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张石川:中国纪录片“真实再现”始作俑者

2005-10-24 10:45  来源:纪录手册 作者:刘思平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张石川(1890~1954),原名张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营之道。   


1913年,张石川任美国商人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顾问,与从事新剧的郑正秋合组新民公司,承包亚细亚公司的影片摄制业务。同年导演了由郑正秋编剧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此后,他陆续拍摄了《活无常》、《打城隍》、《黑籍冤魂》等电影。1923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人组成明星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抗战前,明星公司出品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故事电影,成长为极具实力的大制片公司。   


1931年“9•18”事变后,张石川带领明星公司组织“明星救国团”,抵制日货、劝募抗日救国储金、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他的领导下,明星公司拍摄了《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寇上海战地写真》等多部纪录片。而关于这个阶段的张石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之战》。


1932年“1•28”事件突然爆发,明星公司遗憾于没能将当时的壮烈场面及时纪录下来。张石川于是产生把这场战役重新搬演一遍拍摄下来的想法,就是现在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再现”手法:虽不同于纪录片的原始纪录,却也并非如故事电影般的虚构,而是要做到真人真事、实景实战。这两“真”两“实”,一定得在军方的配合下才能做到,张石川得到了当时十九路军的支持。


明星公司立即组织了《上海之战》摄制组,在上海昆山的乡下,找到一处与原战场相似的地方,开始挖战壕、筑堡垒,进行场景布置。战斗由军方组织,敌我双方都由军方扮演。张石川认为,这部影片不能用通常的故事片拍摄手法,进行镜头分割,而是要一口气拍摄下来,才能取得真实的效果。


摄制组于是根据要求,以实战的情境,选择了机位,架上四抬摄影机。开拍前,张石川检查了现场的准备工作,亲自主持拍摄。程步高任导演,洪深也同来协助。导演一声令下,四台摄影机同时转动,“战斗”也就打起来了。程步高后来在《影坛忆旧》一书中回忆到:


敌我隔岸作战,枪声由疏而密,砰砰嘘嘘,刺耳作痛。追击炮、小钢炮隔岸竞放,东东通通;机关枪叫,搭搭达达。打得战烟蔽天,弹如雨下。


拍摄时,摄制组全体工作人员头戴钢盔在战壕内外,掩体前后,如亲临战场一样紧张地工作。大场面拍摄完后再补拍中景、近景、特写等人物与枪炮镜头。素材共拍摄两万多英尺胶片,加上战争爆发后在战场实拍的新闻素材,张石川、程步高及剪辑师等忙了十几天,终编成九千英尺长的《上海之战》。


影片制作完成后,上海租界当局却拒绝上映。张石川等就拿着拷贝到上海郊区的巴黎舞场和南市福安影院上映,观众竟是十分踊跃,连续放映了12天,轰动上海,也震动了全国各地及南洋地区,由此在银幕上掀起一股抗日高潮。


1932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张石川被选为执行委员。1932年5月,张石川采纳洪深的建议,聘请夏衍、钱杏纯、郑伯奇等几位左翼作家任编剧顾问,他本人也先后导演了表现抗日的《战地历险记》和夏衍编剧的《脂粉市场》、《前程》、《压岁钱》等进步影片。     


1933年4月,张石川奉命率领摄影队去江西拍摄反共“围剿”的纪录片,蒋介石亲自召见了他,并要他回去查处明星公司内部的左翼分子。1934年,迫于国民党当局的强大压力,明星公司才解除夏衍等三人的编剧顾问职务。但私下里仍与左翼人士有联系,并陆续制作了一些具有左翼倾向的电影。    


1934年,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促成下,明星公司与铁道部合作,拍摄了陇海、胶济、津浦三条铁路的纪录片。    


1939年明星公司总厂被日本人烧毁后,张石川带着残存的部分机械和物资加入国华影片公司,任导演,拍摄了《李三娘》、《三笑》、《花溅泪》、《夜深沉》等影片。1942年,张石川出任中华联合制片股份公司分厂厂长兼导演制片部长,导演《燕归来》、《芳草碧血》、《英雄美人》等影片。1946年后,他为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和上海大同影业公司导演了《长相思》、《乱世的女性》等影片。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不可否认,张石川与左翼合作的决心并不坚定,而与国民党有着更多的联系。但这些都与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无关。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