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走进大学生的DV世界

2005-11-3 14:26  来源:大众DV 作者:田晓玲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前后3个多月的时间,在两个不同的学校,分别有不同题材的短片通过自主拍摄制作的方式公开亮相,热烈的关注过后,人们想思考大学生拍摄录像短片的这一番热情。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又想表达什么?

  一位朴实的大四学生,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沉重压力。从出生起就因为不时的脑筋“秀逗”和过于单纯而留下一连串“光辉”足迹的他,被同学们光荣地誉为“霉矿”。即将毕业的他奋力打拼,却屡屡同幸运失之交臂。自信独立的漂亮女孩馨儿出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段勇敢的奋斗历程、一次轻松的搞笑旅程在他和她之间上演。2004年12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Z-worksII独立电影工作室制作的校园喜剧《我的太阳》上映闵行校区菁菁堂。


  今年3月7日,另一所大学的3个理科男生筹资7万元自创的电影也举行了首次试播。


  前后3个多月的时间,在两个不同的学校,分别有不同题材的短片通过自主拍摄制作的方式公开亮相,热烈的关注过后,人们想思考大学生拍摄录像短片的这一番热情。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又想表达什么?


  打造属于校园的主流文化


  《我的太阳》是学生自发、自编、自导、自演的独立电影,Z-worksII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该片制片人汪远是上海交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喜欢打篮球。“我绝对不是那种另类出格的人。”谈起拍摄电影的初衷,汪远说,其实早在大一时,交大拍摄的纪录片《逆行的地铁》就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触动很大,用影像记录生活的方式我很认同,但我并不喜欢灰暗的情节。”2003年7月,汪远开始酝酿《我的太阳》的剧本,之所以选择喜剧的形式,汪远说是因为“我们这一代的生活确实很美好,年轻时总会有小的困惑和忧虑,但是因此就死去活来,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我的太阳》的创作是希望在诙谐之间能够透出一些思考,它体现出的是一种阳光气息与主人公乐观积极的态度。另外,“我们安排故事情节时,让主人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一些应该有的证书,但同时具备自己的才华,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东西,我们想表达:其实证书只是反映技能的东西,而一个人本质上最重要的是他的能量,我理解这种能量包括一个人的想法,意识和责任感等等。希望社会能够更关注这些有想法、有意识的人,也惟有这一群人才能推动社会前进”。


  对时下流行的学生电影,汪远也有自己的看法:电影分两类,一个是讲故事,另一个是情绪表达,剧情并不清晰,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情绪上的共鸣。学生电影中有相当部分就是属于后一种,在我看来,年轻时的确容易急躁,急于将一些泉涌而出的情感倾倒给观众,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宣泄,是浮躁的表现。《我的太阳》不想这样,我们想带给观众和同学们的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就拿我们这个团队工作的方式来说,3月开拍,到5月关机,一共拍了23个工作日,这23天全部都是业余时间,我们团队成员没有一个人因为这部片子逃课,也没有人因此而挂课,仍然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


  《我的太阳》宣传时的定位是“大学生独立电影的颠覆之作”,汪远解释说,所谓“颠覆”并非叛逆,恰恰是指我们想颠覆以往学生作品一味逆反主流文化、灰色基调及忽视作品可看性的普遍心态。打造属于校园自己的主流文化才是汪远和他的伙伴们最大的理想,而《我的太阳》只是这万里之行的第一步。


  校园眼光 大千世界


  2004年6月,上海首届大学生电影文化节在 复旦大学举行。除了应邀出席的明星们星光闪耀外,文化节闭幕式上为大学生自己拍摄的DV作品颁奖才是其最大的亮点。当时从全国各地选送了300多部作品参赛,首届电影文化节总导演庞昕玥同学承担了这所有300多部DV作品送评的组织工作。他告诉笔者,这些作品从内容题材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是校园题材,比较关注成长的状态,青涩的爱情,女孩子的心事,奋斗创业者对生活其他东西的一些舍弃、毕业前后的心态等等都是热点话题,比如毕业前后就是社会和校园生活的转折点,人的心态容易产生一些转变,从而形成话题。


  第二是社会题材———校园眼光看社会,有的作品探讨人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关注于价值观,比如说社会上什么是黑暗、什么是光明。第三是真实的生活写照,把生活里一些比较有趣味的东西拍下来。当然这每一类中都会有作者把自我思想的表达、纯理想的追求看作第一位,不免年少轻狂而走向偏激。


  用校园眼光来面对大千世界,拍出的题材又各具特色,迥然不同,从观察生活到凝炼成电影、DV短片,究竟是怎样的选择过程,笔者不禁好奇,从而更希望试图能走近这些年轻的作者们 前后3个多月的时间,在两个不同的学校,分别有不同题材的短片通过自主拍摄制作的方式公开亮相,热烈的关注过后,人们想思考大学生拍摄录像短片的这一番热情。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又想表达什么?


  一位朴实的大四学生,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沉重压力。从出生起就因为不时的脑筋“秀逗”和过于单纯而留下一连串“光辉”足迹的他,被同学们光荣地誉为“霉矿”。即将毕业的他奋力打拼,却屡屡同幸运失之交臂。自信独立的漂亮女孩馨儿出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段勇敢的奋斗历程、一次轻松的搞笑旅程在他和她之间上演。2004年12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Z-worksII独立电影工作室制作的校园喜剧《我的太阳》上映闵行校区菁菁堂。


  今年3月7日,另一所大学的3个理科男生筹资7万元自创的电影也举行了首次试播。


  前后3个多月的时间,在两个不同的学校,分别有不同题材的短片通过自主拍摄制作的方式公开亮相,热烈的关注过后,人们想思考大学生拍摄录像短片的这一番热情。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又想表达什么?


  打造属于校园的主流文化


  《我的太阳》是学生自发、自编、自导、自演的独立电影,Z-worksII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该片制片人汪远是上海交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喜欢打篮球。“我绝对不是那种另类出格的人。”谈起拍摄电影的初衷,汪远说,其实早在大一时,交大拍摄的纪录片《逆行的地铁》就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触动很大,用影像记录生活的方式我很认同,但我并不喜欢灰暗的情节。”2003年7月,汪远开始酝酿《我的太阳》的剧本,之所以选择喜剧的形式,汪远说是因为“我们这一代的生活确实很美好,年轻时总会有小的困惑和忧虑,但是因此就死去活来,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我的太阳》的创作是希望在诙谐之间能够透出一些思考,它体现出的是一种阳光气息与主人公乐观积极的态度。另外,“我们安排故事情节时,让主人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一些应该有的证书,但同时具备自己的才华,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东西,我们想表达:其实证书只是反映技能的东西,而一个人本质上最重要的是他的能量,我理解这种能量包括一个人的想法,意识和责任感等等。希望社会能够更关注这些有想法、有意识的人,也惟有这一群人才能推动社会前进”。


  对时下流行的学生电影,汪远也有自己的看法:电影分两类,一个是讲故事,另一个是情绪表达,剧情并不清晰,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情绪上的共鸣。学生电影中有相当部分就是属于后一种,在我看来,年轻时的确容易急躁,急于将一些泉涌而出的情感倾倒给观众,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宣泄,是浮躁的表现。《我的太阳》不想这样,我们想带给观众和同学们的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就拿我们这个团队工作的方式来说,3月开拍,到5月关机,一共拍了23个工作日,这23天全部都是业余时间,我们团队成员没有一个人因为这部片子逃课,也没有人因此而挂课,仍然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


  《我的太阳》宣传时的定位是“大学生独立电影的颠覆之作”,汪远解释说,所谓“颠覆”并非叛逆,恰恰是指我们想颠覆以往学生作品一味逆反主流文化、灰色基调及忽视作品可看性的普遍心态。打造属于校园自己的主流文化才是汪远和他的伙伴们最大的理想,而《我的太阳》只是这万里之行的第一步。


  校园眼光 大千世界


  2004年6月,上海首届大学生电影文化节在 复旦大学举行。除了应邀出席的明星们星光闪耀外,文化节闭幕式上为大学生自己拍摄的DV作品颁奖才是其最大的亮点。当时从全国各地选送了300多部作品参赛,首届电影文化节总导演庞昕玥同学承担了这所有300多部DV作品送评的组织工作。他告诉笔者,这些作品从内容题材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是校园题材,比较关注成长的状态,青涩的爱情,女孩子的心事,奋斗创业者对生活其他东西的一些舍弃、毕业前后的心态等等都是热点话题,比如毕业前后就是社会和校园生活的转折点,人的心态容易产生一些转变,从而形成话题。


  第二是社会题材———校园眼光看社会,有的作品探讨人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关注于价值观,比如说社会上什么是黑暗、什么是光明。第三是真实的生活写照,把生活里一些比较有趣味的东西拍下来。当然这每一类中都会有作者把自我思想的表达、纯理想的追求看作第一位,不免年少轻狂而走向偏激。


  用校园眼光来面对大千世界,拍出的题材又各具特色,迥然不同,从观察生活到凝炼成电影、DV短片,究竟是怎样的选择过程,笔者不禁好奇,从而更希望试图能走近这些年轻的作者们。


相关链接: 我的太阳 汪远 DV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vohagLyFPIcwGS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