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男人四十》被文化给“阉”掉的男人!

2005-10-23 13:27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透明★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垂涎《男人四十》这片一直很久了,曾经呆若木鸡的看到某电视节目滔滔不绝的介绍过此片,但是一直无缘观看,可能是《男人四十》这个名字不够香艳,盗版商对它的态度来的不如《女人四十》热情,所以一直无法在盗版碟片中发现到它。这次能够观看到此片还是全托网络的福啊!

默默无语的安静看完了整部电影,惆伥无比。

我不是专业的电影人,所以我不知道电影的演员们的表演是否专业到位,我只知道,电影里的中学中文教师(林耀国)和妻子(文靖),还有暗恋他的学生(彩蓝)等许多人,他们是如此真实的活在我们的这个世界里。

当然,能够让我有这种感觉的,除了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还要归功于人文风格强烈的女导演(许鞍华)和曾经写出《甜蜜蜜》的编剧:(岸西)的精彩合作。

关于整部电影的精彩方面,在电影当年上映的时候,就有许多人非常详细的分析过了。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多表了。这里我想说的是《男人四十》中的(林耀国),其实他的整个人已经被文化给“阉”掉的了。

不知哪个吃多了没事干的哲人曾经说过:要了解一个人,必须知道他的过去。

男人四十》是通过插序和倒序的方式来发展整个电影的剧情的。那我们就按照那个吃饱了撑着的哲人来了解人的方式把电影里的整个时间过程按照从头到尾重新编排一遍,来分析一下(林耀国)是否真如我狂言的那样被文化给“阉”掉的了。

最开始,(林耀国)还是个充满幻想的少年,对坐在前面的女同学(文靖)充满了美好幻想,这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对国文老师(盛老师)的尊敬甚至崇拜,则是表现出少年对象征男权的成熟男人潜意识的奴性服从,如《水中刀》里表现的那样。正是因为(盛老师),(林耀国)才喜欢上国文,在电影里的回闪里可以看到,(林耀国)和(盛老师)两人的全部沟通都是和国文有关系的,他们所了解对方的,只是对方的国文水平,而对方真正的内心世界,两人是否又真的了解过吗?

就拿其中(盛老师)安慰并且鼓励没有得到一等奖的(林耀国)那场戏来说,全部都是(盛老师)在义愤填膺滔滔不绝的独白,表面上看,(盛老师)是非常关心并且爱护自己的这个学生的,可是从客观来说,他根本就没有耐心倾听过(林耀国)的想法。这难免有暗示男权霸道之嫌。

电影里所谓的“国文”,其实就是“之乎者也”的“儒家思想”。纵观整个电影,(林耀国)和(盛老师)朗诵的并且喜欢朗诵的都是古文,直到最后(盛老师)的弥留之际,(林耀国)和妻儿还通过高声朗诵古文的方式来送别(盛老师),并且这一场朗诵古文送别的戏让人觉得有种做作的不伦不类。“国文”在这部电影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不但加强了整个电影的人文风格,包含了(林耀国)等人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使命感,还贯通全剧的多处的穿插情节,成了电影里的主要道具。

但是我们也应该发现,在中国已经有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是具有一定的毒害性的,以致于整个中国偌大个国家本来是如此的繁荣,可却在清朝末期轻易被八国联军侵入,导致香港被英国人割去的惨痛历史,这当然不能都怪到“儒家思想”,但是多少于当时腐蚀人心的“全民皆儒”漠视科学的“科举制”有关吧,这方面我不是专家,想要更了解的话可以去看《儒林外史》。

此片是在香港回归后拍的,身为香港人的导演和编剧,如此繁多的在电影里处处体现国文的存在,如里面出现苏东坡《前赤壁赋》,表现了古人博大的山河情怀,还通过(林耀国)给自己收集的祖国风光片剪辑配乐的那些戏体现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这难道没有在反讽某些现在仍然死守儒家思想淫浸在书堆里的书虫的嫌疑吗?电影里的潜台词难道没有“当外敌再次来侵略时,单靠你的“之乎者也”读死书可以救中国,救自己吗?”这样的意味吗?

所以也正是(林耀国)最喜爱的国文里附带的“儒家思想”害了他,使他失去了普通男人应有的生机活力,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处于压抑淡漠的状态。如他一直暗恋的(文靖)突然有别人的孩子了,这对他来应该是男人最大的打击了,可是他不声不响的娶了(文靖),而这个孩子的父亲又竟然是他最尊敬的(盛老师)的,对此(林耀国)也不痛不痒的之字不提压抑在心,当然,这一切也可以说是人物的性格处理和电影里想极力必须的“人生悲苦”人文风格。但是我还是隐约可以觉察出,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逆来顺受”在做怪,其实是(林耀国)的人性长期处于中毒“阳萎”压抑状态的。

其实(林耀国)也是个矛盾体,他喜欢国文,难免吸收了里面或多或少的“儒家思想”,使他有点不通世故,比如在同学聚会上他执意不要同学请客自己掏钱付自己的,但是在学生面前为了掩示自己的古板,他又刻意表现得玩世不恭,最后被执着追求他的学生(彩蓝)一语道破。这表现了(林耀国)暗藏于心的自卑,其实这点从他执意在同学会上不要别人请客就已经可以看出了。这也是身为国文老师小人物的自卑。

学生(彩蓝)的出现,像是一道光芒,突然照亮了(林耀国)死气沉沉的灰色世界,也暗示着“新文化”对“旧文化”的冲击,当然,这个“新文化”是各方面还是欠缺的,(彩蓝)的大胆追求,表现了“新文化”不负责任的开放性,(彩蓝)的随意翘课,表现了“新文化”暗藏浮躁的不稳定因素,(彩蓝)最后的完全休学,并且和(林耀国)友好告别,则表现了“新文化”和“旧文化”经过陆续的磨合,形成了互补局面。

电影里面还有这样的细节,由于(三峡工程)的缘故,(林耀国)所梦想中的长江美景将如古诗所说的那样“一去不复返”了。而去长江看美景的梦想却是破坏了(林耀国)最初的梦想的(盛老师)传承给他的,这是否又暗示着“儒家文化”的一种变相灌输。(盛老师)是传承者,因为对(文靖)不负责任的态度,表现了所谓的“知识份子”的丑陋,已经让作为继承者的(林耀国)在人格上的藐视了,可是继承者还是毫无条件的默默接受了传承者留下的所有丑陋,没有任何反抗。因为(林耀国)知道(盛老师)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强烈的“儒家思想”在腐蚀他的单纯心灵,让他不知道如何来反抗这些,甚至连呐喊也没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现今的应试教育。

中国人习惯以一种固有的方式去思考事情,就拿现在到处求职都注重学历的现象,这不就是变相的重现当年的“科考制度”吗?高学历的家伙难道就真的是人才?低学历的人难道就真的是庸才。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关于人类因为基因问题而分出等级的一部百看不厌科幻电影《千钧一发》。

天下无贼》里黎叔说出了这个时代关于人才的重要性,何为人才?“人才”这个东西是根据社会需要而改变的,在原始社会,恐怕身体最壮的最会打猎最能抢母人猿那个的家伙也是“人才”了。可是我们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高学历却又自以为是没有丁点人情味的家伙吗?相比之下,像(林耀国)这样的“儒家文化”的牺牲品却又显得可爱起来。

晕~~~又扯远去了。

觉得电影里有一段情节让我觉得很有琢磨的味道,就是(林耀国)在教同学家小孩教唐诗时,他突然站起走到阳台远眺头顶上的蓝天白云时,这个四十岁的男人在想什么呢?想那个辜负了他和(文靖)却又既将死去的(盛老师)吗?想和自己过了几十年现在却跑去照顾病卧床上的她的另一个爱人的(文靖)吗?想那个一直纠缠着自己让自己终于找回了已经遗忘和错过的青春的(彩蓝)吗?

可能是因为地域的关系,相比起同样讲述中年男人危机的老美电影《美国丽人》,我觉得《男人四十》更让人回味并且有股淡淡的哀伤。

突然想知道,(彩蓝)和(林耀国)在深圳的那晚他们去开了房间,当时电影就拍到他们一起进了房间并关上门就打住了,想请问一下各位,他们那个晚上发生关系了吗?

我认为他们发生了。所以他们后面才会舍得放弃对方,因为人是得到了就不会懂得珍惜的。

相关链接: 许鞍华 安静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