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莫扎特》:天才的悲歌

2005-10-24 14:22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zmj19780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一切是从两个强烈的顿音开始的,来自歌剧《唐璜》,高亢、有力,带着难言的震撼。十八世纪的维也纳,幽深的街道,一辆马车在风雪夜晚匆匆驶过,伴随着《G 小调第25交响曲》第一乐章的背景音乐,黑暗深处响起的绝望叫喊让人不寒而栗,“莫扎特——”
  
  莫扎特,一个在有生之年就得到至高无上荣誉的音乐家, 6岁作曲、9岁写交响乐、12岁写歌剧等等的惊人传奇,无法不让人相信他就是为音乐而生的,他是“上帝在这个世上的代言人”。
  
  在那个神权高于一切的年代,有多少人一心一意要通过音乐来歌颂上帝的伟大,并愿为此付出贞洁、辛勤包括人性中崇高的品质,可上帝却只选中了莫扎特。宫廷乐师萨列里终于把曾经视为至上的十字架投入了火炉,将灵魂卖给了魔鬼,最初的虔诚有多恳切,后来的怨恨也就有多深刻,他发誓要全力加害这个上帝在世间的代言人,因为攻击了莫扎特也就等于攻击了上帝,为他所遭受的不公平。
  
  就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通过萨列里临终的忏悔慢慢展开,老人时而沉浸在逝去的光辉荣誉之中,时而充满怨恨地恶语相加,时而悔恨交织地反省自我……维也纳前宫廷御用作曲家萨列里,他所自信的才华在遭遇了莫扎特之后变得不堪一击,在天才的映照之下,他的平庸更显露无疑。影片中刻意安排了这样一个段落,皇帝陛下决定在自己的宫廷约见传说的中作曲天才,作为首席作曲家的萨列里特意创作了一曲意在欢迎莫扎特实为炫耀自己才华的钢琴小品。没想到初来乍到的莫扎特仅仅听了一遍旋律,便凭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在键盘上将这部作品流畅地弹奏出来,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即兴在原曲的结尾处加以拓展和创新,几乎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那改进的旋律也就是后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忘掉那软绵绵美景良宵”的著名咏叹调,了无生气的旋律顿时变得明亮多彩。由此莫扎特和萨列里的音乐才华高下立判,这是他们的第一次遭遇。
  
  一般而言,竞争只有存在于水平相当的竞争者之间才有公平可言,达到并且超过的可能才会促生积极的动力,否则遥遥无际的差距只会让人绝望地企羡,而宽容大多是胜利者的姿态,若是心胸狭隘一些,嫉妒就随之而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小人不独萨列里一个。只是,他更深深痛恨上帝给了他鉴别音乐的能力却没能赐予他创作的灵感,使得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莫扎特的伟大之处和自己的无法企及。
  
  这世界上爱乐者甚多,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而萨列里,便是这懂得音乐的人,嫉妒让他发狂,他一面在所有人面前轻视莫扎特的创作,一面又饮鸩止渴般关注着死敌的创作,他几乎默默地观看了莫扎特的每一场演出,为一部部神来之作感叹流泪,心灵益加扭曲,促使他全力以赴地去迫害这个上帝在人世间的宠儿,他利用自己的权力阻断了莫扎特一切谋生的途径,连给大臣的女儿当钢琴教师的职位都难以谋求。当莫扎特平庸的妻子小心地送上丈夫的手稿时,他脸上一闪而过的阴郁和激动分明印证着内心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和嫉妒的折磨。“多么出色,删去任何一个音符或乐章,都会破坏整首乐曲……我再次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萨列里可算是莫扎特真正的知音。当在他的操纵下,宫廷终于轻视并且渐渐遗忘了莫扎特的时候,他却从莫扎特的音乐中了解了太多,甚至洞悉音乐已经融入了莫扎特的生命,从而才能利用这点去肆意伤害莫扎特的灵魂和身体,给予他最致命的一击。他懂得利用莫扎特对音乐的无限热情去一点一滴地耗尽他生命的最后的精力,终于让上帝用一部没有完成的《安魂曲》将自己的宠儿召回天堂。
  
  也许我们会更欣赏贝多芬的激情和力度,肖邦的热情和敏感,可是我们得承认,莫扎特的音乐确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妙,和谐、简单、平易近人,旋律纯朴优美、澄澈剔透,组织干净细致,结构完整。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他的音乐甚至不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能够直接地进入到人们的内心。无论是他精心构思的歌剧,还是即兴之作的钢琴曲,音符仿佛成为他生活的一种方式,就连为生计所迫而创作的《唐璜》、《魔笛》也在后来被誉为是引导市民风格的开山之作,遑论呕心沥血的《安魂曲》,未完成的《安魂曲》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完美。我们始终相信,一切美好的艺术都来源于一个美丽的心灵,莫扎特的心中没有阴霾和忧伤,就算穷困潦倒,打击重重,也永远对前途充满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念,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而这也正是卑鄙渺小的萨列里所永远无法理解的。
  
  有人曾经说,他是一个孩子是一个用他的音乐对我们谈话的“永恒的少年”,这不仅仅是他过早显露的音乐才华,也跟他令人痛心的短促动荡的一生有关。在这部影片中,天才的悲剧看似是因为一个偶然的萨列里,其实悲剧的根源在于天才与市侩社会的根本性的隔阂与冲突。天才正因为他的出奇、他的不同,而始终面临为市侩环境扼杀的危险。莫扎特终于没有能够闯过这一关。同样,任何时代,作为庸才的大多数对待天才,不同样都是怀疑、嫉恨甚至毁灭吗?一个创造出如此之多具有幸福品格的音乐的人,也许他自己从来不曾真正感到幸福过,虽然在影片中时常响起他那独特的“咯咯”的笑声,然而实在并非有那么多值得开心的事。开意大利戏剧先河的《费加罗婚礼》在演出时仅仅因为皇帝的一个哈欠而遭到否认,在以戏剧为娱乐形式的18世纪,所谓音乐家其实只是娱乐工具而已,无论是皇帝还是主教,都从来没有真正地尊重过音乐家本身,他并没有侍才傲物,却依然有着悲剧的一生,就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天才一样。
  
  莫扎特死后,萨列里变得更加平庸,漫长的三十年,他慢慢的失去了所有的作曲才华,慢慢被世人所遗忘,他终于发现原来在没有天才的竞争中他依然是一个悲剧的失败者,那种痛苦,并不比嫉妒活着的天才更轻。而上帝的声音终于被人间充满着人性化品格的音乐家留了下来,尽管他的生命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旋律却永远不会消逝。
  
   有关莫扎特的一生有无数的传奇,而影片中有关他的一切是通过萨列里在疯人院里面对神父的回忆和忏悔,他已经疯了,不是吗?那么他所说的这一切,是真是假?也许只要相信,就是真的了。萨列里最后的忏悔,“全世界的庸才我饶恕你们!饶恕你们!饶恕你们!饶恕你们所有的人”,我们也是,请给嫉妒一种宽容的观望。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