鼓励他出手相助。结果虽然挨了打,却帮小孩抢回了皮球。母亲不让萨沙与谢尔盖来往,是怕他跟劳动阶层的谢尔盖学坏了。从这里可以看到谢尔盖的影响不仅是正面的,还是积极向上的。最后的爽约,让小小年纪的萨沙感到一丝无可奈何的惆怅。影片最后作为补偿,安排了一段童话般美丽的画面:萨沙穿着红色的上衣沿着崭新的柏油路飞奔,远处谢尔盖驾驶着压路机正等着他呢。本片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正是因为此项荣誉他才有机会执导下一部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伊万的童年》。

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疯狂夸张的搞笑噱头、帅哥辣女的抵死缠绵一律欠奉。或许他是一位不合时宜的电影导演,他过于严肃过于认真,对大多数看电影只为娱乐消遣的观众来说,他的电影晦涩而沉闷,因此平时观碟时敬而远之。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拍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大片,因为他关注的是全人类日益匮乏的精神世界。据博尔赫斯说南美的某原始部落在长途急行中,经常隔一段时间停一会儿。他们说身体走得太快了,灵魂容易就落在后面,所以要等它一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就是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中作短暂的停顿,稍微关心一下自己的灵魂。

相关链接: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