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从“零票房”看艺术电影的出路

2005-10-18 13:09  来源:现象论坛 作者:伤心的茄子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据《华商报》15的报道,夏雨主演的影片《电影往事》在之前一日的放映中,遭遇了一项尴尬的纪录———个别影院零票房。报道称,《电影往事》自13日起在全国部分城市上映后,不断遭遇票房滑铁卢,媒体在报道时也不得不用“票房惨淡程度空前”来形容。

   笔者没看过影片,但从已有的评论来看应该还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电影。除了导演小江不太知名外,监制黄建新、主演夏雨等等都是国内电影界的名人,而且刚刚从德国汉堡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从题材来看,虽然不具备太多的商业元素和卖点,但“中国版的《天堂电影院》”的提法应该能吸引到不少观众。以前有“零拷贝”的影片,但那丢人是丢在门后边,现在出现“零票房”,估计投资方和剧组人员脸上都不会好看。巧合的是,就一前一后两天的工夫,另一部同样不太知名的《葵花朵朵》却在成都收获了不少的赞誉。在15日的点映中,均场场爆满,连记者进场也只得加坐。两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

   艺术电影在国内一向是为人诟病的,不仅观众不买帐,连影院经理一听说“艺术电影”几个字就头疼,往往排片也是当“后妈生的孩子”来处理。就连已经浮出水面的贾漳柯拍的《世界》,也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成为票房溃将。以前北京搞了一个艺术院线,放映《那山那人那狗》、《月蚀》、《一百个……》等影片,后来也半路夭折,媒体称之为“艺术院线搭错车”。

   不能说组织者的初衷不对,他们也不缺乏拯救中国艺术电影市场的勇气,但最关键的是怎么做、在目前的真册环境下,如何做、用多大的努力去做的问题。诚然,如那次活动的策划者、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的总经理卓顺国说的没错——“目前,国内有一批年轻的导演,创作了一批题材和表现形式新锐的电影,需要寻找一批特定的观众;对于观众来说,剧情看片习惯正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看电影的层次提高了,需要接受新鲜的东西。这两个一结合,在特定场合观看文艺电影的需求就产生了。”——但在目前政策环境不明朗、电影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等电影观众上门肯定是行不同的。商业片需要营销,艺术片同样需要,拍片本身就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也是一个商业化的活动过程,艺术电影在这方面需要向商业片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正如卓顺国所说,我们并不缺乏艺术电影爱好者,如果将这个观众群体找出来,让他们花一点钱、甚至比商业片更多一点的钱进电影院,我想这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抱怨盗版DVD把我们市场的水趟浑了,但也不能说盗版就一点作用没有,起码,它让不少一般观众变成了艺术电影迷。这一个群体,你可以到每个城市的DVD影迷会等等组织去看一下,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目前国内艺术电影生存环境极其不好的原因在于,制作人要求的是卖点,包括剧本、导演、演员等,一概向好莱坞看齐;院线要的是立杆见影的经济效益,如果一部影片第一天推出后没多大反响,那么第二天就被束之高阁。前段时间关于超级女生的一个名言——“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票房至上”的理论同样反映出影院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毛病。如果这个状况不加以改变,那么总有一天我们的银幕将完全变成好莱坞的竞技场,任人蹂躏。

   如何让艺术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是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包括电影制作方、院线和影评人等,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努力。《葵花朵朵》的导演同样是第一次执导筒,而且全片没有大明星,没有电影界的名流来监制,没有大手笔的投入。但电影在成都的表现却是令人瞩目的,用导演王宝民的话说,是“已经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仅把观众拉进了电影院,也让影院经理和媒体看到,艺术电影并不是“谈而为之色变”的东西。

   《葵花朵朵》是应“艺术电影推广中心”的邀请来成都的。对这个刚成立不久、带有很大的明间色彩的中心来说,让艺术电影观众走进影院,让更多的艺术电影浮出水面是他们的初衷。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种院线+媒体+制作方的模式中,成都星美影业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虽然艺术电影的票房不能和商业大片抗衡,但从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来说,艺术电影永远不会被抛弃。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一部电影能创造什么奇迹,当初好莱坞的《女巫布莱尔》,仅仅用十多万美元的投入,收获了一个亿不止的票房。《葵花朵朵》在成都放映的时候,一个40岁左右的女性观众很腼腆地向导演讲述说,她是很偶然地听说这部电影,然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然而电影结束时,却带给它不少的思绪和回忆。导演王宝民说这是他听到的最满意的评价,这类观众也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观众。一部电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对导演、对观众来说都是很满意的结局。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