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无情未必真豪杰

2005-10-16 12:05  来源:中国纪录片网 作者:邢月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走向成熟。标志之一是不断有引人入胜的精品出现,把更多观众“粘”在放映电视纪录片的荧幕前,在国际电视节上时有入围。标志之二是电视纪录片创作方法的理论研究已经超越了总结拍摄经验,议论创作体会的幼稚时期,走出了电视纪录片研究在理论上的困顿与贫乏的境地,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创作理论系统。虽然与历史更深厚的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这一系统还嫌单薄,涵盖力度还嫌有限,但对创作实践已经有了显著的指导或影响。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其它门类的理论一样是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而前进的,初期侧重于纪录片真实性问题的思辩和创作手法的研究,进而是对其纪实本质及其美学特征的探讨,再进一步关注到电视纪录片电视特征——画面、构图、节奏。如果把过于关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的“目光”拉开,放远一点,仍然能够看到电视片创作乃至欣赏的“大过程”,在情节发展或者过程推进这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下,情感仍然是电视纪录片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
  对电视纪录片的研究如果仅局限于从拍摄到制作完成这一阶段的独特规律性,应该是局部的,不全面、不完整的。创作一部作品是为了让人欣赏,加入欣赏者对作品的认知、咀嚼、玩味过程,作品才完成了最终的使命。作为欣赏者来讲,在接受一部作品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在延续创作者的创作,把创作者力图在作品中表述的物质荧屏印入自己的心灵荧屏呢?
  如果从传播学的意义上理解,通过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纪录片与电视荧屏上展示的其他形式——新闻、广告、歌舞、戏剧、电影一样,都是某种信息的载体,只有受众接收了它,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受众是否接收一个信息,常常取决其对此信息的信源及其信息本身的态度。这里的态度指的是某个人或集体对某人、某物、某事或某种观念的心理倾向。美国传播学研究者霍夫兰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部分组成的。“认知”是态度的基础,但在态度中起关键性、支配性作用的是“情感”成分。许多态度是感情用事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的认为:一部电视纪录片中的情感因素往往可以使受众的态度发生突如其来的变化,影响其欣赏这部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过程。如果受众在态度上不喜欢它,接受的大门就会关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著名电视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曾被人们誉为纪实手法的代表作,全片洋溢了鲜明的纪实特征,片中展示了十四对金婚夫妇,有战功卓越的老将军;有成果累累的科学家;有学识渊博的学者;有丹青大师;也有普通农民。这部作品朴实无华地忠实纪录了这些老夫妻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平淡的生活片断折射了他们半个世纪的生活历程。片中那组农民老夫妇到地里拔萝卜的镜头被许多论文引用过。在这段小路上,老夫在前老妇在后相跟随地走着。老头不时回头关切的一瞥,过小桥时,轻轻的搀扶的镜头都传入了强烈的情感信息。那些不经意的动作恰恰钩动了观众的心弦,使观众在这瞬间体会到了一种真情,激活了思绪,张开心灵接受了这部电视纪录片传达的信息以至于这部作品的全部。《半个世纪的爱》这部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形成了一个连一个的动情点,不断加深作品的感染力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让观众在欣赏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富有纪实主义风格的创作者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感觉的产生过程,恰恰是情感因素的心理催化过程。
  不仅仅是表现生活的电视纪录片,表现人物的电视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找寻到情感的因素,人本来就具有丰富的情感,时时刻刻流露与他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荣获“2003中国横店影视城杯电视纪录片大奖”人文类大奖的作品《俺爹俺娘》的创作者在刻画一对生活在山区的老夫妻平淡的日常生活时,从一件件小事说开去,描述了中国农民夫妻70多年相濡以沫的爱情。这些描述不是以抽象的语言强加于你,而是以许多饱含深情的画面,令人泪下的内心独白走进你的心里,进而产生打动观众的力量。《俺爹俺娘》一片写的是人,是人的亲情,人的思念,也许创作者还企图让欣赏者从中悟出一点儿哲理。但透过儿子几十年拍摄的一张张照片,观众心中感悟到的是浓浓的亲情,观众发自内心的泪水就是情感巨大撞击后流出来的。
  在电视纪录片中,有些是以政论、思辩见长的,其中能不能找到情感因素的痕迹呢?
  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河北电视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拍摄的八集文献纪录片《开端》,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记录了革命先驱者的丰功伟绩。在这八集片子中,几乎每集都有强烈的情感成分,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使观众按着作品内在的律动去悲、去喜、去气、去振奋、去欢畅。

                  二
  其实对电视纪录片中存在的情感因素,尽管人们论及不多,都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体会到了他的作用,一部电视片,人们从中接受的东西很多,但接受最迅速的,最打动人心的还是情感因素。
  传播学研究者在进行效果研究时发现,在对受众进行劝服时,以充分的事实根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远不及通过调动人的感情,打动人的内心,煽动人的情绪来得快。正如施拉姆实验所证实的:“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俺爹俺娘》的拍摄者在创作手记中写到:“什么东西最能撼动人心?… …是每一个人都会为之动容的那份养育恩情,是那些我们非常温暖的最熟悉、最寻常、最朴实的原原本本的生活细节。”这才是让人过目不忘的东西:
  其一、两位老人最后一张照片拍照时,儿孙们喊,靠近一点,靠近一点,俺爹真的靠了过去,两张苍老、饱经风霜的笑脸,一份浓浓的真情;
  其二、爹娘病了,住在同一间医院,俺爹临近去世时,俺娘出院,从爹的病房门外,“这是爹娘最后一次离别”;
  其三,儿子给爹上坟,在天地大全景中,儿子守着一堆花圈坐着,无限的哀思扑面冲出屏幕(不久前,爹娘为儿子的影展剪彩的情节还历历在目,转眼就是生离死别)。
  其中第三个片断本来是一个相当大的场面,编导却坚决地舍去了。作者说,这个“静场”和“空间”观众会替你填满最丰富、最厚重和最动人的情感,这是任何其他画面和语言都无法表达和涵盖的打动人的情感力量。
  《俺爹俺娘》表达的是人类最普通、最常见的亲情,欣赏者中也许有有人不会理会平平常常的生活,却不会漠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认真研究欣赏者被感动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这决不仅仅是一个接受并且接受某种信号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多种条件集合而成的心理运动。在人的内心深处是不断积累而导致丰富的情感的仓库,而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的认识也许会各自不同,世界观各不相同情感却有相通的部分,比如亲人遇难的悲痛,合家团圆的喜悦等等,相通的情感会引发相同或相近的心理反应。
  在这里情感的经历和积累是很关键的。这种经历也许是自身经历,也许是被艺术作品所感染,都可能进入内心世界,储存起来,在相同、相近的情感突然被感动时,会使内心深处相对应的情感活跃起来,带动其它思维运动,无论是感知也好,体味也好,在这种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最先活跃的仍然是人们内心世界中的情感因素,美国长于对电视观众进行心理研究的白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vohagLyFPIcwGSW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